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训子
富翁子不识字,人劝以延师训子。先学“一”字是一画,次“二”字二画,次“三”字三画。其子便欣然投笔,告父曰:“儿已都晓字义,何用师为?”父喜之,乃谢去。一日,父欲招万姓者饮,命子晨起治状,至午不见写成。父往询之,子恚曰:“姓亦多矣,如何偏姓万。自早至今,才得五百画着哩!”
(注释)(1)训子:教导儿子。(2)恚:怨恨。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分)
①儿已都晓字义( ) ②人劝以延师训子( )
15.文中能表现其子认为自己学有所成时的神态的一个词是?(2分)
16.本文是一则笑话,结合实际,谈谈此文给你的启发。(2分)
14.(1)懂得 (2)请
15.欣然
16.学习应谦虚,精益求精。不能浅尝辄止。
阅读《伤仲永》一文然后做题(13-----18)10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3.用“/”为下面文中句子标出停顿。(标2处,2分)
邑 人 奇 之 稍 稍 宾 客 其 父 或 以 钱 币 乞 之。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
(2)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6.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c7495d6910e547a4.jpg]
[478918f6f1203f1b.jpg]
阅读《陈涉世家》回答问题。18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强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用“/”为下面文中句子标出停顿。(标4处,2分)
陈 胜 吴 广 喜 念 鬼 曰 此 教 我 先 威 众 耳
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度 (2)亡 (3)往往 (4)等
9、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4分)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0、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其理由是:(3分)
12、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2分)
13、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6375c719cf9caa1b.jpg]
文言文阅读(共9分,每题3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头抢地耳(撞) B.亦免冠徒跣(白白地)
C.徒以有先生也(只) D.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9.下列“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C.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D.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10. 下列句子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译文:公子可曾听说过天子的愤怒吗?
B.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译文:专诸被王僚刺杀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D.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译文:如果士兵一定要发怒,将有两人的尸体倒地,血流五步,天下人都穿孝服。
11.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2.唐雎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3分)
13、文中描写秦王从“怫然怒”到“色挠”的脸色变化有何作用?(2分)
8、B 9、D 10、C (4.C ——--②④具有因果关系。①句中含有“比较”之意,所以,应放在“因此在搜索同样面积的情况下”之后,“这种昆虫经常是群体出动”是“它们的工作远远比狗更有效”的前提,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③①。)
12、
(1)是对“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并以此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2)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13、反衬作用(或:侧面表现唐雎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形象。)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节选)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三国志 蜀志》节选)
26.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A.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B.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C. 时人异焉 ( ) D. 身使孙权 ( )
2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 信义著于四海 躬耕于野
B.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亮少有逸群之才
C.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国险而民附
D.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以亮有殊量
28.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29. [甲]文中诸葛亮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认为刘备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什么?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30. 从[乙]文看“跨有荆益”的方针是怎样实现的?(2分)
26、A、兴旺富裕 B、资助 C 、感到很奇怪 D 、亲自
27、A
28、(1)百姓哪个敢不用箪盛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来迎接将军呢?(2)至此诸葛亮深明刘备确实雄姿杰出,立即坦诚相见,为他谋划,两人的情谊一天天深厚起来。
29、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最终目标: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30、诸葛亮献策,求助吴国,保住荆州,后来刘备率军向西取得益州。
附文言文【乙】译文:诸葛亮年轻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才华,颇有英雄霸士的风范,身长八尺,容貌很伟岸,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特。因为遇到汉末天下扰乱,跟着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野外耕种,并不存心寻名求利。当时左将军刘备,因为知道诸葛亮有不凡的才干,于是前后三次到他的草庐去拜访;至此诸葛亮深明刘备确实雄姿杰出,立即坦诚相见,为他谋划,两人的情谊一天天深厚起来。等到魏武帝移兵南下攻打荆州,刘琮举兵投降,而刘备失去时势又加上寡不敌众,终至无立锥之地。诸葛亮这时才二十七岁,马上贡献奇策,要求亲自出使到孙权那儿,游说他出兵助蜀。孙权一向心服刘备,又亲眼看见诸葛亮智慧出奇,风度儒雅,也敬重极了,便即刻派了三万大军帮助刘备。刘备才能以这支军力跟魏武帝交战,扭转战势,大败曹军,并乘胜追击,把江南一带都平定下来。后来刘备又向西边用兵,取得益州。等益州平定,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不久,将军刘备称帝,再拜他为丞相兼任录尚书事。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6、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文中介绍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喜爱 体会 期望 经常
27、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8 、好读书 性嗜酒 著文章
29、示例: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五柳先生虽然生活贫困却淡泊名利,为了保持内心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阅读《处之不易》,完成下列题目。(18分)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
【注】处:居于高位。殷仲堪:人名。 俭:荒年。率物:为人表率。豁:放弃。尔曹:你们。存:谨记。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8分)
(1)既为荆州( ) (2)每语子弟云( )
(3)斗折蛇行( ) (4)远嫌而避怨( )
14、与“勿以我受任方州”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吾欲辱之,何以也?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辄拾以啖之D.、全石以为底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2)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16、文中殷仲堪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3分)
13、(1)已经 (2)说(3)像北斗星一样(4)远离
14、B
15、(1)饭粒掉在餐桌上,(他)总要捡起来吃掉。
(2)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和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
16、勤俭节约、不忘根本、以身作则(达到2点即给全分)
【翻译】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文言文阅读(18分)
晏子相齐,三年,政平民说。梁丘据见晏子中食,而肉不足,以告景公。旦曰,割地将封晏子,晏子辞不受,曰:“富而不骄者,未尝闻之;贫而不恨者,婴是也。所以贫而不恨者,以善为师也。今封,易晏子师,师以轻,封以重矣,请辞。”
注解: 师:宗旨
12.解释下列词语(8分)
晏子相齐( ) 政平民说( )
易晏子师( ) 未尝闻之( )
1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与例句中一样的是( )(3分)
例句:师以轻,封以重矣
A.、以天下事为己任B.、卷石底以出C.、以其境过清D.、我以日始出时距人近
14.翻译句子(3+2+2分)
(1)所以贫而不恨者,以善为师也。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齐人故善盗乎?
15.结合《晏子使楚》和《晏子相齐》,概括晏子的为人。(3分)
做丞相 ;.同“悦” 愉快; 改变 ; 曾经。 A;11.贫穷却不感到遗憾的原因,是把“善”当作宗旨呀(所以 ,恨,以)。12.以善为师 廉洁奉公 善于言辞,不卑不亢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皆服其能 空乏其身
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 罔不因势象形
C.遂曳矛而斗 遂许先帝以驱驰
D.见必与之决生死 时人莫之许也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2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6分)
21.C
22.B
23.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
24.弓箭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小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赠送)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丧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几乎)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7.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2分)
刘 氏 辄 以 斗 升 相 济
8.理解句中加点词语(4分)
(1)昼耕作于田间 ( ) (2)乡里咸称其善 ( )
(3)竟年如是( ) (4)屋舍衣物殆尽(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刘氏辄以斗升相济B.谁无缓急之事
何不试之以足 (《郑人买履》) 昂首观之 (《幼时记取》)
C.且为之伐木建屋D.乡里咸称其善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取》) 遽契其舟 (《刻舟求剑》)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2)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1.请简要概括刘氏的善举。(4分)
12.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阅读启示。(3分)
7、刘 氏 /辄 以 斗 升 相 济(2分)
8、昼:白天;善:好、善良;是:这样;尽:完、没有(4分)
9、A (3分)
10、乡邻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2分)
这时刘氏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2分)
11:刘氏资助穷人米粮;刘氏赠送缺衣者衣服。(4分)
12: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人要有善心、爱心(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