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伸张。
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就 其 地 为 轩 以 居 予
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人以为陋:
(2)于是人之及吾轩者:
(3)因名之曰 “何陋”:
(4)记之以俟来者:
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断线句子的意思。(3分)
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译文:
11.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4分)
答:
12.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文字,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两文是如何体现“陋室不陋”的。(4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
8.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停顿。 “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中,“就”“为”是动词,所以应在“为”之前停顿,“以”相当于“而”,解释为“来”,所以“以”之前也要停顿。
9.(1)简陋(鄙陋) (2)到 (3)命名(4)等候,等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把握。完成时应联系课内文言文。比如,“陋”可以联系《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及”可以联系《郑人买履》中的“及市”,“名”可以联系《醉翁亭记》中的“名之者谁”,“俟”可以联系《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0.然而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个月,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完成时,要抓住句中关键字词。比如“而”“旬”“安”。
11.①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②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④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应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完成。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可以知道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可以知道作者期待“君子”来夷地教化百姓。根据“然此无报于其质也”,可以知道该文还赞美夷人的美好品行。作者在条件艰苦的夷地居住而忘记了居住在夷地,可知此文和《陋室铭》一样,表达了作者安乐道的人生态度。
12.①居住环境优美: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②生活情趣高雅: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王守仁添置琴编图史;交往人物不俗: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王守仁与游学读书人往来。 解析:此题同时考查对课内以及课外文言文内容的把握。《陋室铭》是从居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的,《何陋轩记》与其类似。
【附译文】
当初,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上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个月,却很安乐。夷人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 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阴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夷民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焦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
哎呀,现在夷人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性情,然而这对他们淳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①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日:“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yóng)、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日:“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事垂就而觉,收颗、攸系狱,颞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②太祖①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日:“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阵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
③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②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维,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注】①太祖:指曹操,这时荀攸被曹操征召为汝南太守。②谋谟:谋划。
6.下列句中的“于”与“甚于桀纣”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达于汉阴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苛政猛于虎也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苟攸少年时就很聪慧,能从细小的地方觉察他人的隐情。
B.苟攸对“董卓之乱”的认识很深刻,但又担心董卓军力强大,难以对付。
C.通过曹操智败袁绍的经过,可看出苟攸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D.曹操对苟攸“三外三内”的评价,可看出苟攸在曹操心目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果杀人亡命 亡: ②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 谢:
③太祖目攸而笑 目: ④大破之 破: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2分)
(2)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2分)
6.C
7.B
8.(1)逃,逃跑 (2)谢罪 (3)用眼睛看 (4)打败
9.(1)荀攸说话、吃饭像往常一样,后适逢董卓死而得到赦免。 (2)这是擒敌的机会,怎么能离开呢?
【甲】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太宗尝谓皇属曰:“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表,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终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选自《戒皇族·国朝太宗类苑》)
【注】①却:摒除。②念:想。③恣:任凭。④吉:吉祥。⑤贼:敌人。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又相天子( ) (2)犹恐失天下之士( )
(3)每著一衣( ) (4)汝等勿鄙人短(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予谓菊 太宗尝谓皇属曰
B.长自深宫 自非亭午夜分
C.夫贵为天子 则念耕夫
D.皆谦德也 火伴皆惊忙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2)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8.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甲乙两文中周公和太宗都以自身经所作为例子来告诫后代。甲文表现周公做法的句子是: , ;乙文表现太宗做法的句子是: , 。
9.读完甲乙两文,请联系自身实际,淡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610d939825584141.jpg]
仆幼年曾闻人说一笑话云:昔一人苦贫特甚,而生平虔奉吕祖(指吕洞宾)。感其至心,忽降其家,见其赤贫,不胜悯之。念当有以济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粲然化为黄金,曰:汝欲之乎?其人再拜曰:不欲也。吕祖大喜,谓:子诚如此,便可授子大道。其人曰:不然,我心欲汝此指头耳。仆当时私谓此固戏论耳,若真是吕祖,必当便以指头与之。今此《西厢记》,便是吕祖指头,得之者处处遍指,皆作黄金。
(选自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金圣叹全集·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念当有以济之 ②必当便以指头与之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人曰:不然,我心欲汝此指头耳。
24.上文中的人“心欲汝此指头”,如果我们要批评他,可以说他 ,如果我们要赞扬他,可以说他 。
22.①帮助,救济 ②把,将
23.这个人说:不是这样,我心里想要你的这个手指头罢了。
24.贪婪;(1分)研究(希望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关键)。(1分)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短文《年少有高仪》,回答1—4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选自《元史 许衡传》
:怀之河内人也:怀即怀州,今河南沁阳;河内,地名。河阳:县名,今河南境内。
1.解释下列加方框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师大奇之( )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3.文中划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B.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C.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D.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4.少年许衡独坐树下“渴不争梨“的故事,表现他怎样的品质?
附加题:
1.奇:对……感到惊奇;危:端正地;
2.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3.B
4.严于律已,有主见,慎独。
译文:许衡字仲平,是怀之河内人,祖辈世代为农。许衡年幼的时候就显露出奇特的天赋,七岁上小学,老师教授他四书五经,名作佳篇。许衡问他的老师:“为什么要读书?”老师回答:“为考取功名。”许衡说:“仅仅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很惊讶。……曾经许衡在大热天经过河阳,很渴,路边有梨树,其他人都上前争抢拿来吃,只有许衡一个人正襟坐在树下。有人问他,许衡说:“不是自己的却拿,是不对的。”别人说:“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早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没有主人(归属),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问题(13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7.下列加方框字词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4分)
A.但当涉猎 门当户对
B.自以为大有所益 多多益善
C.见往事耳 往事不堪回首
D.卿今者才略 卿今当涂掌事
8.翻译句子(4分):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B.、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9.本文题目是《孙权劝学》,你了解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从哪里可以看出吕蒙是学有所成的?从吕蒙的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7.D 8.省
9.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与蒙结友;后面第三问围绕学习的重要性来回答即可。
10.B(正面)
苏子①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王之大臣,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赂诸侯以王之地背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是以国危。人臣莫难于无妒而进贤。为主死易,垂沙之事②,死者以千数。为主辱易,自令尹③以下,事王者以千数。至于无妒而进贤,未见一人也。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无妒而进贤也。贤之事其主也,亦必无妒而进贤。夫进贤之难者,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故人难之。”
(节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注】①苏子:即苏秦,战国时纵横家。②垂沙之事:指垂沙战役,垂沙,地名。③令尹:官职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是以国危”中的“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B.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C.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11.用“/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13.苏子认为“无妒而进贤”难,难在何处?(用原文的话回答)(2分)
10.(2分)D
11.(2分)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赂诸侯以王之地/背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画对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2分,多画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2.(2分)忠臣对于(自己的)国君,一定要推荐贤能的人来辅佐他。(每句1分)
13.(2分)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7.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3分) ( )
A. 悍吏之来吾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殚其地之出——出郭相扶将
C.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 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8.用现代汉语写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1)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
9.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10.第四段文字以乡邻们被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不得安宁,跟蒋氏“ ”作对比(用原文语句回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2分)
11.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4分)
答:蒋氏的两次“戚”:
第一次:
第二次:
作者的两次“悲”:
第一次:
第二次:
[10dc49320388e698.jpg]
阅读下面文言文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1)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3)!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4)。三军以利用也(5),金鼓以声气也(6)。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7)。”
(1)勍(qíng情)敌:强敌。勍:强而有力(2)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 (3)何有于二毛:即“于二毛有何(爱)。” (4)服:向敌人屈服。 (5)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 ,这里指作战。 (6)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7)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25、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小大之狱 寡人虽__之余B.、可以一战 金鼓以声气也
C.、下视其辙 爱其二毛D.、宋无罪而攻之 既济而未成列
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公将鼓之 ( ) (2)再而衰( )
(3)公伤股 (4)国人皆咎公( )
27、用“/”给文中句子断句,画出两处。(2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29、甲乙两文段都围绕着“论战”来展开,但是两次战争的结果却迥然不同,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2分)
25、( B )
26(1)击鼓进军 (2)第二次
(3)大腿 (4)责备
27、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28、(1)我看到他们车轮压出的痕迹混乱,看到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赶。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君子在战争中不再伤害已受伤的敌人,不俘虏上年纪的人
29、鲁庄公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取信于民,把握战机,更重要的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宋公失败的原因一个是战争时机把握不好,另一个就是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l)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2)贤于材人远矣( )
12.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4分)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3. 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一个。成语和典故不能相同。(2分)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是“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3分)
11.宾客, 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贤,胜过,超过。(每题1分)
12.(每题2分)
(1)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2)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13.(1)闻鸡起舞 凿壁借光
(2)苏秦刺骨 江泌伴月读书等(2分。每空1分)
14.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