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⒍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固不可    ) ②汝之不(    )

③寒暑节(    ) ④无陇断焉(     )

⒎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春三月 河之北

B.面山居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C.年九十 焉置土石

D.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河曲智叟亡

⒏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5分)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⒐下列说话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B.《愚公移山》情节结构曲折完整,其中高潮部分是写天神感动,山被移走,从而表现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

C.文中多处用衬托的手法,比如写山高大、路程远、工具简单、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愚公的做法其实非常吃力,缺乏科学道理,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也缺乏科学根据,但愚公移山的精神可嘉,我们主要是学习他的战胜困难的决心和胆识。

⒍(4分,每处1分)① 思想改变  ② 聪明   ③交换   ④高大的山

⒎(3分)B 

⒏(5分)愚公聚集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座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冀州的南面,达到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其中补出主语“愚公”、 “室”、“谋”、“毕” “险” 、“阴”等字各占0.5分)

⒐B(3分)

陈恪勤之被逮都也,除夕,市米潞河。主人问客何来,曰:“陈太守。”“是湘潭陈公邪?”曰:“然。”曰:“是廉吏,安用钱为?其值,问寓何所。次日,门外车槛槛,馈米十石,书一函,称:“天子必再用公,公宜以一节始终,毋失天下望。”

【注释】①潞河:地名,今河北通县东。 ②槛槛:车子行走的声音。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陈恪勤之被逮都也 入: (2)其值 还:

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能安心地用钱呢?

B.这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需要付钱呢?

C.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能安心地用钱呢?

D.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需要付钱呢?

14.文中主人用“还其值”、“ ”的行为来表达他对陈恪勤的敬重。(2分)

15.信函中“公宜以一节始终,毋失天下望。”体现了主人期望陈恪勤要 。(填自己的话)(3分)

  12.(4分)(1)进入   (2)交还,归还    13.(3分)B

  14.(2分)馈米十石

  15.(3分)保持廉洁的品行(不要让天下人失望1分,照抄原文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父异焉,借旁近与 (3分)

11.从全文来看,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最根本原因是 (3分)

A.“邑人”纷纷用钱财讨取仲永的诗作。

B.“其父”为了利益拉着仲永四处拜访。

C. 仲永自己缺乏不断努力的学习精神。

D. 仲永没有机会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

  9.(2分)宋朝,王安石

  10.(3分)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近借来(书写工具)给他。

  11.(3分)D 3分;B 2分;A 1分

文天祥至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入崖山,使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其末二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汪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

【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1.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 ”(1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⑴与入崖山( ) ⑵使书招张世杰( ) ⑶其末二句( )

13.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

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

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14.“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 的精神。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 ”。(4分)

1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因为张弘范是一个 的人,理由是 。(4分)

11.留取丹心照汗青。

12.⑴一起  ⑵写  ⑶说

13.B

14.威武不能屈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15.豁达大度(或“深明大义”)  理由:“弘范遂以客礼见之”、或“弘范笑而置之”(或“弘范义之”等)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0、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1分)
11、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身”的意思是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3分)
1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答:

  13、“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2分)
14、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各列举一个(句、对)。(3分)

答: 典故:

成语:

名言警句以及俗语:
15、【乙】语段的原文有很多成语流传于世。请准确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答:(1)

(2)

              

10.  先帝。
11.Zhòu;  亲自。   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12、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13、“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15、示例:开张圣听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等(必须是在原文中出现过的)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1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

【乙】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选自《三国志》)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 先帝不以臣卑鄙 夜忧叹

③ 庶竭驽钝 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

1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9.刘禅的小名叫阿斗,后人都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你能从【乙】文中找出这样说的根据吗?(至少说出两点)(2分)

2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后人感叹诸葛亮的语句,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说英雄落泪的原因是什么。(2分)

17.①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②早上  ③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  ④即使  (4分,每小题1分)

18.(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2分)

19.①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②此间乐,不思蜀。③诚如尊命。(共3分,一点1分,两点3分)

20.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殚精竭虑为蜀汉大业,然徒劳无益(1分)。

②诸葛亮遇到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最终大业未成(1分)。(共2分)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黄帝将大隗乎具茨之山 ( ) 黄帝再拜稽首( )

2.用“/”为下面一个句子标出停顿。(2分)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练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10分)

1.(2分)(拜见)         稽首(叩头)

2.(2分)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3分)治理天下的人,和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吗?

4.(3分)记叙了一个牧童回答黄帝如何治理天下的故事。

【翻译】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告辞,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过分、任其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邑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理解相同的一组( )(3分)中.国.学.考.频.道

A.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人恒然后能改 B. 吾妻之我者/ 皆以于徐公

C. 时时而进/ 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D. 燕、赵、韩、魏之 / 余之久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来自:中国+学+考++频+++道(w.ww.x..k1.0..0.com)§X§X§K]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8. 邹忌规劝齐王的原因是“ ”,规劝对于国家的结果是“ ”。 (2分)

9.根据文意,下面的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邹忌不仅有说真话的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还能够冷静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

B. 前两段叙述了劝谏的起因,最后一段则讲述了劝谏的情况和结果,结构严谨。

C. 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于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D. 齐国朝政局面之所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有像邹忌那样敢于劝谏、善于劝谏的贤能的臣民;二是有威王那样从善如流、勇于改过的君主。

6. D(听说)  【A(过失/犯过错)B(以……为美/ 美丽)C(间或 /参与)】

7. 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8. 王之蔽甚矣    战胜于朝廷

9. B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选文出自课文 。

2.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画一处)

①今 齐 地 方 千 里 ②此 所 谓 战 胜 于 朝 廷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私臣

②王之蔽甚矣

③闻寡人之耳者

④时时而间进

5.翻译句子。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6.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7.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8.邹忌是怎样的一个人?

9. 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1. 邹忌讽齐王纳谏2.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3.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 ①偏爱②受蒙蔽,这里是因受蒙蔽而不明③使……听到④间或,偶然5.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6.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7. 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虚心纳谏。8.邹忌是一个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忠臣;他有自知之明,善于反省,能从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9.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他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出自 。相传是春秋时期 所作。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肉 食 者 鄙,未 能 远 谋。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③公将鼓之

④再而衰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给第一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6. 文中那句话是全文的纲领?

7.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8. 第2段描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在战场上曹刿和鲁庄公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9. 我们该怎样评价鲁庄公?

10.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1.《左传》(或《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丘明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 ①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③击鼓进军④第二次4. 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5.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7.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说明他有政治远见。在战场上不冒然进军,选择彼竭我盈之时攻击,善于掌握有利的战机;敌人撤退,他先详察敌情,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这又表明他有军事才能。8. 鲁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9.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10.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能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做简要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