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下文中的 “阿”、“鄄”和“薛陵”都是古地名。②辟:开垦。③给(jǐ):富裕。 ④事:巴结。⑤万家:这里指一万户的俸禄。⑥馁(něi):饥饿。⑦烹:煮。古代的一种酷刑。⑧饰诈:掩饰,欺诈。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之曰( ▲ ) ⑵然吾使人视即墨( ▲ )

⑶誉言日( ▲ ) ⑷烹阿大夫及左右誉者( ▲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23.根据语段,概括齐国能够“强于天下”的原因。(3分)

21.(4分)⑴告诉;对…说  ⑵派,派遣   ⑶ 到  ⑷曾经

22.(3分)这是你不巴结我的身边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3分,重点考查“是”、“子”、“左右”等词的理解2分,语言表达1分)

23.(3分)①赏罚分明,对“饰诈”者惩治有力。②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意思对即可。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即满分。)

附参考译文:

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身边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2分)

(1)天大雨( ) (2) 今亦死 ( ) 

(3) 宜多( )者 (4) 陈胜、吴广喜,鬼( )

 11、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4分)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2、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其理由是:(2分)

 1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0、(1)适逢,恰巧遇到  (2)逃跑 (3)响应  (4)考虑,思索

11、翻译(略)

12、(1)人民群众苦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很久了(1分)(2)秦二世杀死太子复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3)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__意愿。(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3、陈胜是一个能洞察时局,足智多谋,做事考虑周密,敢于斗争,具有卓越的组织才干和领导才能的人。(2分,意思相同或相近均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衣冠    服:衣服 B.明日徐公来 明日:第二天

C.窥镜而自视 窥镜:照镜子 D.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私:偏爱

8.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3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皆以美于徐公。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先介绍邹忌是个美男子,为下文写与徐公比美作铺垫。

B.妻、妾、客的回答从不同角度真诚地赞美了邹忌的美丽。

C.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D.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10.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7.A     8. D   9.B    10.C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丙】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

9.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职分也。∕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B.、则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受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

C.、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亮)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

D.、先帝不臣卑鄙。∕ 不物喜,不以己悲。

10.对【丙】文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C.“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D.“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卑鄙:

② 也泛轻舟。 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3. 联系【甲】【乙】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1分)。“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2分)

14.请你赏析诗句“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3分)

9.D  10.D

 11. ①身份低微,见识短浅。②打算

12.①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来迎接将军你呢?②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13.“先帝” “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赏析:人们总是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流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此两句作者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

东方朔救乳母 葛 洪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②而愎③,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④之,即敕⑤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 ②忍:残忍。③愎bì:固执任性。④愍mǐn:哀怜。⑤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

1、 解释下列加点文言实词(4分)

(1)尝于外犯事 尝: ___________ (2) 但屡帝 顾:___________ (3)帝虽才雄心忍 虽:___________ (4)汝宜速去:______ 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方朔言“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的计谋“奇”在何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曾经   回头看  即使   离开 ( 4分)

14.武帝已经成年了,怎么还会想到你哺乳时的恩情呢?(2分)

15.(3分)

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不失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

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4~17题。(15分)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臭,子宜急归,迟恐慌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

【注】①高邮:地名,在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连指药物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笑不( ) ②子急归 ( )

③其人镇江( ) ④何书示其人( )

15、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惧之以死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蛱》)

B.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D.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1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遂 以 一 书 寄 何

1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2分)

译文: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译文: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2分)

译文:

14、(1)停止(2)应该(3) 到达 (4)拿给……看

15、C

16、遂/以一书/寄何

17、(1)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

 (2)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3)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名逐利的心就会平息下来。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3、《陈涉世家》选自 朝历史学家 的巨著 ,它记载了秦朝末年大泽乡起义的历史事实,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是“ ”。(4分)
14.对文段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1分)
A.叙述起义的过程,揭露秦王朝对人民残暴的统治。
B.交代起义的原因,说明陈胜、吴广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行大事。
C.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D.交代起义的方法,说明陈胜、吴广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动起义。
15.用原文句子填空。(3分)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
(2)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是 。
16.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自己的话概括。(1分)
17、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 (1分)
A.。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 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C.皆指目陈胜 卜者知其指意 D.之次所旁丛祠中 皆次当行
18.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4分)
(1)已失期 ( ) (2)死,死国可乎 ( )
(3)为天下 ( ) (4)陈胜( )
19.翻译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1分)
译:
20.与“陈胜、吴广乃谋曰”一句中的“乃”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凡三往,乃见
21.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位 的人。(1分)

[bec5e127ebd84a18.jpg]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 ②贮录:储存,收存。 ③遗(wèi):给予。 ④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 ⑤未展:来不及。 ⑥军人:这里指官军。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母好铛底焦饭_______________ ⑵袁府君即日便_______________

14.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⑴吃       ⑵出征

14.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15.示例一:焦饭有情,孝心无价。  示例二:至孝的故事就像故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于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①陈太丘与友行。( ) ②尊君在(   ) 

  ③相而去。( ) ④元方入门不(    )

9.下列各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A.①相委去 ②疑邻人之父

B. ①近塞人 ②下车引

C. ①相惊疑 ② 入门不

D.①此独跛之故 ②徐喷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1.文章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2分)

                                      

                                    

8.(1)约定 (2)通“否”(3)丢下,舍弃   (4)回头看   9.C

10.(1)等您很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2)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走了。 11. ①失礼,友人知错了,元方就该原谅他;②不失礼,对于无理无信之人据理力驳,体现了元方明白事理,个性率真,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答出一点即可)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齐之辞者也(习:熟练 ) B.今来(方:将要 )

C.何(坐:坐下 ) D.缚者为者也(曷:同“何”)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含义和用法与其它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楚王闻。 B.吾欲辱

C.婴闻。 D.得无楚水土使民善盗耶。

10.下面对选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想羞辱晏子,从而想羞辱整个齐国。

B.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了楚王“齐人固善盗乎”的发难。

C.结尾处写道“王笑曰”,写出了当时楚王想羞辱晏子反而自取其辱的窘态。

D.楚王戏晏婴,只能认为是楚王想羞辱晏子,而绝不能理解为楚王想借羞辱晏子而达到羞辱整个齐国的目的的。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吏二缚一人诣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    9.D    10.D

11.(1)两个官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那儿去。(2)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