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节)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围 汉 王 于 荥 阳 城

(2)士 之 廉 节 好 礼 者 多 归 之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陈涉起而 ②汉王

③彼项王……周殷之 所为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6分)

①陈平往事魏王咎于临济。(3分)

译:

②人或谗之,陈平亡去。(3分)

译:

11.阅读全文,你觉得陈平使用离间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4分)

8.(2分)(1)围汉王/于荥阳城(2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9.(4分)王:称王  患:担心   属:类   举:起

10.(6分) ①陈平到临济去为魏王咎做事。②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

11.(4分)陈平能利用项羽猜忌多疑、容易听信谗言的弱点。(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12分)

陈恪勤之被逮入都也,除夕,市米潞河①。主人问客何来,曰: “陈太守。” “是湘潭陈

公邪?”曰: “然。”曰: “是廉吏,安用钱为?”还其值,问寓何所。次日,门外车槛槛②,馈米十石,书一函,称: “天子必再用公,公宜以一节始终,毋失天下望。”

【注释】①潞河:地名,今河北通县东。 ②槛槛:车子行走的声音。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陈恪勤之被逮入都也 入: (2)还其值 还:

1.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能安心地用钱呢?

B.这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需要付钱呢?

C.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能安心地用钱呢?

D.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需要付钱呢?

14.文中主人用“还其值”、“ ”的行为来表达他对陈恪勤的敬重。 (2分)

15.信函中“公宜以一节始终,毋失天下望。”体现了主人期望陈恪勤要 。(填自己的话) (3分)

12.进入  归还

13.B

14.问寓何所

15.坚守自己的节操,不要让天下人失望。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9.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父异焉,借旁近与 (3分)

11.从全文来看,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最根本原因是___(3分)

A.“邑人”纷纷用钱财讨取仲永的诗作。

B.“其父”为了利益拉着仲永四处拜访。

C.仲永自己缺乏不断努力的学习精神。

D.仲永没有机会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

9.北宋   王安石

10.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11.D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7-8题(4分)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7.诗中的“驱将”的意思是 。 (2分)

8.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满面尘灰烟火色”体现卖炭翁劳作的辛苦。

B.“心忧炭贱愿天寒”突显卖炭翁内心的忧伤。

C.诗歌揭露了宫使们巧取豪夺百姓物品的行径。

D.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赶走,牵走

B

认真阅读下面【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治国安民》,完成习题。(30分)[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 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2分)

①人恒,然后能改 ( ) ②入则无法家士 ( )

③征求无 ( ) ④百姓不 ( )

(2)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3)《格言联璧》:“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6分)

(4)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4分)

(1)犯过失;同“弼”,辅弼;停止;忍受,能支持(2)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熊枝叶茂盛(3)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有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4)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曹公有马鞍在库,为鼠所伤。库吏惧,欲自缚请死。冲谓曰:“待三日。”冲乃刀穿1其单衣,若鼠啮2者,入见,谬3为愁状。公问之,对曰:“俗言鼠啮衣不吉,今儿衣见啮,是以忧。”公:“妄言耳,无苦4。”俄而库吏以啮鞍白5,公笑曰:“儿衣在侧且啮,况鞍悬柱乎。”竟不问。

注:1穿:戳穿 2啮:咬 3谬:假装 4苦:悲伤 5白:说

20、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处。(只要标一处)(1分)

俗 言 鼠 啮 衣 不 吉

2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①乃刀穿其单衣:  ②公        

22、下列句中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充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马鞍)为鼠所伤       B.、冲谓(库吏)曰:“待三日。”

C.、(库吏)入见,(冲)谬为愁状     D.、(曹公)竟不问(库吏)

23、用现代汉语说“儿衣在侧且啮,况鞍悬柱乎。”这句话的意思。(4分)

24、读懂这则小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曹冲是怎样的孩子?(3分)

20、俗 言 /鼠 啮 衣 不 吉(1分)

21、用   不要(2分)

22、C (3分)

23、我儿的衣服放在身边尚且被咬,更何况是马鞍挂在(仓库里的)柱子上呢?

24、聪明、仁爱、助人。

歧路亡羊(6分)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杨子之邻人羊 亡:( ) (2)又请杨子之竖追 之: ( )

18.翻译(2分):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每个1分,共2分)①丢失②代词,羊

18、(2分)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19、(2分)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或:做什么事都不能慌张,要静下心来分析,理清思路,做出正确的判断

附 《歧路亡羊》译文: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干吗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掉了。”问:“怎么会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那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课外文言文阅读 8分
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18. 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4分
其人能应也
人弗能应也。 之矛
19. 出自这个寓言的一个成语是 ,它告诉我们 的道理。4分

18.有人    不      那      

19.自相矛盾    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或:不要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26——31题。(14分)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节选)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三国志 蜀志》节选)

2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A.民国富而不知存恤 ( ) B.此殆天所以将军 ( )

C.时人焉( ) D.使孙权( )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信义著四海 躬耕野 B.高祖因以成帝业 亮少有逸群

C.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 国险民附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 亮有殊量

28.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29.[甲]文中诸葛亮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认为刘备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什么?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30、从[乙]文看“跨有荆、益”的方针是怎样实现的?(2分)

31、“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请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有现实指导意义?(2分)

26、A、兴旺富裕 B、资助  C 、感到很奇怪  D 、亲自     27、A   

28、(1)百姓哪个敢不用箪盛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来迎接将军呢?(2)至此诸葛亮深明刘备确实雄姿杰出,立即坦诚相见,为他谋划,两人的情谊一天天深厚起来。    29、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最终目标: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30、诸葛亮献策,求助吴国,保住荆州,后来刘备率军向西取得益州。    31示例: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

附文言文【乙】译文:诸葛亮年轻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才华,颇有英雄霸士的风范,身长八尺,容貌很伟岸,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特。因为遇到汉末天下扰乱,跟着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野外耕种,并不存心寻名求利。当时左将军刘备,因为知道诸葛亮有不凡的才干,于是前后三次到他的草庐去拜访;至此诸葛亮深明刘备确实雄姿杰出,立即坦诚相见,为他谋划,两人的情谊一天天深厚起来。等到魏武帝移兵南下攻打荆州,刘琮举兵投降,而刘备失去时势又加上寡不敌众,终至无立锥之地。诸葛亮这时才二十七岁,马上贡献奇策,要求亲自出使到孙权那儿,游说他出兵助蜀。孙权一向心服刘备,又亲眼看见诸葛亮智慧出奇,风度儒雅,也敬重极了,便即刻派了三万大军帮助刘备。刘备才能以这支军力跟魏武帝交战,扭转战势,大败曹军,并乘胜追击,把江南一带都平定下来。后来刘备又向西边用兵,取得益州。等益州平定,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不久,将军刘备称帝,再拜他为丞相兼任录尚书事。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
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译文:
4. 作 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拿  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