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1——7题。(1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又何间焉( ) 衣食所安( ) 小信未孚( )
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B.其乡人曰 公问其故C.何以战 必以分人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3分)
①齐师伐我( ) ②牺牲玉帛( ) ③小大之狱( )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3分)
①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
②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
6.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2分)
7.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2分)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又何间焉( 参与) 衣食所安(养生的东西)
小信未孚( 使人信服)
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B )。(2分)
A.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B.其乡人曰 公问其故
C.何以战 必以分人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3分)
①齐师伐我( 军队) ②牺牲玉帛(猪、牛、羊等祭品)
③小大之狱(案件)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3分)
①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请见 。”
②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6.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2分)
曹刿认为大小案件按照实情处理是关系百姓的大事,是君王在忠于职守,百姓就会信任你,支持你。因此得民心是作战的基本条件。
7.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2分)
国难当头,曹刿能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表现出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位卑不敢忘忧国。”他富有深谋远虑,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苏轼徙知徐州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①以守,卒全其城。(《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苏轼徙知徐州 徙:
(2)轼诣武卫营 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A. 黄河河水冲垮了曹村,洪水泛滥到梁山泊上。
B.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
C.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上可以泛舟。
D. 黄河河水冲垮了曹村,可以泛舟到梁山泊上。
3.苏轼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采取了驱使富民回城、 、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2分)
4.文中“过家不入”体现苏轼的可贵品质是 (3分)
A. 以身作则 B. 临危不惧
C. 公而忘私 D. 亲民爱民
1.(1)调迁(2)拜访 2.B
3.调动军队筑堤护城
4.(3分)C(3分)A(2分)
书谢御史【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1)汝敢笞我! ▲ (2)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
2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 卷石底以出
B. 巡城遇之 时人莫之许也
C. 遂焚烧其车 其真无马耶
D. 乃遍游江浙 乃不知有汉
26.翻译句子。(2分)
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
27.从这段文字记叙的事件中,读出谢御史是一个怎样的人? ▲
24.①用竹板打②借
25.A
26.这辆车怎么能够再让宰相乘坐呢?
27.不畏权贵、严明执法,生性豁达。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2分)
A.今亡(逃跑)亦死 无论(不论)魏晋
B.今或(有时)闻无罪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D.楚人怜(怜爱)之 此中人语(说)云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扶苏以数谏故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为外人道也 士卒多为用者
D.吴广以为然 然操遂能克绍
22.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20.C 21.B 22.C
23.(1)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2)这个人详细地向源中人讲了自己所听到的事情,(源中人)听了都感慨叹息。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 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亡: 死国:
(2)为天下唱。唱: (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
8.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秦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用它来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C.与臣而将四矣。译文:加上我已经有四个人了。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欢迎将军呢?
9.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陈胜认为起义能够成功的条件有哪两个?(2分)
10.读了这篇短文后,你觉得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7.(4分)(1)亡: 逃亡(逃跑、逃走) 死国: 为国而死
(2)唱: 通“倡’,首发,倡导 (3)次: 编次 8.(C )(2分)9.(2分)天下苦秦久矣,诈称公子扶苏、项燕。10.(2分)(意思对即可)陈胜是一位深谋远虑,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及很强的领导和组织才能的农民英雄。
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 ) ②遽( )
③是( ) ④求( )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 )
⑵做动词用的:( )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1. ①渡江 ②急忙 ③这儿 ④寻求 。
2.①涉江者 ②舟
3.⑴ A、C ⑵ B
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履( ) ② 操( )
③ 度( ) ④ 宁( )
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1.①鞋子 ②拿 ③量长短 ④宁可。
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阅读《咏雪》(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2、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
事件“ ”等要素。
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
5、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答:
1、(1)家庭内(2)大而急(3)比拟(4)凭借
2、(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子辈的人谈论诗文。(2)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4、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非常温馨、又非常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5、“大笑乐”可作多种理解: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阅读《塞翁失马》(原文略),完成后面的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有善术者 (2)居数月
(3)人皆吊之 (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全文共9句话,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在下面标出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4、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作者为什么要写战争的惨烈?
答:
5、作者反复写福祸,有何用意?
答:
1、(1)擅长(2)经过(3)对其不幸表示安慰(4)带领
2、(1)这怎么就不是好事呢?(2)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战死在战场上了。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进一步说明了塞翁的“祸福相依”的看法。 5、是想告诉人们,祸福相依,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略),做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答: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答: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
1、约定 才 离开 拉
2、(1)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2)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他,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