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晋书·乐广传》)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广问其

(2)广杯中蛇即角影也

(3)酒中有所见不

(4)广乃告其所以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意甚恶之,既饮而疾。(3分)

译文:

(2) 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3分)

译文:

5.文中故事可以概括为一个成语: ,意思是

。(2分)

3.(1)故:缘故(2)意:料想(3)复:还,又(4)所以:原因(4分)

4.(6分)(1) 心里十分厌恶它(酒),喝了以后,就生病了。(3分,大意正确计 2分,落实“恶”“疾”的意思各计1分)(2) 客人心情一下子轻松下来,,积久难愈的重病顿时痊愈了。(3分,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解”“愈”的意思各计1分)

5.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恐。(2分)

   孟浩然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选自《新唐书》)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喜人患难 振:振作

B.一座嗟伏,无敢 抗:匹敌

C.饮欢甚 剧:游戏

D.朝宗怒,行 辞:拒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 (3分)

译文:

(2) 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 (3分)

译文:

5.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选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

3.B(2分)(A振:救济;C剧:严重;D辞:告别。)

4.(6分)(1) 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将实情告诉(回答)了唐玄宗。(3分) (大意正确计 1分,落实“匿”“对”的意思计1分)(2) 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空闲管他!”最终没有赴约。(3分) (大意正确计1分,落实“恤”“卒”的意思计1分)

5.隐居山林,40岁才到京城,诗中语句不为帝王所喜;率性而为,不喜约束。(4分)

参考译文: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曾经在太学(朝廷里的最高学府)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非常欣赏他。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很多,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空闲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孟浩然依然不反悔。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唐玄宗年号)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又何焉 间: 牺牲玉帛 牺牲: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4分)

11.

①参与             ②猪牛羊等祭品            

12.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13.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三军,使士卒乐死 ( ) (2)不敢谋( )

(3)百姓不( ) (4)之于我乎( )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翻译:

16.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率领  国家   信任   属通嘱,委托,嘱托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要点:( 1)性情率真(2)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3)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4)知错就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扶苏数谏故 诚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陈胜、吴广谋曰 当立者公子扶苏

C.项燕楚将 贤能之用

D.楚人怜 二世杀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闾左谪戍渔阳 闾左(指代平民)

B.天大雨 会(集会)

C.已失期 度(估计、揣测)

D.多应者 宜(应当)

11.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 )(3分)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1分)

D

B

A

甲]陈胜者……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至陈:( ) ②说陈王曰:( )

19. 翻译: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18.(1)及,等到(2)有人(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9.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

20.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21.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1分)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陈涉世家(22 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富贵,无相忘 ( ) (2)天大雨,道不通。( )

(3)为天下,宜多应者。( ) (4)大楚兴,陈胜。 ( )

15,翻译句子(4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6,结合全文,试分析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17、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了那些舆论准备工作?请简要概括。你怎么评价这些准备?(4分)

 14.(1) 假如、如果 (2)恰逢、正赶上 (3)通“倡”,首发  (4) 称王(4分)

15、①如今逃跑(抓回来)是死,起来__也是死,同样是死,倒不如为国事而死,怎么样?② 第二天,大家到处议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以目示意看着陈胜。(4分)

16.直接原因:    会天大雨道不通 ,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分)

17.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2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陈胜吴广利用大家的迷信树立自己的威信。这表现了他们杰出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

口技(17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宾客大宴 (2)满寂然

(3)妇抚儿(4)中力拉崩倒之声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译文:

8、文章首尾都写到:“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有何作用?(3分)

答:

9、文章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口技表演的精彩,而且还描写了观众的反应,从侧面进行衬托。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赏析。(3分)

答:

10、仿照示例,从文中任选一词句进行品析。(3分)

示例:“遥闻深巷中犬吠”,“遥闻”一词准确地描绘出“犬吠”于“深”巷中,表达出声音于远方传来的情境,体现文章用词的准确。

答:

6、1)适逢,正赶上;(2)同“座”,座位;(3)做动词,喂奶;(4)夹杂。

7、(1)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2)忽然醒目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

8、(1)从文章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2)反复强调口技人的道具简单,并且和表演的声响“百千”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烘托了口技人表演之“善”。

9、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描写观众专注、入神及叹服的神态、动作,衬托出口技表演的极大艺术魅力;示例二:“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现宾客们的心情随着表演的内容的变化而轻松起来,衬托出表演者已完全征服了听众,听众已完全进入境界。

10、用“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形容听众神情专注、入神及叹服的神态、动作,生动形象。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 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日:“儿痴如 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 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 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 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①蹊(灯):践踏。②策:通“册”。③长明灯:fó xiàng 前的灯,昼夜不灭。④ 恬:心神安适。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⑦被:披。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2分)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依僧寺以居 以君之力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暮归,忘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25.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B.曷不听其所为?——怎么不听听他这样做的想法呢?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在车子后面。

26.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42a2714a8ff33d67.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