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张文定公齐贤,以右拾遗为江南转运使。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事①于怀中,文定自帘下熟视不问尔。后文定晚年为宰相,门下厮役往往侍班行②,而此奴竟不沾禄。奴隶间再拜而告曰:“某事相公最久,凡后于某者皆得官矣。相公独遗某,何也?”因泣下不止。文定悯③然语曰:“我欲不言,尔乃怨我。尔忆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事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虽尔亦不知也。吾备位宰相,进退百官,志在激浊扬清,敢以盗贼荐耶?念汝事吾日久,今予汝钱三百千,汝其去吾门下,自择所安。盖吾既发汝平昔之事,汝其有愧于吾而不可复留也。”奴震骇,泣拜而去。
【注】①数事:若干件。事物的一件叫一事。②班行:按位次封官。③悯:同情。④激浊扬清:斥恶扬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因泣下不止 因: (2)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 怀: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盖吾既发汝平昔之事,汝其有愧于吾而不可复留也。
3.张文定做了宰相后为什么没有给侍候自己时间最长的仆人安排官职?(2分)
4.张文定对待仆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1.2分 (1)于是(不能解释为:因此、因为) (2)藏在心中
2. 3分 (因为)我既然揭发这件过去的事,你也必然有愧于我而无法再留下。(“盖”是句首发语词)
3. 2分 因为这位仆人在张文定举行家宴的时候偷了银器,被张文定认为品行不端,不适合做官。
4. 3分 示例1: 客观公正地对待人的错误,多一份理解与关心,指出其错误,给人以改正的机会;同时也应未雨绸缪,把他人的错误当成自己学习的机会,使自己或身边的人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示例2:宽容的对待别人的错误(1分);适时指出别人的错误,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1分);知人善用(或公正用人)(1分)。
[参考译文]
张齐贤,从右拾遗升为江南转运使。一天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藏在怀里,齐贤在门帘后看见却不过问。后来,齐贤晚年任宰相,他家的仆人很多也做了官,只有那位仆人竟没有官职俸禄。这个奴仆乘空闲时间再次跪在齐贤面前说:“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比我后来的人都已经封官,您为什么独独遗忘了我呢?”于是哭泣不停。齐贤同情地说:“我本来不想说,你又会怨恨我。你还记得在江南时,你偷盗银器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没有告诉过别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员,激励贤良,斥退贪官污吏,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长时间,现在给你三十万钱,你离开我这儿,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吧。因为我既然揭发这件过去的事,你也必然有愧于我而无法再留下。”仆人十分震惊,哭着拜别而去。
婿竟不调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①,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②,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③乃还第。婿竟不调。
——选自《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注释】①遣:发送。 ②长铨:意为“吏”部长官(尚书)。 ③旬:十天。
14.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一夕置酒( ) ②婿竟不调( )
15.本文写人,文字洗练而流利。“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一句中,一“置”一“跪”可以看出夫人怎样的心理?(2分)
16.王公“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婿竟不调”这两种行为能够体现王公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4.①备,准备 ②调动
15.一方面欲帮女婿,而讨好丈夫,另一方面又素知丈夫为人,惧怕他刚正廉直,表现了夫人为难矛盾的心理。
16.王公做为吏部尚书,调动一个地方官的职务应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从“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婿竟不调”这两种行为可以看出王公是一个刚正廉直、不以权谋私的好官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本文选自《 》,相传是西汉 编撰。(1分)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孰视之 ( ) (2)私我也 ( )
(3)王之蔽甚矣 ( ) (4)面刺寡人之过者( )
11. 本文结构很有特色,从头到尾一直采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形成结构层次的对称美。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说明文中使用这种手法的地方。(至少两处)(2分)
12.“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请对“与徐公比美”的家庭琐事的问答句子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体会不同问法或答语具有怎样不同的表现力。(2分)
1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也会有被某种因素所困扰、某种现象所迷惑,而不明所以的情况。面对这样的困境,你会怎样采取怎样的方式度过难关?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3分)
9.《 战国策 》, 刘向
10.(1)通“熟”,仔细 (2)偏爱(3)蒙蔽(4)当面指责
11.如:邹忌有“三问”:问妻、问妾、问客;对应有“三答”:妻答、妾答、客答;邹忌受蒙蔽有三个原因;齐王受蒙蔽有三个原因;齐王纳谏后有“三赏”;“三赏”后有“三变”等。(结合文章答出两处即可)
12.(1)邹忌问妻子时应是自信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问妾时严肃,疑虑,急切。问客时是试探着问。(2)妻子回答中饱含由衷的赞美;妾回答时略带畏惧;客的答话则是客套之语。
13.围绕“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多多听取他人有益的建议。”两方面来谈即可。
原宪甘贫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①,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②而弦歌。
子贡乘大马,中绀③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蹝履④,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
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⑤,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选自《庄子》
【注释】①不完:不完整,简陋残缺。 ②匡坐:正坐。匡,端正。 ③中绀(gàn):内穿红色衣服。中,内里。绀,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④华冠蹝履:戴着桦树皮做的帽子,拖着没有后跟的鞋。华,同“桦”。
⑤慝(tè):邪恶。
14.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蓬户不完( ) ②匡坐而弦歌( )
15.子贡见原宪即曰“先生何病”,而原宪却答曰“非病”。子贡所问的“病”和原宪所答的“病”分别指什么?
16.原宪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孔子做鲁国司寇时,他是总管家。孔子死后,隐居于卫,破屋蓬户,衣褐食蔬。从这段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宪具有怎样的人生信念?
14.①门 ②弹琴唱歌
15.子贡所说的病是指身体上的疾病,而原宪所说的病则是学到了东西不去施行。
16.宁可安贫守道,绝不做违背仁义道德、玷污节操的事。
范张约期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言未绝而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克:约定。 ②白:告诉。 ③审:确实。 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后期方至( ) ②若然,当为尔酝酒( )
15.“言未绝而巨卿果到”一句,将古代贤者的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阅读全文后,你认为范巨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16.母亲的答语“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一句,表明家人对范巨卿临别的相约持有怎样的态度?这一句对塑造范巨卿的形象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14.①到;②这样
15.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恪守诚信、言出必果,尊重友情的人。
16.表明家人不信任、质疑范巨卿的约定,认为时间久长、路途遥远,范巨卿一定会失约不至。这一句为后文写范巨卿到来的情景做铺垫,更衬托出范巨卿是一个诚信之士。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本文选自 ,相传为春秋时期 所著。(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肉食者鄙 ( ) (2)小惠未徧 ( )
(3)公将驰之 ( ) (4)既克 ( )
11.大敌当前,排兵布阵、调兵遣将似应是国之要务。但曹刿见到鲁庄公并没有首先关注具体的军事问题。他关注的是什么?简要评价他的做法。(2分)
12.战争中鲁国军队士气大振,这应归功于曹刿的战术安排。写出文中可以表现这一内容的成语,并解释它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意思。(2分)
13.曹刿是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关键人物,但鲁庄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果后世君主读这段史书,应从鲁庄公身上汲取的经验与教训分别是什么?(3分)
9.《左传》左丘明
10.(1)鄙陋,眼光短浅(2)同“遍”,遍及、普遍(3)驱车(追赶)(4)战胜,攻下
11.曹刿关注的是正确的战略思想,即取信于民。他的做法抓住了作战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因为只有赢得民心,才能战胜强大的齐国。
12.一鼓作气。鼓足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或鼓足勇气做某事)
13.经验:要善于听取和采纳正确的谏言。教训:如果没有深远的谋略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陈叔达①,字子聪。尝赐食于御前,得葡萄,执而不食。高祖②问其故,对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能致,欲归以遗母。”高祖喟然③流涕月:“卿有母可遗乎!”未几,丁母忧④。叔达先有疾,太宗⑤虑其危殆,遣使禁绝吊宾。
注释:①唐朝人。②唐高祖李渊。③喟然:感叹的样子。④丁母忧:母亲死。⑤太宗:指李世民。
14.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执而不食( ) ②求之不能致( )
15.选文中的陈叔达孝行可圈可点。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其孝行的表现,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16.选文中的高祖虽然是陪衬人物,但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依据选文内容评价高祖其人?(2分)
14.①拿着 ②得到
15.舍不得吃御赐的葡萄留给母亲。
16.重情义,关心臣子的病情,替下属着想,考虑事情周全。
训子
富翁子不识字,人劝以延师训子。先学“一”字是一画,次“二”字二画,次“三”字三画。其子便欣然投笔,告父曰:“儿已都晓字义,何用师为?”父喜之,乃谢去。一日,父欲招万姓者饮,命子晨起治状,至午不见写成。父往询之,子恚曰:“姓亦多矣,如何偏姓万。自早至今,才得五百画着哩!”
(注释)(1)训子:教导儿子。(2)恚:怨恨。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分)
①儿已都晓字义( ) ②人劝以延师训子( )
15.文中能表现其子认为自己学有所成时的神态的一个词是?(2分)
16.本文是一则笑话,结合实际,谈谈此文给你的启发。(2分)
14(1)懂得 (2)请
15.欣然
16.学习应谦虚,精益求精。不能浅尝辄止。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孔少而好学,周游天下,以殁吾亲,失之一也。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①也。被褐拥镰,哭于路旁。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高尚②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③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归养亲者十有三人。
——选自《韩诗外传》【注释】①皋鱼:春秋时期人。②高尚:清高。③年:岁月。
14.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被褐拥镰( ) ②弟子识之( )
15.文后一句,孔子教导弟子:皋鱼之事“足以识矣”。在孔门师徒言论作品中有哪些言论是针对皋鱼的教训提出的,请你用学过的《论语》中的名句回答。(2分)
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
②与友厚而中绝之——( )
16.从“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一句中,我们可以悟出怎样的道理?(2分)
14.①同“披”,穿 ②同“志”,记住
15.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6.逝去而不可追回的是岁月,去世后再也不可见面的是双亲。母亲发丝已经不再像儿时记忆中的那般轻柔,父亲的面庞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红润,我们更应该多去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及时、随时尽孝。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训子
富翁子不识字,人劝以延师训子。先学“一”字是一画,次“二”字二画,次“三”字三画。其子便欣然投笔,告父曰:“儿已都晓字义,何用师为?”父喜之,乃谢去。一日,父欲招万姓者饮,命子晨起治状,至午不见写成。父往询之,子恚曰:“姓亦多矣,如何偏姓万。自早至今,才得五百画着哩!”
(注释)(1)训子:教导儿子。(2)恚:怨恨。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分)
①儿已都晓字义( ) ②人劝以延师训子( )
15.文中能表现其子认为自己学有所成时的神态的一个词是?(2分)
16.本文是一则笑话,结合实际,谈谈此文给你的启发。(2分)
14.(1)懂得 (2)请
15.欣然
16.学习应谦虚,精益求精。不能浅尝辄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