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阅读《岳阳楼记》,完成11-15题(共11分)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1.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积于今六十岁矣
C.感极而悲者矣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去国怀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春和景明”的“景”应解释为“景物”。
B.“百废具兴”的“具”和“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都是通假字。
C.“衔远山,吞长江”的“衔”与“吞”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D.第⑤段中提到的“二者之为”具体是指上文所说的“忧谗畏讥”和“庞辱偕忘”两种思想感情。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①段交代了背景和写作缘起,其中“谪守巴陵”“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等语句带有对滕子京的褒奖之意。
B.本文题目是“岳阳楼记”,可作者却舍楼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不同景色而产生的不同情感,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其别出心裁的构思令人佩服。
C.第③④段极力铺陈、渲染,分别写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两种景象,映衬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心情。
D.第⑤段中的“进”指在朝廷做高官,“退”指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形象地写出了滕子京遭到贬谪,仕途失意,进退两难的境地。
14.请将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翻译:
15.“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请说说这两种“乐”有何不同,并作简要评价。( 3 分)
答:
11.C 12.A 13.D
14.(2 分)
翻译: 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
15. ( 3 分)
前者是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后者的乐表现出博大的胸襟,高尚的情操,令人敬佩。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小题2分共6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内集: 聚会B.、讲论文义:讲解、谈论
C.、差可拟: 相比 D.、儿女:儿子和女儿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欣然曰 ——欣然接受B.、友人惭,下车引之——抛砖引玉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不期而遇D.、俄而雪骤——暴风骤雨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公大笑乐”是因为谢太傅对当天讲论文义的家庭氛围让他很开心。
B.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写的。
C.“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D. 文末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是因为他的丈夫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分)
译文:
(2)、撒盐空中差可拟。(2分)
译文:
10 D 11 B 12 C
13 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诗论文。 天上的雪纷纷扬扬,像把一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④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⑤,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⑥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游:交往。④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⑤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⑥包茅: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过滤去酒渣。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鲍叔终善遇之( ) 管仲既任政相齐( )
诸侯由是归齐( ) 然孔子小之( )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虽然孔子并不认可管仲,但太史公却称赞管仲为贤臣,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分,每空1分)遇:相待、接待。 相:做丞相。 由是:因此。
小:认为……小(人)
21.(4分,每题2分)(1)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2)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22.(4分,每点2分)(1)注重民生,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意见。如:“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2)因势利导,善于利用形式,有全局意识。如:“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文言文阅读(11分)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
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
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1.选择《战国策 魏策》。2.季梁:魏国的大臣。3.中道:半路,中途。4.衣焦不申:衣着憔悴,形容衣着不整。“焦”通“憔”。“申”通“伸”5.头尘不去:头上的尘土没有去掉。6.大行:即太行山。亦解释为“大路”。7.方:正。8.北面:向北,朝北。9.持:驾着。10.驾:马车。11.举欲信于天下: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12.广地尊名:使地广,使名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A.中道而反( )。
B.而离王( )愈远耳。
C.而攻邯郸,以广( )地尊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季梁所讲的故事,后人将其概括为一个成语:( )(2分)
(4)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劝魏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反:同 “返”,返回
王:王业、指称霸天下的大业
广:使……广,扩大
(2)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
(3)南辕北辙
(4)劝魏王放弃南辕北辙式的武力征服,以德服天下。
阅读《伤仲永》,回答14~18题:(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不能称前时之闻;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B.愿为市鞍马; 北市买长鞭。
C.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C.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3、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
24、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2分)
答:
20、A.
21、C.
22、①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父亲到家中做客;②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
23、时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或“不使学”)。
24、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②,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③,经大行,辍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④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⑤,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⑥,且喜明年人食贱麦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 ②丁壮:壮年的男子。③即墨:战国时的地名。下文的“大行”、“辍辕”、“武关”都是古地名。④侵虞:侵犯。 ⑤踣:跌倒。⑥应侯:顺应时令。
⑦贱麦:贱价的麦子。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岁苦支备 每年
B.、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祸患
C.、今旦大雪 早晨
D.、臣怪之 责怪
9、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A.、马无故而入胡
B.、道渴而死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非其有而取之
10、下面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王认为筑城可以与强国隔绝巩固齐国的国防。
B.、齐王认为筑城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一劳永逸的好事。
C.、齐王既看到了筑城的好处又看到了筑城的危害。
D.、艾子给齐王讲雪中饿民的故事,意在劝谏齐王不要筑城。
11.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8. D
9.D
10.C
11. 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城,(等到城筑完,)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当是什么人呢!(共4分。“享”、“逸”各1分。其它词语及句子表达2分 。)
译文
齐王一天上早朝,他看着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长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辗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窥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姓去修筑大城,虽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能不欢欣踊跃地参加呢?”
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我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他对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贱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大城,等到大城筑完,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26.“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只写序号)。(2分)
27.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称: (2)久而益敬 益:
28.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2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弱者抚之以仁
译文:
30.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4分)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6.(2分)③ 27.(1)称赞,赞许 (2)效法
28.(2分)D
29.(2分)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30.(4分)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伤仲永》,回答14~18题:(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不能称前时之闻;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B.愿为市鞍马; 北市买长鞭。
C.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C.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3、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
24、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2分)
答:
20、A.
21、C.
22、①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父亲到家中做客;②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
23、时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或“不使学”)。
24、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附加题(10分)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 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憨而有危亡之败也。”(选自《孔子家语》)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黄口从大雀( ) (2)孔子顾谓弟子曰( )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3.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4.如何评价孔子于小事中引导教育学生这一行为?(3分)
1从:跟从,跟随。顾:回头看。2.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祸害。3.一是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二是要多借鉴长者的经验;三是要有忧患意识;四是要谨慎择友。4.孔子善于从生活小事中得出生活哲理,并因此引导教育学生,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其生活哲理值得我们领悟。[参考译文]孔子看见用网捉鸟的人,他捉到的都是雏鸟。孔子问他说:“只有大鸟捕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如果小雀跟从大雀,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雀跟小大雀,也可以捕捉到。”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了祸害,喜欢贪吃的雏鸟就容易忘记祸害,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鸟是它们遭受祸福的原因。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