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钱若赓断鹅》,回答7—10题。(16分)

明万历中,钱若赓守临江,有异政。有乡人持一鹅入市,寄店中后他往。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耳。”乡人讼于郡。公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人无不惊讶。已退食,使人问鹅供状否?答曰:“未。”少顷出,下堂视之,曰:“状已供矣。”因指一鹅曰:“此乡人鹅。”盖乡人鹅食野草,粪色青;店鹅食谷栗,粪色黄。店主伏罪.。

加点文言词语释义(6分)

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使人问鹅供状否( ) (2)乡人鹅食野草( )

(3)王命急宣 ( ) (4)其塔动 ( )

②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少顷出,下堂视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B.而忘操之 B. 是吾剑之所从坠

C.至之市 C. 问塔动之因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乡人持鹅入市,寄店中他往。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处)(2分)

盖 乡 人 鹅 食 野 草

10.钱若赓为什么能够断案如神?请你结合文段作简要分析。(4分)

7.①(1)派、让  (2)原来是 (3)有  (4)嫌,担心

  ② A

8.(1)有一个乡下人带着鹅进城,(把鹅)存放在旅店里,就到别的地方去了。

(2)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的路,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这样快

9.盖 /乡 人 鹅/ 食 野 草

10.钱若赓能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善于思考。他从鹅粪便的颜色推知鹅的生活环境。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请老家居。有直指使者②,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脱粟饭③,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前,不能下箸。公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也。”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责人。

【注】①刘南垣公:人名。②直指使者:官名,亦称直指。③脱粟饭:即糙米饭。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郡县之: 老妻他往:

③罗列前: ④公之:

11.选出与“直指以师命”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饮食苛求属吏B.丛草为林

C.卷石底出 D.其境过清

12.翻译句子(2分)

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也。

译:

13.直指在老师的开导下明白了什么做人的道理?(2分)

答:

10、(4分)①对…感到害怕   ②只  ③满   ④勉强、强求

11、(2分)D                  

12、(2分) 可以知道饮食本来没有精粗,饿的时候容易吃饭,饱的时候难以吃东西,是时势所导致成这样的。(答题点:原,然,判断句式)

13、(2分)待人要宽厚,(1分)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1分)(回答“不敢以盘餐责人”得0.5分)

王右军诈睡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佯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减:不足 ③大将军:王敦 ④钱凤:人名,字世仪

⑤孰:熟⑥从:纵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右军 开帐

2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22.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分)

20、觉:醒来。及:等到。21、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彼此大惊失色,说道:“不得不杀掉他。”  22、机智(聪明)、沉着(冷静、镇定)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注:“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效法,仿效。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贤家君在太丘,远近 ②久而

2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弱者抚之以仁。

21.请你分析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答语的巧妙之处。(2分)

19、①称赞,赞许  ②更加  20、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21、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18题。(共12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春秋》)

【乙】高缭①仕②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③,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④之人也,四维⑤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⑥吾过,是以逐之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高缭:晏子属臣。②仕:做官。③爵位:贵族封号等级。④仄陋:这里指狭窄浅薄。⑤四维:系在鱼网四角或车盖四方的大绳。鱼网和车盖有了四根大绳撑张,稳固而安全。维,维系,辅助。⑥弼:纠正。

17.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⑴ 吏二缚一人诣王( ) ⑵ 齐人也,坐盗( )

⑶ 晏子逐之( ) ⑷ 是以逐之也( )

18.翻译两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9.【乙】文中,“左右”为什么要劝谏晏子?(2分)

20. 【甲】【乙】两文分别突出表现了晏子的什么形象特征?(4分)

17. (1)两个小官吏。(2)犯了偷盗罪。(3)辞退了他。(4)因此。(共2分。答对两个得1分)

18. (1)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2)我是一个狭小鄙浅的人,通过各方支持来辅助才能稳固,才能立国。(共4分。一句2分)

19.“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共2分。用原句或自己的话均可,意对即可)

20. 【甲】文:机智善辩,爱国至上;【乙】文:赏罚分明,任免有方。(共4分。各2分,意对即可)翻译: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随从的官员们向晏子提出劝阻,说:“高缭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没有给他一个职位,而且还要辞退他,不合道义啊。”晏子说,“我是一个狭小鄙浅的人,通过各方支持来辅助才能稳固,才能立国。到现在为止,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这就是我要把他辞退的原因。”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晏子辞千金》节选

6.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王子猷、子敬俱病( ▲ ) ②时了不悲( ▲ )

③便索来奔丧( ▲ ) ④月余亦( ▲ )

7.下边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何以都不闻消息 B. 子敬好琴

吾欲辱之,何以也 (《晏子使楚》) 湍绿潭 (《三峡》)

C.弦不调 D. 问塔动之(《梵天寺木塔》)

薨 (《赵普》) 恸绝良久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

②弄毕,便上车去。

9.魏晋时期不少文人常以特立独行、个性鲜明而著称于世,后人称之为“魏晋风度”。请结合《人琴俱亡》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王子猷身上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风度?(3分)

6.(病)重 说话 轿子 死

7.c

8. ①客人中有一个认识桓子野的人(或有一个认识桓子野的客人)说:“这(是)桓子野。”

②(桓子野)演奏完毕,就上车离开。

(每个关键词1分,扣完为止。缺主语扣1分。)

9.断定弟弟已亡,语气却一点不悲伤;奔丧的路上一直都不哭;直接坐到子敬的灵床上;用弹琴这种独特的方式悼念亡弟;琴声不协调,就摔琴痛哭;不哭则已,一哭就差点昏死过去。(答到四点给满分,三点给2分,两点给1分。用原文回答的,该点不得分。)

阅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完成下题( 13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匡衡①,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遂成大学③。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②文不识:富户的姓名,指姓文名不识。③大学:大学问。

18.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邻居有烛而不 :到、及  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被雇佣操劳

 C.资给以书   资给:供给、资助  D.主人问衡 :怪异地

19.与句中“以书映光而读之”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故时有物外趣。 B.昂首观

 C.见藐小物必细察其纹理D.心所向

温故知新

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21.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3分)。

18.D  19.B 20.①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②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21.凿壁借(偷)光(1分) 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1分) 勤学苦读(1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第10—15 题。(共13分)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0、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1分)
11、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身”的意思是 。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3分)
1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答:

13、“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2分)
14、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各列举一个(句、对)。(3分)

答: 典故:

成语:

名言警句以及俗语:
15、【乙】语段的原文有很多成语流传于世。请准确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答:(1)

(2)

           

10.  先帝。
11.Zhòu;  亲自。   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12、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13、“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15、示例:开张圣听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等(必须是在原文中出现过的)

阅读选文,完成12~15题。(14分)

公输(节选)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庄辛论幸臣(节选)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据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止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夫蜻蛉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穣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注释】①庄辛,楚顷襄王的谋臣。楚顷襄王不顾国政,宠幸州侯、夏侯等佞臣。秦国趁机派大臣穣侯攻楚,楚国郢都失守,楚顷襄王逃到成阳。本文记载了庄辛在成阳对顷襄王说的话。②俛:俯身。③蜻蛉:蜻蜓。④黾塞:楚国北部的要塞。⑤投:驱赶。

12.用“/”为下面语句三处停顿。(3分)

见 兔 而 顾 犬 未 为 晚 也 亡 羊 而 补 牢 未 为 迟 也。

1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邻有舆而欲窃之( ) (2)此文轩之与敝舆也( )

(3)自以为无( ) (4)将调饴胶丝( )

14.翻译文中划线句。(4分)

(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

15.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

A.两段选文都采用了类比说理,先打比方,再进行推理,通俗易懂,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B.两段选文都对君王的行为进行了劝谏,都能注意对方身份,委婉劝说,说话很讲艺术。

C.墨子把宋国比作“邻”,是为了强调宋国的物产贫乏,从而劝说楚王没必要侵略宋国。

D.庄辛把楚王比作顽皮的“五尺童子”,是为了讽刺楚王贪图享乐,不思国事,治国无方。

12.(3分)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13.(4分)(1)破(破旧的,破烂的)(2)如同(好像)(3)灾祸,灾难(4)正在(正要)

14.(4分)(1)我认为大王的官吏去攻打宋国,(这种行为)是和这个患偷窃病的人一样的。

(2)蜻蜓(它)有六只脚,四片翅膀,在天地之间盘旋飞翔。(2分,每一分句1分,意对即可)

15.(3分)D(把楚王比作蜻蜓)

参考译文:

我听有俗语说:“看到兔子后,才想到呼唤猎犬捕捉也不算太晚。丢了羊之后,立即去补修羊圈,也不算太迟。”我过去听说汤王、武王凭借方圆百多里的国土,而能够兴盛起来;夏桀、商纣虽然占有了天下,而免不了要国灭身亡。今楚国的地方虽然小,但是截长补短,通通算起来,还有方圆千里,岂止是百里呢?

大王难道没看见蜻蜓么?它有六只脚,四片翼,在天地之间盘旋飞翔,俯身就捉食蚊、虻,仰头就承饮甘露,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别人没有争端。可是没想到那五尺高的小孩子,正要调好黏糖,粘在丝网上,要加在它身上,将它从空中粘下来,掉下来成了蚂蝼蛄的食儿了。

蜻蜓的事还是小事啊,君王也是这样。(您)左边有州侯,右边有夏侯,辇车后面还跟着鄢陵君和寿灵君,吃着由封邑进奉来的粮食,车上载着四方府库所供纳的金银,同他们一起驾着车子在云梦,而不把天下国家的安危当作正事,没想到穰侯(魏冉)正从秦王那里接受了攻打楚国的命令,陈兵在黾塞之内,要把您驱逐在黾塞之外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8.对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客谢之 谢 :道歉

B.监试者异之 异:认为……奇特

C.窃为郡内忧之 窃: 偷窃

D.以病去 去:离职

9.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 卷石底以出

10.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8.C    9.A    10.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