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

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

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辍耕垄上 擅齐

B. 为佣耕 无兴德之言

C. 遂先帝以驱驰 安陵君其寡人

D. 咨臣当世之事 扶苏数谏故

14.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恨久之 怅:___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 鄙:_________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_________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翻译:_________

16.下面是关于选文中人物的介绍,请根据选文内容将其补充完整。(3分)

人物

籍贯

成大事前的身份

评价

陈涉

佣耕者

志向远大

诸葛亮

/

13. 答案:C   

14. 答案:(1)失望           (2)见识短浅

15. 答案:(1)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三次到草庐中拜访我。

16. 答案:①阳城   ②布衣(平民)   ③淡泊名利,知恩图报

王旦雅量可敬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罢枢密使,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

(选自《宋史•王旦传》)

注释:①王旦:北宋名相。 ②中书:中书省,北宋中书掌握行政大权,王旦当时主持中书省。③密院:枢密院,北宋时枢密院掌管军事大权,寇准当时主持枢密院。④违诏格:代拟诏书有违君主之意。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政事失必多( ) (2)见其忠直( )

(3)此臣所以重准也( ) (4)能至此( )

10.下列句中的“以”与“帝以是愈贤旦”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吾欲辱之,何以也B.全石以为底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以其境过清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2分)

(2)将相之任,岂可求耶!(2分)

9.(4分)

(1)阙:通“缺” ,缺点    (2)益:更加

(3)所以:……的原因      (4)安:怎么

10.(2分)D

11.(4分)(1)(2分)寇准多次说王旦的短处,王旦总是称赞寇准。(采分点:“数”、“短”)

(2)(2分)将相的任命,怎么能要求呢!(采分点:岂、句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0分)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其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2分)

(1)谓君不善学 (2) 王生不

(3)君但之而不思之 (4)曰:

9.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0.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为之说D.桓侯故使人问之

11.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2分)

12.王生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分)

[6b85ab9d6ab247d6.jpg]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有毁孟尝君于闵王,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节。)

【注释】①孟尝君: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齐闵王时为相。其父田婴在齐宣王时为相,并受封于薛,故本篇中有“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之说。田婴死后,田文袭封地,封号为孟尝君。孟尝君好养士,据说有门客三千,成为以养士而著称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中还有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②责:同“债”,债的本字。下同。③冯谖:冯谖(xuān),齐国游说之士,孟尝君的门客。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何市而反 反:返回

B. 驱而之薛 之:到……去

C. 因烧其券 因:因为

D. 齐王谓孟尝君曰 谓:对……说

9.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于”与“孟尝君就国于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B.苟全性命于乱世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D.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10. 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谖自告奋勇为孟尝君去薛地收债。

B. 冯谖假托孟尝君之命免掉了薛地老百姓的债。

C. 孟尝君听完冯谖的汇报后不高兴地辞退了冯谖。

D. 孟尝君被齐王遣回薛地才明白了冯谖的一片苦心。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8.C   9.D   10.C

第II卷  非选择题  (90分)

11.孟尝君对冯谖返回如此迅速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共4分。怪、衣冠、何疾各1分,句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

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冯谖返回如此迅速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邑,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有人在齐闵王面前毁谤孟尝君,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囊胡公按部③,令所过无供张④。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布袍脱粟:穿粗布的衣服,吃粗粮糙米。 ②艺:种植。 ③按部:巡查部属。 ④供张:奉献招待,意思是铺张浪费。 ⑤橐(tuó ):袋。

11. 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泥于掌故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3)乡试: (4)肉二斤:

1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2分)

必 如 是 而 后 事 可 举 也 。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14.两篇选文分别侧重表现了海瑞什么精神品质?(4分)

 11.(1)古代的典章制度(2)因此(3)考中,中举(4)买(每题1分,计4分) 12. 必 如 是 / 而 后 / 事 可 举 也 。(2分)13.(1)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2)如今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每题2分,计4分)14.【甲】文侧重表现海瑞治水过程中必备的两方面优秀品质:躬亲,清廉。【乙】文侧重表现海瑞的节俭和不畏权势、为人刚正的品质。(四个要点各1分,计4分)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ù):沟渠。 ⑤甫:刚。

19.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自谓可兵十万 (2)有土寇 ________

(3)由是抑郁不自得 (4) 此六字________

20.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21、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 。(2分)

2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9、(4分)(1)率领(或“带领”) (2)适逢,正赶上(3)因此(4)只

20、(2分)(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

21、(2分)治水失败

22、(2分)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具体谈“读书”的意思1分,具体谈“不切实际”的意思1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此诚不可与争锋 ( ) ⑵ 此殆天所以将军 ( )

⑶ 民国富而不知存恤 ( ) ⑷ 总英雄 ( )

17、句子翻译(4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18、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16、(4分)(1)争强、争胜                     (2)资助、给予

    (3)兴旺富裕                      (4)招致、罗致

17、(4分)

(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猖蹶”1分。)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18、(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文言文阅读。(12分)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公将之。 ( ) ②克,公问其故。 ( )
天下莫能当。 ( ) ④秦悉之。 (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13、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2分)
成语:
意思:

14、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2分)

11.(4分)(1)击鼓(进军) (2)已经 (3)认为 (4)埋12.该题考的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括号内内容也应译出)。(4分)(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意思对即可)(2分)(2)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谈兵事,他的父亲不能驳倒他,却不说(赵括)善于打仗。(2分)13.该题考的是成语。(2分)参考答案:纸上谈兵(1分)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1分)14.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2分) 答案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 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征求不 ( ) (2)欲清净( )

1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17.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3分)

15.①停止(1分);②只(1分)

16.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2分)

17.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意思对即可,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