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至。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者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死者,而俗人竟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能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工于亡用,不损财于无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以身亲土 亲:贴近 B.今则越之 越:改变
C.愿王孙察焉 察:详审 D.以反吾真 反通“返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3分)
(2)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其制礼。(3分)
4. 杨王孙反对厚葬,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3分)
2、B
3、(1)他的儿子默默地不想按他的意思办,但又很怕违背父亲的遗命。
(2)由于体察到人之常情不忍心看到亲人死去,因此制定了人死后埋葬的礼制。
4、汉代流行厚葬,为此人们往往耗费很大。杨王孙不相信有鬼,认为人死乃是回归自然,而尸体是没知觉的。杨王孙反对厚葬,不是由于吝啬,而是对死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他还知道人的精力和钱财应当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无端靡费实在是一种糊涂之至的行为。两千年的古人能有这种认识,对照今天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追求奢华浪费的风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缟素。 缟素:这里指穿丧服。
B.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D.长跪而谢之。 长跪:长时间跪着。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徒以有先生也 以君为长者
B.聂政之刺韩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受地于先王
D.挺剑而起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出唐雎在强权面前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B.唐雎慷慨陈词,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以“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压倒秦王。
C.用五百里地易安陵,秦王显然包藏祸心,以强凌弱。
D.唐雎冒死和秦王抗争,让秦王辞穷色挠,他的这种不可侵犯的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8.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3分)
译文: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3分)
译文:
5 D 6 B 7A
8(1)(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那)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活下来,只因为有先生啊。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②,人民给③,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④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⑤。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⑥。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⑦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⑧,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下文中的 “阿”、“鄄”和“薛陵”都是古地名。②辟:开垦。③给(jǐ):富裕。 ④事:巴结。⑤万家:这里指一万户的俸禄。⑥馁(něi):饥饿。⑦烹:煮。古代的一种酷刑。⑧饰诈:掩饰,欺诈。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语之曰( ▲ ) ⑵然吾使人视即墨( ▲ )
⑶誉言日至( ▲ ) ⑷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
23.根据语段,概括齐国能够“强于天下”的原因。(3分)
▲
21.(4分)⑴告诉;对…说 ⑵派,派遣 ⑶ 到 ⑷曾经
22.(3分)这是你不巴结我的身边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3分,重点考查“是”、“子”、“左右”等词的理解2分,语言表达1分)
23.(3分)①赏罚分明,对“饰诈”者惩治有力。②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意思对即可。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即满分。)
附参考译文:
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身边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2分)
(1)会天大雨( ) (2) 今亡亦死 ( )
(3) 宜多应( )者 (4) 陈胜、吴广喜,念鬼( )
11、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4分)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2、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其理由是:(2分)
1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0、(1)适逢,恰巧遇到 (2)逃跑 (3)响应 (4)考虑,思索
11、翻译(略)
12、(1)人民群众苦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很久了(1分)(2)秦二世杀死太子复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3)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__意愿。(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3、陈胜是一个能洞察时局,足智多谋,做事考虑周密,敢于斗争,具有卓越的组织才干和领导才能的人。(2分,意思相同或相近均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服衣冠 服:衣服 B.明日徐公来 明日:第二天
C.窥镜而自视 窥镜:照镜子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8.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3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皆以美于徐公。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先介绍邹忌是个美男子,为下文写与徐公比美作铺垫。
B.妻、妾、客的回答从不同角度真诚地赞美了邹忌的美丽。
C.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D.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10.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7.A 8. D 9.B 10.C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丙】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
9.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
C.、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D.、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对【丙】文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C.“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D.“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卑鄙:
② 也拟泛轻舟。 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3. 联系【甲】【乙】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1分)。“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2分)
14.请你赏析诗句“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3分)
9.D 10.D
11. ①身份低微,见识短浅。②打算
12.①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来迎接将军你呢?②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13.“先帝” “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赏析:人们总是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流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此两句作者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
东方朔救乳母 葛 洪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②而愎③,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④之,即敕⑤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 ②忍:残忍。③愎bì:固执任性。④愍mǐn:哀怜。⑤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
1、 解释下列加点文言实词(4分)
(1)尝于外犯事 尝: ___________ (2) 但屡顾帝 顾:___________ (3)帝虽才雄心忍 虽:___________ (4)汝宜速去 去:______ 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方朔言“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的计谋“奇”在何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曾经 回头看 即使 离开 ( 4分)
14.武帝已经成年了,怎么还会想到你哺乳时的恩情呢?(2分)
15.(3分)
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不失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
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4~17题。(15分)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臭,子宜急归,迟恐慌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
【注】①高邮:地名,在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连指药物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笑不止( ) ②子宜急归 ( )
③其人至镇江( ) ④何以书示其人( )
15、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惧之以死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蛱》)
B.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D.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1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遂 以 一 书 寄 何
1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2分)
译文: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译文: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2分)
译文:
14、(1)停止(2)应该(3) 到达 (4)拿给……看
15、C
16、遂/以一书/寄何
17、(1)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
(2)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3)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名逐利的心就会平息下来。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3、《陈涉世家》选自 朝历史学家 的巨著 ,它记载了秦朝末年大泽乡起义的历史事实,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是“ , ”。(4分)
14.对文段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1分)
A.叙述起义的过程,揭露秦王朝对人民残暴的统治。
B.交代起义的原因,说明陈胜、吴广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行大事。
C.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D.交代起义的方法,说明陈胜、吴广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动起义。
15.用原文句子填空。(3分)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
(2)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是 。
16.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自己的话概括。(1分)
17、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 (1分)
A.。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 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C.皆指目陈胜 卜者知其指意 D.之次所旁丛祠中 皆次当行
18.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4分)
(1)度已失期 ( ) (2)等死,死国可乎 ( )
(3)为天下唱 ( ) (4)陈胜王 ( )
19.翻译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1分)
译:
20.与“陈胜、吴广乃谋曰”一句中的“乃”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凡三往,乃见
21.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位 的人。(1分)
[bec5e127ebd84a18.jpg]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 ②贮录:储存,收存。 ③遗(wèi):给予。 ④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 ⑤未展:来不及。 ⑥军人:这里指官军。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_______________ ⑵袁府君即日便征_______________
14.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⑴吃 ⑵出征
14.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15.示例一:焦饭有情,孝心无价。 示例二:至孝的故事就像故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