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第10—15 题。(共13分)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0、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1分)
11、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身”的意思是 。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3分)
1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答:
13、“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2分)
14、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各列举一个(句、对)。(3分)
答: 典故:
成语:
名言警句以及俗语:
15、【乙】语段的原文有很多成语流传于世。请准确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答:(1)
(2)
10. 先帝。
11.Zhòu; 亲自。 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12、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13、“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15、示例:开张圣听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等(必须是在原文中出现过的)
阅读选文,完成12~15题。(14分)
公输(节选)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庄辛论幸臣①(节选)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据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止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②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③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夫蜻蛉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穣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④之内,而投⑤己乎黾塞之外。 (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注释】①庄辛,楚顷襄王的谋臣。楚顷襄王不顾国政,宠幸州侯、夏侯等佞臣。秦国趁机派大臣穣侯攻楚,楚国郢都失守,楚顷襄王逃到成阳。本文记载了庄辛在成阳对顷襄王说的话。②俛:俯身。③蜻蛉:蜻蜓。④黾塞:楚国北部的要塞。⑤投:驱赶。
12.用“/”为下面语句三处停顿。(3分)
见 兔 而 顾 犬 未 为 晚 也 亡 羊 而 补 牢 未 为 迟 也。
1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 (2)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
(3)自以为无患( ) (4)方将调饴胶丝( )
14.翻译文中划线句。(4分)
(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
(2)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
▲
15.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
A.两段选文都采用了类比说理,先打比方,再进行推理,通俗易懂,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B.两段选文都对君王的行为进行了劝谏,都能注意对方身份,委婉劝说,说话很讲艺术。
C.墨子把宋国比作“邻”,是为了强调宋国的物产贫乏,从而劝说楚王没必要侵略宋国。
D.庄辛把楚王比作顽皮的“五尺童子”,是为了讽刺楚王贪图享乐,不思国事,治国无方。
12.(3分)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13.(4分)(1)破(破旧的,破烂的)(2)如同(好像)(3)灾祸,灾难(4)正在(正要)
14.(4分)(1)我认为大王的官吏去攻打宋国,(这种行为)是和这个患偷窃病的人一样的。
(2)蜻蜓(它)有六只脚,四片翅膀,在天地之间盘旋飞翔。(2分,每一分句1分,意对即可)
15.(3分)D(把楚王比作蜻蜓)
参考译文:
我听有俗语说:“看到兔子后,才想到呼唤猎犬捕捉也不算太晚。丢了羊之后,立即去补修羊圈,也不算太迟。”我过去听说汤王、武王凭借方圆百多里的国土,而能够兴盛起来;夏桀、商纣虽然占有了天下,而免不了要国灭身亡。今楚国的地方虽然小,但是截长补短,通通算起来,还有方圆千里,岂止是百里呢?
大王难道没看见蜻蜓么?它有六只脚,四片翼,在天地之间盘旋飞翔,俯身就捉食蚊、虻,仰头就承饮甘露,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别人没有争端。可是没想到那五尺高的小孩子,正要调好黏糖,粘在丝网上,要加在它身上,将它从空中粘下来,掉下来成了蚂蝼蛄的食儿了。
蜻蜓的事还是小事啊,君王也是这样。(您)左边有州侯,右边有夏侯,辇车后面还跟着鄢陵君和寿灵君,吃着由封邑进奉来的粮食,车上载着四方府库所供纳的金银,同他们一起驾着车子在云梦,而不把天下国家的安危当作正事,没想到穰侯(魏冉)正从秦王那里接受了攻打楚国的命令,陈兵在黾塞之内,要把您驱逐在黾塞之外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8.对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客谢之 谢 :道歉
B.监试者异之 异:认为……奇特
C.窃为郡内忧之 窃: 偷窃
D.以病去 去:离职
9.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 卷石底以出
10.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8.C 9.A 10.C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第12—14题。(共9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会天大雨 会:
(2)皆刑其长吏刑: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翻译:
14.陈胜吴广审时度势,谋略过人,对起义进行了周密的策划。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文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一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陈胜吴广在为起义作舆论准备时,设计了“①”的计策;发动起义时,打出“②”的旗号;在起义中,陈涉“立为王,号为张楚”。这一系列谋划,始终将起义与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陈胜吴广认为 ③ 。
12.答案:(1)会:适逢,恰巧遇到 (2) 刑:惩罚 每小题1分,共 2分
13.答案:又暗使吴广到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3分
14.答案: ①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② 大楚 ③ 项燕为楚国名将,假借他的名义发动起义,可以获得民众支持。 ①、②空各1分,③空2分,共4分。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③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②(kòu):初生的小鸟。③忮(zhì):凶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信于异类也 ( )
(2)去人太远 (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译文:
19.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20.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
答:
17.答案:(1)使……信任 (2)距离
18.答案: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19.【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读全文,从文中“人”的角度入手,找出关键句(“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归纳整理。
答案:因为“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或:因为(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得到了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的信任。)
20.【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要从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角度,围绕保护动物思考作答。
答案(示例):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他动物,要与其他动物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式或态度来伤害其他动物。
附【译文】
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得到了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的信任。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它们)自然就亲近人,将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日:“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日:“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日:“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日:“临时施宜。”蒙日:“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日:“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数讨山越( ) (2)君宜顾之( )
(3)遂往诣蒙( ) (4)肃于是越席就之(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4分)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日:“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1)屡次(2)拜访(3)到(4)接近,靠近
19.(1)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2)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
20.原先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21.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
【参考译文】
吕蒙,字子明,是汝南富陂人。小时南渡,依附于他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的大将,屡次讨伐山越。当时吕蒙十五六岁,偷偷跟随邓当前去讨贼,邓当回头看到后很是吃惊,大声呵斥也不能阻止他。回来告诉吕蒙的母亲,其母非常生气要责罚他,吕蒙说:“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呢?”其母不高兴地放弃了(责罚)。
鲁肃代替周瑜后,经过吕蒙驻扎地。鲁肃还很轻视吕蒙,有人劝说鲁肃:“吕将军功名日渐显赫,不能以原来的想法时待他,您应谊去拜访他。”鲁肃于是前去拜访吕蒙。喝过酒,吕蒙问鲁肃:“您接受重任,和关羽是邻居,您有什么计策来应对难以预料的事?”鲁肃轻率地说:“临时施法。”吕蒙说:“现在虽然东吴西蜀为一家.但关羽实际上是虎熊一样的人物,计谋怎么能不早定好呢?”于是为鲁肃谋划了五种策略。鲁肃于是离开座位靠近他,抚摩着他的背说:“吕蒙,我不知您的才能谋略到了这种程度。”
杨震拒贿
(杨震)四迁①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②所举荆州茂才③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wèi)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日:“暮夜无知者。”震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震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④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⑤,震不肯,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wèi)之,不亦厚乎?”
(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注】①迁:调动官职。②故;以前。③茂才:即“秀才”。④故旧:老朋友。⑤令为开产业:叫他为(子孙)留些产业。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2分)
(1)谒见_________ (2)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___________
15.“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怎样理解“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不知”这句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赞扬了杨震什么品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1)拜见 (2)赠送
15.让我的儿孙后代被世人称为清廉官吏的子孙,将这样的美名留给子孙,这不是很丰富的遗产吗?
16.这句话阐明了“行贿受贿总有人知道”的道理,现在有些行贿受贿的人,抱着这种事是私自授受,可以做得天衣无缝、踏雪无踪的幻想,以身试法,实在是至愚至蠢。
17.赞扬了杨震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
【参考译文】
杨震四次调动官职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上任时途中经过昌邑,以前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这里做县令,去拜见他,到晚上他怀揣了十斤金子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很羞愧地出来了。杨震秉性公正廉洁,子孙经常粗食步行。杨震的亲朋好友和同乡长者都劝杨震为儿孙们置办些产业。杨震始终不肯,他说:“让我的儿孙后代被世人称为清廉官吏的子孙,将这样的美名留给子孙,这不是很丰厚的遗产么?”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日:“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日:“何以教准?”咏徐日:“《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日:“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敬重。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闻准人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适自成都罢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准莫谕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张公谓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1)听说 (2)恰好 (3)明白
12.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13.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
【参考译文】
当初,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对他的部下说:“寇准是奇异的人才,可惜学术不足。”等到寇准到陕出访,张咏恰好罢官回去,寇准很敬重地在帐内接待,大加操办。张咏即将离开时,寇准把他送到城郊,问他说:“您有什么要教导我的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回去后,找出《霍光传》来读,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所中伤。”其人日:“奈地坏何?”晓者日:“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天瑞》)
7.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杞国(qǐ) B.无处无(wú)气
C.星宿(sù) D.有所中伤(zhòng)
8.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若躇步跳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往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奈何忧其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积块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则寓言故事是成语“_____________”的由来。这个成语
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0.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哪种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C 导解:应读xiù。
8.(1)你 (2)告诉,解释 (3)担忧 (4)土块
9.杞人忧天 不必要或无根据的忧虑。
10.讽刺了那些忧心忡忡、顾虑无穷而又无所作为的人。
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官名,侍卫近臣)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1.对下面句中加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4分)
A.齐桓公好服紫:穿
B.境内莫衣紫也:穿
C.于是左右有衣紫而进者:到
D.桓公患之:以……为患、忧虑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吾甚恶紫之臭。
3.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6分)
1.C
2 .我厌恶紫色的气味
3.上行下效。所以,居上者,要以身作则。居下者,不要盲从。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