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2分)

10.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2分)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11.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2分)

对:①

错:

12.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2分)

13.译: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分)

9、(2分)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10、(2分)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11、(2分)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12、(2分)略13、(2分)略

附加题(6分)

李白读书未成,弃。道逢老妪磨杵 。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①。老妪曰:“功到自然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注①:出通拙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去:( ) 还:(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答:

4.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2分)

答: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 ) 还: ( 回去)

2答: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最终成了有名的人。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成语:持之以恒 启示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1)与友行( ) (2)太丘舍 ( )

(3)尊君在( ) (4)元方入门不( )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2、你觉得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元方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13、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你怎样看?(2分)

10、约定、离开、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回头看。

11、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12、友人: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知错能改、较为诚恳的人

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

13、略,

文言文阅读。阅读《岳阳楼记》,完成11-15题(共11分)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1.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属予作文记之 不物喜

B.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积今六十岁矣

C.感极悲者矣 在宋城上待楚寇矣

D.属予作文以记 处江湖远则忧其君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国怀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春和明”的“景”应解释为“景物”。

B.“百废兴”的“具”和“予作文以记之”的“属”都是通假字。

C.“衔远山,吞长江”的“衔”与“吞”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D.第⑤段中提到的“二者之为”具体是指上文所说的“忧谗畏讥”和“庞辱偕忘”两种思想感情。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①段交代了背景和写作缘起,其中“谪守巴陵”“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等语句带有对滕子京的褒奖之意。

B.本文题目是“岳阳楼记”,可作者却舍楼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不同景色而产生的不同情感,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其别出心裁的构思令人佩服。

C.第③④段极力铺陈、渲染,分别写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两种景象,映衬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心情。

D.第⑤段中的“进”指在朝廷做高官,“退”指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形象地写出了滕子京遭到贬谪,仕途失意,进退两难的境地。

14.请将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翻译:

15.“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请说说这两种“乐”有何不同,并作简要评价。( 3 分)

答:

 11.C   12.A   13.D

14.(2 分)

翻译: 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                                                                                                                                

15. ( 3 分)

前者是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后者的乐表现出博大的胸襟,高尚的情操,令人敬佩。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小题2分共6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内: 聚会B.、讲论文义:讲解、谈论

C.、差可: 相比 D.、儿女:儿子和女儿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欣曰 ——欣接受B.、友人惭,下车之——抛砖

C.、陈太丘与友行——不而遇D.、俄而雪——暴风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公大笑乐”是因为谢太傅对当天讲论文义的家庭氛围让他很开心。

B.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写的。

C.“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D. 文末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是因为他的丈夫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分)

译文:

(2)、撒盐空中差可拟。(2分)

译文:

10  D  11  B  12  C   

13  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诗论文。 天上的雪纷纷扬扬,像把一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④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⑤,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⑥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游:交往。④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⑤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⑥包茅: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过滤去酒渣。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鲍叔终善之( ) 管仲既任政齐( )

诸侯由是归齐( ) 然孔子之( )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虽然孔子并不认可管仲,但太史公却称赞管仲为贤臣,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分,每空1分)遇:相待、接待。  相:做丞相。     由是:因此。 

                  小:认为……小(人)

21.(4分,每题2分)(1)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2)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22.(4分,每点2分)(1)注重民生,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意见。如:“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2)因势利导,善于利用形式,有全局意识。如:“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文言文阅读(11分)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

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

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1.选择《战国策 魏策》。2.季梁:魏国的大臣。3.中道:半路,中途。4.衣焦不申:衣着憔悴,形容衣着不整。“焦”通“憔”。“申”通“伸”5.头尘不去:头上的尘土没有去掉。6.大行:即太行山。亦解释为“大路”。7.方:正。8.北面:向北,朝北。9.持:驾着。10.驾:马车。11.举欲信于天下: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12.广地尊名:使地广,使名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A.中道而( )。

B.而离( )愈远耳。

C.而攻邯郸,以广( )地尊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季梁所讲的故事,后人将其概括为一个成语:( )(2分)

(4)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劝魏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反:同 “返”,返回    

王:王业、指称霸天下的大业  

广:使……广,扩大

(2)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

(3)南辕北辙

(4)劝魏王放弃南辕北辙式的武力征服,以德服天下。

阅读《伤仲永》,回答14~18题:(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不能称前时闻; 世以此定华、王优劣。

B.愿为鞍马; 北买长鞭。

C.人不知不愠; 择其善者从之。

D.日中不至,则无信;自指物作诗立就。

2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C.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3、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

24、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2分)

答:

20、A.

21、C.

22、①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父亲到家中做客;②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

23、时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或“不使学”)。

24、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苦支备,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辍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臣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 ②丁壮:壮年的男子。③即墨:战国时的地名。下文的“大行”、“辍辕”、“武关”都是古地名。④侵虞:侵犯。 ⑤踣:跌倒。⑥应侯:顺应时令。

⑦贱麦:贱价的麦子。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苦支备 每年

B.、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 祸患

C.、今大雪 早晨

D.、臣之 责怪

9、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有少劳,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A.、马无故入胡

B.、道渴

C.、不可久居,乃记之

D.、非其有取之

10、下面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王认为筑城可以与强国隔绝巩固齐国的国防。

B.、齐王认为筑城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一劳永逸的好事。

C.、齐王既看到了筑城的好处又看到了筑城的危害。

D.、艾子给齐王讲雪中饿民的故事,意在劝谏齐王不要筑城。

11.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8. D

  9.D 

  10.C

11. 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城,(等到城筑完,)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当是什么人呢!(共4分。“享”、“逸”各1分。其它词语及句子表达2分 。)

译文

齐王一天上早朝,他看着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长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辗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窥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姓去修筑大城,虽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能不欢欣踊跃地参加呢?”
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我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他对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贱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大城,等到大城筑完,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