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以下各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今亦死 亡:

(2)宜多者 应: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上使外将兵 翻译:

(2)置人所罾鱼腹中 翻译:

8.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

答:

6.(1)逃亡(逃走) (2)响应

    7.(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8.失期,法皆斩。(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陈涉世家》选段,回答 9--- 13 题。(16 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耕之垄上 辍: (2)或以为死,或以为。 亡:

(3)卒中往往语 往往: (4)天大雨,道不通。 会: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1.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12.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出陈胜用以“威众”的两件事。(2分)

13.文中“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天下苦秦久矣。”的句子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4分)

答:

12. ①置书鱼腹;②篝火狐鸣。(2分)

13. 了当时兵役徭役繁重,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社会__现实.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陈太丘与友行 期: ②尊君在 不:

③相而去 委: ④元方入门不 顾: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友人惭,下车引之。

11.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元方有哪些品质?(3分)

12.“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4分)

9.期:约定     不:通“否” 不,没有   委:舍弃、抛弃     顾:回头看(各1分)

[501178fba98b1e5c.jpg]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完成22—25题。(14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衩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7、解释下面旬中加点的词。(4分)

①请广于君( ) ②岂五百里哉( )

③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④寡人矣 ( )

18、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19、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2分)

A.、布衣之怒B.、天子之怒C.、庸夫之怒D.、专诸之刺王僚

20、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_____________”,列举了专诸刺王僚、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________________”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4分)

10.①扩充  ②只,仅仅  ③平民  ④明白,懂得

11、(4分)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②秦王色挠,长跪丽谢之;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各2分,加点词语翻译错误扣1分)

12、(4分)天子之怒 聂政刺韩傀  要离刺庆忌    挺剑而起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 ( )

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14、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5、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3分)

12.【参考答案】(4分,每空2分)(1)移动     (2)离开   

【考查内容】掌握150 个文言实词的含义。

【解析】常考题型,重在理解记忆。

13.【参考答案】(3分)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考查内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解析】注意虚词“于”引导的倒装句式,和虚词“而”引导的转折句。

14.【参考答案】(2分)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考查内容】能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内容。注意此题要求是“具体表现”,即“拙于用夕”的具体体现。

15.【参考答案】(3分)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考查内容】能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解析】郑人逃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白天晚上都是根据树影移动席子。从这个内容入手,得出这则寓言的道理。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至。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者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死者,而俗人竟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能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工于亡用,不损财于无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以身土 亲:贴近   B.今则之 越:改变

C.愿王孙焉 察:详审  D.以吾真 反通“返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3分)

(2)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其制礼。(3分)

4. 杨王孙反对厚葬,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3分)

2、B 

 3、(1)他的儿子默默地不想按他的意思办,但又很怕违背父亲的遗命。

(2)由于体察到人之常情不忍心看到亲人死去,因此制定了人死后埋葬的礼制。

4、汉代流行厚葬,为此人们往往耗费很大。杨王孙不相信有鬼,认为人死乃是回归自然,而尸体是没知觉的。杨王孙反对厚葬,不是由于吝啬,而是对死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他还知道人的精力和钱财应当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无端靡费实在是一种糊涂之至的行为。两千年的古人能有这种认识,对照今天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追求奢华浪费的风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缟素。 缟素:这里指穿丧服。

B.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易:交换。

D.长跪而谢之。 长跪:长时间跪着。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徒有先生也 君为长者

B.聂政刺韩傀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遂用猖獗,至今日 受地先王

D.挺剑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出唐雎在强权面前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B.唐雎慷慨陈词,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以“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压倒秦王。

C.用五百里地易安陵,秦王显然包藏祸心,以强凌弱。

D.唐雎冒死和秦王抗争,让秦王辞穷色挠,他的这种不可侵犯的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8.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3分)

译文: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3分)

译文:

 5 D 6 B   7A

8(1)(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那)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活下来,只因为有先生啊。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下文中的 “阿”、“鄄”和“薛陵”都是古地名。②辟:开垦。③给(jǐ):富裕。 ④事:巴结。⑤万家:这里指一万户的俸禄。⑥馁(něi):饥饿。⑦烹:煮。古代的一种酷刑。⑧饰诈:掩饰,欺诈。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之曰( ▲ ) ⑵然吾使人视即墨( ▲ )

⑶誉言日( ▲ ) ⑷烹阿大夫及左右誉者( ▲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23.根据语段,概括齐国能够“强于天下”的原因。(3分)

21.(4分)⑴告诉;对…说  ⑵派,派遣   ⑶ 到  ⑷曾经

22.(3分)这是你不巴结我的身边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3分,重点考查“是”、“子”、“左右”等词的理解2分,语言表达1分)

23.(3分)①赏罚分明,对“饰诈”者惩治有力。②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意思对即可。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即满分。)

附参考译文:

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身边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2分)

(1)天大雨( ) (2) 今亦死 ( ) 

(3) 宜多( )者 (4) 陈胜、吴广喜,鬼( )

 11、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4分)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2、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其理由是:(2分)

 1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0、(1)适逢,恰巧遇到  (2)逃跑 (3)响应  (4)考虑,思索

11、翻译(略)

12、(1)人民群众苦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很久了(1分)(2)秦二世杀死太子复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3)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__意愿。(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3、陈胜是一个能洞察时局,足智多谋,做事考虑周密,敢于斗争,具有卓越的组织才干和领导才能的人。(2分,意思相同或相近均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衣冠    服:衣服 B.明日徐公来 明日:第二天

C.窥镜而自视 窥镜:照镜子 D.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私:偏爱

8.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3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皆以美于徐公。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先介绍邹忌是个美男子,为下文写与徐公比美作铺垫。

B.妻、妾、客的回答从不同角度真诚地赞美了邹忌的美丽。

C.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D.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10.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7.A     8. D   9.B    10.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