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岂直五百里哉 ( ) (2)长跪而谢之 ( )
(3)秦王色挠 ( ) (4)休祲降于天 ( )
21.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2分)
23. 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2分)
24.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A. ”,列举了专诸刺王僚、 B. 、 C. 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D.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4分)
25.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 “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请列举一位,并用一两句话概述他的主要外交事迹。(3分)
20、①只,仅仅 ②道歉 ③屈服 ④不详
21.略
22秦王被唐睢决心效法古代勇士舍身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所征服。从语言和行动角度表现唐雎。
23.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4.A天子之怒 B聂政刺韩傀 C要离刺庆忌 D 挺剑而起
25.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本文出自《 》作者是南朝宋时期的 。(2分)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 ) B.尊君在不( )
C.相委而去( ) D.下车引之( )
11、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元方入门/不顾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3、读罢本文,说说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
9、《世说新语》刘义庆 10、约定、通否、放弃、拉11、C
12、“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13、与人交往应讲究忠诚,讲究诚信;维护家人尊严应做到有礼有节。(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从( ) (2)实(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琴南的“善”具体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译文: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善良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1、跟从 装满,装;
2、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
3、林琴南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吃上米才送给老师米的。从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个尊师重教、 关心老师、知恩图报的人。
4、为了让老师吃上米,背着去给老师送米,老师没有接受,他就继续想办法,直到老师接 受为止。
东坡画扇( 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出自宋·何远《春渚纪闻》)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
1.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词。(2分)
(1)公熟视久之。 熟: (2) 非故负之也。 负:
2.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 | ”标出来。(3分)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3.从本文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2分)
4.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从中可以看出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3分)
1、(2分,每词1分)(1)仔细 (2)拖欠
2、(3分,每错1处扣1分)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3、(2分)“适父死”; “所制不售”
4、(3分)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 帮助制扇)(1分)为政宽和,为人仁厚。或: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答出一点即给2分)
译文: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还,苏东坡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我父亲刚刚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东坡仔细端详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张起来。”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流泪拿扇边答谢苏东坡边往外走,刚过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想买,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离开。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整个郡的人都被感动了,甚至有到哭的地步。
公输(14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盘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何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喏。”
……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公输子之意/略无慕艳意B.吾知所以距子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者也
C.舍其锦绣/舍鱼而取熊掌者也D.虽杀臣,不能绝也/群响毕绝。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8.用原文填空。本文用公输班的“口口”, 墨子的“口口”表现了模拟战斗的激烈。用一个字“口”点明了公输班已经技穷。(3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第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造云梯之械”,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势危急;从“行十日十夜”中可以看出时间非常紧迫,也表现了墨子不辞辛劳的精神。
B.墨子见到公输盘,就提出“愿借子杀之”,而且进一步说“请献十金”,其真正的意图是激怒公输盘,诱使他进入自己设计的圈套。
C. 墨子最终能说服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原因在于:墨子锋利巧妙的言辞;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
D.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步步深入地揭示公输盘“义”的欺骗性,使公输般陷入矛盾之中,体现了墨子非攻(反对不义之战)的思想。
6.(3分)D
7.(4分)宋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的。
8.(3分)九设,九距。诎
9. (4分) C
陈太丘与友期(17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期日中: ▲ (2)太丘舍去: ▲
(3)下车引之 :_ ▲ (4)相委而去: ▲
13.为下面三个称谓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
(1)尊君( ▲ ) (2)家君( ▲ ) (3)君( ▲ )
A.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B. 对人的尊称 C.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14.写出下面句中省略的内容。(4分)
(1)( ▲ )待君久不至,( ▲ )已去。
(2)( ▲ )去后( ▲ )乃至。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6.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
12.(4分)(1)约定(2)离开(3)拉 (4)舍弃
13.(3分)(1)C(2)A(3)B
14.(4分)家君 家君 太丘 友人
15.(3分)朋友感到很惭愧,(于是)下了车子想拉他(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房门。
16.(3分)观点一(元方不失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距之于千里之外。
观点二(元方失礼):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宗泽(节选)(12分)
宗泽,字汝霖,婺州①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④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⑤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⑥,十三战皆捷。泽兵进至卫南⑦,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⑧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⑨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⑩。
【注释】①婺州:今浙江金华。 ②靖康:宋钦宗年号。③磁州:今河北磁县。④率:都。⑤羸卒:瘦弱的士兵。⑥开德:今河南濮阳。⑦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⑧生兵:指生力军。⑨潜善:人名,即黄潜善。⑩薨:死亡。
2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十三战皆捷( ▲ ) (2)敌益生兵至( ▲ )
(3)度将孤兵寡( ▲ ) (4)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 )
2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停顿处。(划两处)(2分)
泽 曰 食 禄 而 避 难 不 可 也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
23.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3分)
▲
20.(4分)(1)获胜 (2)增加 (3)估计,考虑 (4)只
21.(2分)泽 曰/ 食 禄 而 避 难/ 不 可 也
22.(3分)现在进退同样都是一死,我们不能不死里求生。
23.(3分)豪爽有大志、英勇善战、忠君爱国。
参考译文:宗泽,字汝霖,是婺州义乌人。宗泽从小豪爽有大志。 靖康元年(1126年),任命他去磁州作知州。当时太原失守,上任两河的官员们都是托故不去驰援。宗泽说:食国家俸禄而不担责躲避灾难,这样是不行的!当日就单马上路,随从带领也就十几个人。等宗泽到达,开始执行固守之计。受到上司的嘉奖,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靖康元年正月,泽到达开德,十三战皆取得胜利。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自己将孤兵少,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先锋官回报说前面有敌营,宗泽指挥士兵径直向前与敌人接战,将敌人打败。他又领兵向东转战,敌人不断派兵增援。王孝忠战死,前后都是敌人的营垒。宗泽下令说:“现在进退都是一死,我们不能不死里求生。”士兵知道总会一死,全都以一当百,斩杀敌人数千。金人大败,退却几十里。
宗泽上书皇上回到京城20多次,每次都被潜善等所阻挠,忧愤成疾,于背上生疽。宗泽感叹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二日,风雨交加,天昏地暗。宗泽没有一句话问到家事,却连呼三声过河,然后去世!
疑人窃履(6分)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3分)
①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 ) ②逾年而事暴( ▲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
22.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
疑人窃履(6分)
20.(3分) (1)买 (2)暴露,显露
21.(2分)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22.(2分)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阅读文言文,回答22-24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彘(zhì):猪 ②特:只是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顾反为汝杀彘
③特与婴儿戏耳 ④今子欺之
23.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24.这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22、(1)去,往 (2)通“返”,返回 (3)开玩笑 (4)你
23、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如果不相信他的母亲,这样就不能教育好孩子。
24、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言行一致,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子侄辈。 撒盐空中差可拟 相比
B.俄而雪骤 不久,一会儿。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相信
C.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发怒。 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D.人不堪其忧 忍受。 不逾矩 越过,超过。
12.下列语句翻译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了。
C.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断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1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
B.“撒盐”与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形态相似,但有物象无意蕴;“柳絮”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有意蕴。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用表委婉语气的疑问句告诉他的弟子,有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D.在《论语》第③章中,孔子自述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最后达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了。
11、B 12、D 13、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