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涉世家》回答问题。18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强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用“/”为下面文中句子标出停顿。(标4处,2分)

陈 胜 吴 广 喜 念 鬼 曰 此 教 我 先 威 众 耳

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度 (2)亡 (3)往往 (4)等

  9、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4分)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0、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其理由是:(3分)

  12、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2分)

  

13、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6375c719cf9caa1b.jpg]

文言文阅读(共9分,每题3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头地耳(撞)     B.亦免冠跣(白白地)

C.以有先生也(只)    D.长跪而之曰(道歉)

9.下列“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子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A.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B.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曰。

C.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D. 聂政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10. 下列句子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译文:公子可曾听说过天子的愤怒吗?

B.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译文:专诸被王僚刺杀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D.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译文:如果士兵一定要发怒,将有两人的尸体倒地,血流五步,天下人都穿孝服。

11.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2.唐雎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3分)

13、文中描写秦王从“怫然怒”到“色挠”的脸色变化有何作用?(2分)

 8、B   9、D  10、C   (4.C  ——--②④具有因果关系。①句中含有“比较”之意,所以,应放在“因此在搜索同样面积的情况下”之后,“这种昆虫经常是群体出动”是“它们的工作远远比狗更有效”的前提,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③①。)

12、

(1)是对“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并以此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2)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13、反衬作用(或:侧面表现唐雎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形象。)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节选)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三国志 蜀志》节选)

26.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A. 民国富而不知存恤 ( ) B. 此殆天所以将军 ( )

C. 时人焉 ( ) D. 使孙权 ( )

2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 信义著四海 躬耕

B. 高祖因以成帝业 亮少有逸群

C. 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 国险民附

D.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 亮有殊量

28.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29. [甲]文中诸葛亮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认为刘备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什么?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30. 从[乙]文看“跨有荆益”的方针是怎样实现的?(2分)


26、A、兴旺富裕 B、资助  C 、感到很奇怪  D 、亲自    

27、A   

28、(1)百姓哪个敢不用箪盛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来迎接将军呢?(2)至此诸葛亮深明刘备确实雄姿杰出,立即坦诚相见,为他谋划,两人的情谊一天天深厚起来。   

29、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最终目标: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30、诸葛亮献策,求助吴国,保住荆州,后来刘备率军向西取得益州。

   附文言文【乙】译文:诸葛亮年轻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才华,颇有英雄霸士的风范,身长八尺,容貌很伟岸,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特。因为遇到汉末天下扰乱,跟着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野外耕种,并不存心寻名求利。当时左将军刘备,因为知道诸葛亮有不凡的才干,于是前后三次到他的草庐去拜访;至此诸葛亮深明刘备确实雄姿杰出,立即坦诚相见,为他谋划,两人的情谊一天天深厚起来。等到魏武帝移兵南下攻打荆州,刘琮举兵投降,而刘备失去时势又加上寡不敌众,终至无立锥之地。诸葛亮这时才二十七岁,马上贡献奇策,要求亲自出使到孙权那儿,游说他出兵助蜀。孙权一向心服刘备,又亲眼看见诸葛亮智慧出奇,风度儒雅,也敬重极了,便即刻派了三万大军帮助刘备。刘备才能以这支军力跟魏武帝交战,扭转战势,大败曹军,并乘胜追击,把江南一带都平定下来。后来刘备又向西边用兵,取得益州。等益州平定,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不久,将军刘备称帝,再拜他为丞相兼任录尚书事。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6、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读书,不求甚解

(2)每有意,便欣然忘食

(3)造饮辄尽,在必醉

(4)短褐穿结,箪瓢

2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文中介绍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喜爱 体会 期望 经常

27、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8 、好读书 性嗜酒 著文章

29、示例: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五柳先生虽然生活贫困却淡泊名利,为了保持内心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阅读《处之不易》,完成下列题目。(18分)

殷仲堪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

【注】处:居于高位。殷仲堪:人名。 俭:荒年。率物:为人表率。豁:放弃。尔曹:你们。存:谨记。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8分)

(1)为荆州( ) (2)每子弟云( )
(3)折蛇行( ) (4)嫌而避怨( )

14、与“勿以我受任方州”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吾欲辱之,何也?B.、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辄拾啖之D.、全石为底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2)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16、文中殷仲堪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3分)

13、(1)已经 (2)说(3)像北斗星一样(4)远离     

14、B  

15、(1)饭粒掉在餐桌上,(他)总要捡起来吃掉。
(2)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和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

16、勤俭节约、不忘根本、以身作则(达到2点即给全分)

【翻译】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文言文阅读(18分)

晏子相齐,三年,政平民说。梁丘据见晏子中食,而肉不足,以告景公。旦曰,割地将封晏子,晏子辞不受,曰:“富而不骄者,未尝闻之;贫而不恨者,婴是也。所以贫而不恨者,以善为师也。今封,易晏子师,师以轻,封以重矣,请辞。”

注解: 师:宗旨

12.解释下列词语(8分)

晏子齐( ) 政平民说( )

晏子师( ) 未闻之( )

1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与例句中一样的是( )(3分)

例句:师以轻,封以重矣

A.、以天下事为己任B.、卷石底以出C.、以其境过清D.、我以日始出时距人近

14.翻译句子(3+2+2分)

(1)所以贫而不恨者,以善为师也。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齐人故善盗乎?

15.结合《晏子使楚》和《晏子相齐》,概括晏子的为人。(3分)

 做丞相 ;.同“悦” 愉快; 改变 ; 曾经。  A;11.贫穷却不感到遗憾的原因,是把“善”当作宗旨呀(所以 ,恨,以)。12.以善为师  廉洁奉公 善于言辞,不卑不亢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皆服其能 空乏其身

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      罔不因势象形

C.遂曳矛而斗 遂许先帝以驱驰

D.见必与之决生死     时人莫之许也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2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6分)

21.C

22.B

23.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

24.弓箭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小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赠送)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丧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几乎)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7.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2分)

刘 氏 辄 以 斗 升 相 济

8.理解句中加点词语(4分)
  (1)耕作于田间 ( ) (2)乡里咸称其 ( )

(3)竟年如( ) (4)屋舍衣物殆(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刘氏辄斗升相济B.谁无缓急

何不试之足 (《郑人买履》) 昂首观(《幼时记取》)

C.且之伐木建屋D.乡里咸称

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幼时记取》) 遽契舟 (《刻舟求剑》)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2)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1.请简要概括刘氏的善举。(4分)


12.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阅读启示。(3分)

7、刘 氏 /辄 以 斗 升 相 济(2分)

8、昼:白天;善:好、善良;是:这样;尽:完、没有(4分)

9、A (3分)

10、乡邻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2分)

这时刘氏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2分)

11:刘氏资助穷人米粮;刘氏赠送缺衣者衣服。(4分)

12: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人要有善心、爱心(3分)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1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正确停顿。(标一处)(1分)

恐 帝 不 复 用 意

18.写出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思。(4分)

①数遣内侍持书 ②太宗刻意临学

如初 ④书佳矣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20.你认为王著和太宗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7.恐 /帝 不 复 用 意        18.给……看   更加   回答    本来

19、王著每次都说太宗的字不够好,于是太宗更加用心的去临习。(意思通顺1分,益1分)

20、王著:要求严格、循循善教  太宗:虚心听取意见、精益求精(两点中各写出一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0题。(15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鲁昭公弃国走齐,齐公问焉,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景公辩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晏子春秋》)

【注释】①蚤:通“早”。②奚:为什么。③拂:同“弼”,辅助。④辩:分辩。⑤遽:就,才。

7.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吾 少 之 时 人 多 爱 我 者 吾 体 不 能 亲

8.请写出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齐人也,坐( ) ②圣人非所与也( )

③景公辩其言,以晏子( ) ④虽速亦无已(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2分)

                                              

②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3分)

                                              

10.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4分)

                                        

7.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2分)

8.⑴偷窃;⑵同“嬉”,开玩笑;⑶告诉;⑷ 赶上(4分)

9.(1)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2分) (2)如果让此人返回国家,他难道不会成为像古代圣贤君主那样的国君吗?(3分)

10.甲、乙两文晏子都用类比推理(2分)。甲文巧妙地借用“南橘北枳”的说法,寓刚于柔,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楚王的面子,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乙文中晏子用“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与“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类比,它们相似之处是“虽速亦无及已”,形象巧妙地回答了齐景公的问话。(2分)

译文:

鲁昭公抛弃鲁国奔走到齐国,齐景公问他,说:“君主年纪这么轻,而抛国离家这么早,你的人生道路就是这样的吗?”鲁昭公回答说:“我年少之时,人们都很爱我,我却不能亲近人们;人们多有劝谏我,我却一意孤行不采用,我喜好内无帮助外无辅佐,辅佐帮助我的没有一个人,谄媚阿谀我的人却有很多。就像秋天的蓬蒿一样,根是孤零零的但枝叶却很美,秋风一来到,根就动摇了。”景公分析他说的话,告诉晏子,说:“如果让此人返回国家,他难道不会成为像古代圣贤君主那样的国君吗?”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那愚昧的人多爱后悔,不肖之徒多爱自逞贤能,溺水之人不会询问水的深浅,迷途之人不会问路。等到溺水后才问水的深浅,迷路后再来问路,就像面临大难才立刻去铸造兵器,食物梗塞在咽喉才立刻去掘井,虽然很快却也来不及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