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加粗的词语(4分)
(1)去人近( ) (2)辩斗( )
(3)多知乎( ) (4)沧沧凉凉( )
2.《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焦点是什么?理由各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4分)
3.孔子是当时人们所尊崇的学识渊博的圣人,而两小儿提出的问题孔子却“不能决”,这方面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质?(6分)
1.距离 争辩,争论 “知”通“智” 寒冷
2.日初出还是日中离人近。理由是: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9、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1)此公欲来。指代( )
(2)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3)此殊不缺也。指代( )
20、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21、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22、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24、翻译下列句子:
(1)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2)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19.(1)杨氏(2)大穴(3)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0.C
21.穴中人;杨氏
22.D
23.这个人想到这里来,你们能容纳他吗?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人才能的人了。
24.略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A.如是再三。定伯复言;B.。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崔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1.概括两段的段意。① ② (2分)
2. 区别划线词的意义。(4分)
(1)鬼言:“我是鬼。”( ) (2)“我新鬼,故身重耳。”( )
如是再三( ) “不习渡水故耳。”( )
3.文中表现鬼愚蠢的地方有三处:① ② ,③ (3分)
4.文中第一称人代词有 、 第二人称代词有 、 (4分)
5.翻译A.句 。B.句 (4分)
1.①宋定伯遇鬼,与鬼同行;②宋定伯骗鬼卖鬼 2.①判断词,这样;②因此,缘故 3.①轻信定伯是鬼;②轻信新死身重,不习渡水;③轻易说出弱点——不喜人唾 4.我 吾 汝 卿 5.(略)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3~16题。
(甲)《伤仲永》全文。
(乙)《孙权劝学》全文。
13.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 更: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
16.(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答: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断句的把握能力。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划分。句①中“也”是语气词,在文章中表停顿;句②要根据意思进行停顿。
答案:①余闻之也/久
②非复/吴下阿蒙
14.答案:①相当,符合 ②牵,拉 ③重新
15.【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要注意句(1)中“立就”“文理”的意思,还要注意省略句的句式特点;句(2)要注意“博士”的古今异义,还要注意反问的句式特点。
答案:(1)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2)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
16.【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细读(乙)文,结合文章对话明确中心人物,并结合人物特点概述即可。
答案:示例一:吕蒙读书 (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示例二:鲁肃识人 (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阅读《祖逖北伐》,回答9~12题。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 ( )
(2)及渡江 ( )
(3)晋室之乱 ( )
(4)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 )
(5)睿素无北伐之志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译文:
(2)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译文:
11.祖逖北伐之志实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他是如何做的?这给你哪些启示?
答:
12.“同寝,中夜闻鸡鸣……因起舞”中包含了怎样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让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
9.答案:(1)一起 (2)等到 (3)的 (4)假如 (5)平素,向来
10.答案:(1)“这并不是不好的声音!”于是就起床舞剑。
(2)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有听见消息就起来响应的。
11.【解析】此题考查对问题的探究解答能力。紧扣课文中东晋统治者对北伐的态度,再看祖逖做了哪些事情。启示可从多角度思考,一方面从统治者角度,另一方面从祖逖的角度。
答案(示例):最大障碍是得不到统治者的全力支持,而他们掌握着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 他率自己的部下毅然渡江,誓死北伐,渡江之后,驻军淮阴,铸造兵器,招募军队,而后进兵北伐。
启示:(1)有志者,事竟成。做任何事情都要尽最大努力,要知难而上。(2)要想做成一件事,要多借助外力,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更大。
12.【解析】此题考查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回答时应将祖逖的表现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谈,力求言之有物,认识有深度。
答案(示例):闻鸡起舞。祖逖为练就功夫不怕吃苦,他从小就立志报国,远大的理想成为他奋进的巨大动力。我们也应该从小树立理想,为成才提供不竭的动力。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5~8题。
5.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6.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仿照下列语段中画线句子,再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的词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改变,或消失等。这类词在形体上与现代汉语相同,但在意义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如《孙权劝学》中的“博士”,在古代是“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名称”,而在现代汉语中是“学位的最高一级”的意思;还有
。我们将这些文言词,叫作古今异义词。
7.人物对话时的语言往往体现其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8.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名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意思是:
;而《孙权劝学》则以 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5.答案:(1)你现在掌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2)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6.【解析】此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以及简单的仿写能力。答题要紧扣前句的提示,依照“如……,在……,而在……”的句式回答。
答案:如文中的“但”,在文中表示“只”,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但是”的意思。
7.【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语言的理解。语气一般有疑惑、坚决、急切、渴求等。结合语境和人物特征加以分析。
答案:(1)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2)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为例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8.【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答题先要掌握诗句的意思,找出相应的修辞,再概括诗意。
答案:比喻 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对话
比较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1~15题。
【甲】《公输》:从开头至“公输盘服”;从“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至结尾。
【乙】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
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
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去私》)
11.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先 生 之 年 长 矣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输盘不说 ( )
(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
(3)伤人者刑 ( )
(4)王虽为之赐 (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文:
(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译文:
15.补写对联:下面是根据【甲】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写出的上联,请结合【乙】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写出下联。
上联:子墨子止楚攻宋,勇敢无畏
下联:
11.【解析】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此句中“先生之年”是主语,“长”是谓语,主谓之间应当停顿。
答案:先生之年/长矣
12.答案:(1)高兴 (2)入侵 (3)受刑、受惩罚 (4)赐恩惠
13.【解析】选B。B项“子”分别是“儿子”“您”的意思。A项“许”均为“赞同,认可”;C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所以”均为“……的原因”。
14.答案:(1)你遵守正义不杀少数人却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懂得事物间类比的关系,依类推理。
(2)墨家大师腹[bb4c9bc7174e9544.jpg]忍心杀掉自己心爱的儿子去遵行天下大义,真可算得上公正无私了。
15.【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分析上联,按“人物怎么样,什么品质”的形式,结合【乙】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符合对仗要求即可。
答案:钜子腹行法杀(诛)子,公正无私
附【乙】【译文】
墨家有一个大师叫腹[50615a4594aa41b2.jpg],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他)说:“先生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又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您的儿子了,希望先生您在这件事上听从我的话吧。”腹[50615a4594aa41b2.jpg]回答说:“墨家的法律说:‘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的。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大王您虽然赐给我恩惠,命令司法官不杀我的儿子,但是我却不可不执行墨家的法律。”(他)没有答应惠王,于是杀了他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墨家大师腹[50615a4594aa41b2.jpg]忍心杀掉自己心爱的儿子去遵行天下大义,真可算得上公正无私了。
阅读课文“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吾请无攻宋矣”,完成6~10题。
6.用“/”为下面句子标出停顿。(标4处)
于 是 见 公 输 盘 子 墨 子 解 带 为 城 以 牒 为 械 公 输 盘 九 设 攻 城 之 机 变 子 墨 子 九 距 之。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 )
(2)荆之地,方五千里 ( )
(3)公输盘诎 ( )
(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
8.翻译下列句子。
(1)此为何若人?
译文:
(2)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文:
9.在劝说楚王过程中,墨子巧妙设喻,将“文轩”“锦绣”“粱肉”比喻楚国 ,将“敝舆”“短褐”“糠糟”比喻宋国 ,通过对比,使楚王醒悟到攻打宋国是不明智的行为。
10.选段在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中,“ ”“ ”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战斗的激烈;“ ”一句可以看出公输盘已经技穷,“ ”一句表明楚王决定放弃攻打宋国。
6.答案: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7.答案:(1)破 (2)方圆 (3)折服 (4)入侵
8.答案:(1)这是怎样的人呢?(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
9.答案: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地大物博) 面积狭小、物产贫乏
10.答案:九设九距公输盘诎(公输盘之攻械尽)吾请无攻宋矣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
1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1)谓其人曰(谓: )
(2)今日病矣(病: )
(3)予助苗长矣(予: )
(4)其子趋而往视之(趋: )
14、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闵其苗之不长
B.、其子趋而往视之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
(1)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2)苗则槁矣。
16、写出几个含有“寡”字的四字成语(写的越多越好)。
17、本文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层,试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另外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层以 为主,第二层以 为主。
18、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13.(1)告诉,对……说(2)疲倦(3)我(4)快步走
14、A
15、(1)天下不想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很少。(2)禾苗却枯死了。
16、寡谦鲜耻、孤陋寡闻、薄情寡义 、寡不敌众等
17、“||”应标在“苗则寡矣”的后面;记叙,议论
18、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人,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盲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悟而请之。
注:①突:烟囱。②上行:上席。
9.解释文中的词语:
(1)见其灶直突(其: )
(2)不者且有火患(且: )
(3)谢其邻人(其: )
(4)余各以功次坐(以: )
10.译句:
(1)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2)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3)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盲曲突者。
11.你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主人”?
1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9.(1)代主人(2)将要(3)代主人(4)按照
10.(1)有个人到别人家作客,看到主人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着柴草。(2)现在论功行赏,劝你改为弯曲的烟囱,搬走柴草的人没受到恩惠,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被待为上宾?(3)其余的人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坐,而不安排劝他改烟囱的人。
11.合情合理即可
12.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太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