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17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日中: (2)太丘舍

(3)下车之 :_ (4)相而去:

13.为下面三个称谓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

(1)尊君( ▲ ) (2)家君( ▲ ) (3)君( ▲ )

A.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B. 对人的尊称 C.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14.写出下面句中省略的内容。(4分)

(1)( ▲ )待君久不至,( ▲ )已去。

(2)( ▲ )去后( ▲ )乃至。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6.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12.(4分)(1)约定(2)离开(3)拉 (4)舍弃

13.(3分)(1)C(2)A(3)B

14.(4分)家君 家君 太丘 友人

15.(3分)朋友感到很惭愧,(于是)下了车子想拉他(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房门。

16.(3分)观点一(元方不失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距之于千里之外。

观点二(元方失礼):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宗泽(节选)(12分)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注释】①婺州:今浙江金华。 ②靖康:宋钦宗年号。③磁州:今河北磁县。④率:都。⑤羸卒:瘦弱的士兵。⑥开德:今河南濮阳。⑦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⑧生兵:指生力军。⑨潜善:人名,即黄潜善。⑩薨:死亡。

2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十三战皆( ▲ ) (2)敌生兵至( ▲ )

(3)将孤兵寡( ▲ ) (4)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 )

2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停顿处。(划两处)(2分)

泽 曰 食 禄 而 避 难 不 可 也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23.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3分)

20.(4分)(1)获胜   (2)增加   (3)估计,考虑    (4)只

21.(2分)泽 曰/ 食 禄 而 避 难/ 不 可 也

22.(3分)现在进退同样都是一死,我们不能不死里求生。

23.(3分)豪爽有大志、英勇善战、忠君爱国。

参考译文:宗泽,字汝霖,是婺州义乌人。宗泽从小豪爽有大志。 靖康元年(1126年),任命他去磁州作知州。当时太原失守,上任两河的官员们都是托故不去驰援。宗泽说:食国家俸禄而不担责躲避灾难,这样是不行的!当日就单马上路,随从带领也就十几个人。等宗泽到达,开始执行固守之计。受到上司的嘉奖,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靖康元年正月,泽到达开德,十三战皆取得胜利。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自己将孤兵少,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先锋官回报说前面有敌营,宗泽指挥士兵径直向前与敌人接战,将敌人打败。他又领兵向东转战,敌人不断派兵增援。王孝忠战死,前后都是敌人的营垒。宗泽下令说:“现在进退都是一死,我们不能不死里求生。”士兵知道总会一死,全都以一当百,斩杀敌人数千。金人大败,退却几十里。
     宗泽上书皇上回到京城20多次,每次都被潜善等所阻挠,忧愤成疾,于背上生疽。宗泽感叹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二日,风雨交加,天昏地暗。宗泽没有一句话问到家事,却连呼三声过河,然后去世!

疑人窃履(6分)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3分)

①适使其仆履于肆( ▲ ) ②逾年而事( ▲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22.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疑人窃履(6分)

20.(3分)   (1)买      (2)暴露,显露      

21.(2分)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22.(2分)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阅读文言文,回答22-24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彘(zhì):猪 ②特:只是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曾子之妻 ②顾为汝杀彘

③特与婴儿 ④今欺之

23.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24.这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22、(1)去,往  (2)通“返”,返回   (3)开玩笑   (4)你

23、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如果不相信他的母亲,这样就不能教育好孩子。

24、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言行一致,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子侄辈。 撒盐空中差可相比

B.俄而雪骤 不久,一会儿。 与朋友交而不乎 相信

C.人不知而不 生气,发怒。 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D.人不其忧 忍受。 不矩 越过,超过。

12.下列语句翻译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了。

C.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断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1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

B.“撒盐”与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形态相似,但有物象无意蕴;“柳絮”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有意蕴。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用表委婉语气的疑问句告诉他的弟子,有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D.在《论语》第③章中,孔子自述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最后达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了。

11、B  12、D  13、C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4题。(14分)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11.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侧目\莫敢过其门B.是儿\少秦武阳二岁

C.屠\自后断其股D.其一犬\坐于前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一人卧,刃道上( ) ②与其杀僮,孰若卖之?( )

③反接,布其口( ) ④愿闻于官( )

1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②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

14.将结尾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3分)

11D  12 略13略      

14不好. 结尾通过“劫缚者”不敢过其门的侧面描写,突出区寄机智镇定智勇双全的特点,烘托区寄精神的震撼力量。(3分)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9——11题(8分)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

(2)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

10.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1.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分)

译文: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分)

译文:

9.(1)搀扶着的人,指小孩  (2)以……为快乐。(2分)

10.C(2分)

11.(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2分)

  (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2分)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卷蒙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随园主人授书而告之曰 ( ) ③天下物皆。( )

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 ④若业吾所有( )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②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3.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

A.、黄生允修\借书B.、素蟫灰丝\时卷蒙轴。

C.、子不闻\藏书者乎D.、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14.关于读书的名言,我们学过不少。请你写出两句来,可以是本册学过的,也

可以是你以前积累的。(2分)

11.略12.略13.C(D项为倒装句----定语后置:读书的富贵人)

14. (与读书有关的名言即可)示例:(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大作品使我们变矮,小作品使我们升高。(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曹刿论战》选自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和文学著作《 》。本文记述的 (战役名)是古代一个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2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不同含义:(4分)

○1牺牲玉帛 古: ;今: ;

○2小大之狱 古: ;今: ;

1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2分)

A.曹刿请见——下见小潭

B.彼竭我盈,故克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问:“何以战?”——以其境过清

D.登轼而望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13、翻译: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分)

译:

14、读了这篇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5、读了这篇短文,有的同学认为鲁庄公“鄙”,昏庸无能,目光短浅;而有的同学却认为鲁庄公能任人为贤,不耻下问,甘当配角。对这两种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上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2分)

________

________

10、《左传》      长勺之战

11、(每处各1分)①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为某种目的而舍弃利益;○2古:案件;今:监狱。            

12、B

13、打仗是靠敢做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时,将士们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14、(符合文意,写出一点即可。)例:○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5、(言之成理即可。)例:虽然鲁庄公有“将鼓”“将驰”的急躁冒进之意,但他能听取曹刿的意见,没有独断专行,善于接贤纳谏,礼贤下士,也不失为一明主。

阅读《陈涉世家》选文,回答11——14题(17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或以为死,或以为。( )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

12. 翻译下列句子(3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1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1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戍卒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4分)

15.陈胜从一个佣耕者成为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有什么才能?请从选段内容作出回答。(4分)

11.逃跑   去、往

12. 扶苏因为多次劝诫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带面兵

13.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14. ①人们对陈胜的敬畏 ② 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能 ③起义前人们躁动、紧张而兴奋的心理

15. ①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②做事周密细致  ③具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