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丙】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

9.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职分也。∕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B.、则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受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

C.、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亮)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

D.、先帝不臣卑鄙。∕ 不物喜,不以己悲。

10.对【丙】文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C.“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D.“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卑鄙:

② 也泛轻舟。 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3. 联系【甲】【乙】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1分)。“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2分)

14.请你赏析诗句“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3分)

9.D  10.D

 11. ①身份低微,见识短浅。②打算

12.①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来迎接将军你呢?②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13.“先帝” “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赏析:人们总是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流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此两句作者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

东方朔救乳母 葛 洪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②而愎③,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④之,即敕⑤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 ②忍:残忍。③愎bì:固执任性。④愍mǐn:哀怜。⑤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

1、 解释下列加点文言实词(4分)

(1)尝于外犯事 尝: ___________ (2) 但屡帝 顾:___________ (3)帝虽才雄心忍 虽:___________ (4)汝宜速去:______ 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方朔言“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的计谋“奇”在何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曾经   回头看  即使   离开 ( 4分)

14.武帝已经成年了,怎么还会想到你哺乳时的恩情呢?(2分)

15.(3分)

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不失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

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4~17题。(15分)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臭,子宜急归,迟恐慌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

【注】①高邮:地名,在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连指药物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笑不( ) ②子急归 ( )

③其人镇江( ) ④何书示其人( )

15、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惧之以死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蛱》)

B.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D.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1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遂 以 一 书 寄 何

1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2分)

译文: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译文: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2分)

译文:

14、(1)停止(2)应该(3) 到达 (4)拿给……看

15、C

16、遂/以一书/寄何

17、(1)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

 (2)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3)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名逐利的心就会平息下来。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3、《陈涉世家》选自 朝历史学家 的巨著 ,它记载了秦朝末年大泽乡起义的历史事实,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是“ ”。(4分)
14.对文段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1分)
A.叙述起义的过程,揭露秦王朝对人民残暴的统治。
B.交代起义的原因,说明陈胜、吴广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行大事。
C.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D.交代起义的方法,说明陈胜、吴广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动起义。
15.用原文句子填空。(3分)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
(2)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是 。
16.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自己的话概括。(1分)
17、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 (1分)
A.。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 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C.皆指目陈胜 卜者知其指意 D.之次所旁丛祠中 皆次当行
18.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4分)
(1)已失期 ( ) (2)死,死国可乎 ( )
(3)为天下 ( ) (4)陈胜( )
19.翻译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1分)
译:
20.与“陈胜、吴广乃谋曰”一句中的“乃”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凡三往,乃见
21.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位 的人。(1分)

[bec5e127ebd84a18.jpg]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 ②贮录:储存,收存。 ③遗(wèi):给予。 ④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 ⑤未展:来不及。 ⑥军人:这里指官军。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母好铛底焦饭_______________ ⑵袁府君即日便_______________

14.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⑴吃       ⑵出征

14.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15.示例一:焦饭有情,孝心无价。  示例二:至孝的故事就像故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于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①陈太丘与友行。( ) ②尊君在(   ) 

  ③相而去。( ) ④元方入门不(    )

9.下列各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A.①相委去 ②疑邻人之父

B. ①近塞人 ②下车引

C. ①相惊疑 ② 入门不

D.①此独跛之故 ②徐喷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1.文章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2分)

                                      

                                    

8.(1)约定 (2)通“否”(3)丢下,舍弃   (4)回头看   9.C

10.(1)等您很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2)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走了。 11. ①失礼,友人知错了,元方就该原谅他;②不失礼,对于无理无信之人据理力驳,体现了元方明白事理,个性率真,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答出一点即可)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齐之辞者也(习:熟练 ) B.今来(方:将要 )

C.何(坐:坐下 ) D.缚者为者也(曷:同“何”)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含义和用法与其它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楚王闻。 B.吾欲辱

C.婴闻。 D.得无楚水土使民善盗耶。

10.下面对选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想羞辱晏子,从而想羞辱整个齐国。

B.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了楚王“齐人固善盗乎”的发难。

C.结尾处写道“王笑曰”,写出了当时楚王想羞辱晏子反而自取其辱的窘态。

D.楚王戏晏婴,只能认为是楚王想羞辱晏子,而绝不能理解为楚王想借羞辱晏子而达到羞辱整个齐国的目的的。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吏二缚一人诣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    9.D    10.D

11.(1)两个官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那儿去。(2)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下列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 )(4分)

A. 广故言欲亡B.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复行十步(《桃花源记》) 宾客大宴(《口技》)

D. 固怪之矣D. 上使外将兵

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出郭相扶(《木兰诗》)

E.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至之市,而忘操(《郑人买履》)

7.翻译句子:(2分)旦曰,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___ _

8.请结合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中的观点,分析陈胜吴广组织起义成功的原因。

(2分)

▲___ _

9.面对风云变幻的社会,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式。比如:《陈涉世家》中的陈胜

吴广,《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以及《故乡》中的“我”。请你对上面提到的三种人生方式作简要的评述。(3分)

▲___ _

[0f6343f91f694571.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15分)

陈涉世家 (节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9.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4分)

(1)適戍 (2)怜 (3)指意 (4)罾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1. 陈胜吴广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威众之策)是什么?(请用四字短语概况)(4分)

12. 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分析。(3分)

9.(4分)(1)强迫去守边;(2)爱戴;(3)意图;(4)用网捕。

10.(4分)(1)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2)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的看着陈胜。

11.(4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12.(3分)天下人苦于秦王的统治已经很久了;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意合即可,3点,1点一分。)

陈涉世家(节选) (11分)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陈胜、吴广喜,无与为乐者B.今亦死 暮而果大其财

C.扶苏数谏故 域民不封疆之界D.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力拉崩倒之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9. 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__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6、A

8、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9.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