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第8—11题。(14分)
备①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②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③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④,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⑤,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⑥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⑦天所以资将军。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⑧,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⑨,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戎越⑩,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备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选自司马光《隆中对》)
【注】①备:指刘备。②屏:命人避开。③信:通“伸”,伸张。④猖蹶:颠覆,失败。⑤附:归附。⑥图:谋取。⑦殆:大概。⑧存恤:爱惜。⑨帝室之胄:皇室的后代。⑩戎:我国古代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一。越:我国古代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凡三往,乃见 ( ) ②孤不度德量力 ( )
③此诚不可与争锋( ) ④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国险而民附
A.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B.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C.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D.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 可 以 为 援 而 不 可 图 也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两点即可。(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e5bee062f4a3b1b.jpg]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大败。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②于州官,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④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
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 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游说。 ③沟洫(xù):沟渠。 ④甫,刚。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伏读经年( ) ②水大至( )
15.文章第一自然段结尾写到刘羽冲“由是抑郁不自得”,是源于文中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6.古人云:“开卷有益”,而刘羽冲临死前却感叹曰:“古人岂欺我哉!”你认为古书真的欺骗了他吗?对此你有什么感受?(2分)
14.①趴 ②到 (共1分,每小题0.5分)
15. 第一次得兵书,与人交战,大败而归;第二次得水利书,照书治水,结果洪水泛滥,百姓几乎都被淹死。(共2分)
16.并不是古书欺骗了他,而是他死读书,不能灵活运用,以至于在实践中大败。所以我们对于所学知识一定要活学活用。(共2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本文选自《左传》,相传为 时期 所作。(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肉食者鄙( ) ②小惠未徧( )
③公将驰之( ) ④望其旗靡( )
11.作者对于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既写得条理分明,又错落有致。对于庄公提出的三个迎战条件,曹刿分别作了评价。这番对话的目的是什么?(2分)
12.《孙子兵法》中有言:“善用兵法,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请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出表述这种战略思想的句子。(2分)
13.本文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塑造了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在曹刿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美好的品质。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认为曹刿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请简要谈谈。(3分)
9.春秋 左丘明 (共1分,每空0.5分)
10.①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②通“遍”,遍及,普遍 ③驱车(追赶) ④倒下 (共2分,每小题0.5分)
11.目的使庄公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也显示了曹刿的远谋。(共2分)
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共2分)
13.曹刿在鲁国危机时能挺身而出,足见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使命感;在作战过程中,曹刿能仔细观察,谨慎从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共3分)
唐伯虎识破术士
有术士①谒唐寅,极言烧炼之妙。唐云:“如此妙术,何不自为?乃贶②及鄙人?”术士云:“恨③吾福浅!吾阅人多矣,仙风道骨,无如君者。”唐笑曰:“吾但出仙福,有空房在城北,甚僻静,君为烧炼,炼成两剖④。”术士犹未悟。日造门,出一扇求诗。唐大书云:“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如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⑤。”
——选自《古今谭概》
【注释】①术士:本指有道术的人,此指会烧炼金银的人。②贶(kuàng):赐予。 ③恨:遗憾,不满意。 ④两剖:平分。 ⑤担水河头卖与人:在河边挑了水再在河边出售给人。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 谒唐寅( ) ②日造门( )
1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术士的雕虫小技自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却不能欺骗我们理性的眼睛,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是怎样实施的?(2分)
16.纵观或大或小的骗局,无论其局布得是精还是劣,总有人上当,那是因为骗子抓住了人们的什么心理?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如唐伯虎一样的明智?(2分)
14.① 拜见 ②到……去
15. ① 真正目的是骗取钱财。
② 首先术士骗说自己会烧炼白银,用巨大的利益__唐伯虎,然后有盛赞唐伯虎有仙风道骨,欲以奉承话麻痹,使其放松警惕。
16. ①俗话说,再聪明的骗子也骗不了没有贪欲的人,骗子抓住了人们贪慕金钱名利之心,和爱贪小便宜的心理。
②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面对突如其来的__,我们要冷静,要动脑筋,不要贪图便宜,不要被坏人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李勉①埋金
天宝②中,有书生旅次③宋州④。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语勉曰:“某⑤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⑥洪州牒⑦来,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⑧,出金付焉。
——选自《尚书读录•李勉埋金》
【注释】①李勉:唐朝人。②天宝:唐玄宗年号( 742 — 756 )。③旅次:借宿。④宋州:地名,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市西南)。⑤某:我。⑥赍(jī):带着。⑦牒:文件,证件。⑧墓所:墓地。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遗勉( ) ② 诘金( )
15.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一直是许多先达奉行的准则。请根据你的理解,分析一下李勉埋金的原因什么?从中可见他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2分)
16.“ 以清俭自律, 以恩信待人, 以夷坦去群疑,”在李勉身上得到了最佳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在为人处事中带给你什么影响?(2分)
14. ① 送给 ② 问,追问
15. 李勉把多余的银子埋起来是为了避免嫌疑。他虽然贫寒,但却具有乐行善事,不贪钱财,品行端正等高尚品德。
16. 李勉年青时为一书生处理后事而不贪图其金钱。 影响:人生在世,应乐行善事,不贪钱财 ,在道德方面要自律,纵使别人不知道,做事也要光明磊落,不能见利忘义,不能背信弃义。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②。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④。”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吊,慰问、吊唁。 ③受吏民之垢:指担任宰相一事,是谦虚的说法. ④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衣粗衣( )②民去之( )
15、阅读短文,简要概括老父向孙叔敖提出了哪几条建议?用原文回答。(2分)
16、文中的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4、①穿 ②离开
15、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16、①他是一个能虚心求教的人。②身居高位而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够正确清醒的把握自己。③时刻为百姓着想,为国家利益着想的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本文出自于西汉 (人名)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朝服衣冠( ) ②臣之妻私臣( )
③面刺寡人之过( ) ④时时而间进( )
11、文章通过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等方法成功刻画了邹忌这个人物,请你在文中找出使用上述方法的例子(选出两种即可)(2分)
12、本文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采用什么方法说理的?(2分)
13、请结合课文谈谈邹忌和齐王各是什么样的人,从他们身上你能得到哪些启示?(3分)
9、刘向、 战国策
10、①穿戴②动词、偏爱③当面指责④间或、偶然。
11、动作:朝服衣冠,窥镜。细节:窥镜而自视。心理: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侧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2、要说明的道理是: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改良政治。第二问:邹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3、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忠于王事。齐威王:虚心纳谏的贤君。启示:与人相处时要注意说话的方式,争取做到忠言也“顺耳”;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善于思考,才能发现问题。
三冬文史足用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①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②者以千数 ,其不足采③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
(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注释】①不次:不差。②炫鬻:夸耀,兜售。③采:采用。
14.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征天下举方正( ) ②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 )
15东方朔的上书与其他人的上书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他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生活经历?(2分)
16.从"三冬文史足用"一句中,我们可以发现东方朔在求学时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他的成就给正在读书的我们以怎样的启示?(2分)
14.①召,征聘 ②给皇帝送上奏书(共1分,每小题0.5分)
15.①数以千计的人在上书中夸耀自己,推荐自己,而东方朔则是平平实实地叙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求学经历。
②年纪很小时就成了孤儿,被兄嫂养大,长大后,为感念兄嫂的恩情,又侍奉兄嫂。
16.①在少年时期,用很短的时间就读遍足够使用的文史书籍,可见东方朔少年好学,胸怀大志,学习刻苦、勤奋踏实
②围绕"学习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勤奋刻苦"回答。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10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本文选自《 》,文题中"讽"是古代臣子向帝王进言的方式之一,其特点是: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形貌昳丽 ( )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③王之蔽甚矣 ( ) ④谤讥于市朝 ( )
11.本文对人物的塑造堪称经典,邹忌的循循善诱,威王的意气风发均在文中得到充分体现。你认为,邹忌使用了怎样的方法,使自己的劝谏获得了成功?威王的一个简洁的"善"字体
现了他怎样的心理?(2分)
12.政令初下,从者云集,国家大治;不动兵卒,便可"战胜于朝廷",齐国政治发生了巨
大变化。其功勋既在于国君,亦在于朝臣。你认为,邹忌与威王能有此功勋的关键是什么?
(2分)
1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蔽甚矣。" 邹忌的劝谏使我们了解到别人的夸赞有时是真诚的,有时也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读了本文后,你又将怎样理智的看待别人给你的溢美之词呢?(3分)
9.战国策注释 用含蓄的方法委婉地规劝指责(共1分,每空0.5分)
10.①光艳美丽 ②偏爱 ③蒙蔽,此指受蒙蔽而不明 ④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共2分,每小题0.5分)
11.邹忌运用了设喻说理、类比推论的方法,"善"表现了威王对邹忌的进谏给予充分的肯定、赞赏,并欣然接受,同时也表明自己除弊革新的态度坚决,决心之大。
12.一方面表现在臣子的尽忠职守、远见卓识;一方面体现在君主的心胸开阔、从谏如流。
13.围绕"要有自知之明并善于分析思考"回答即可。
文言文比较阅读。(18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释:①籍:项羽的字。②项梁:项羽的叔叔
5、解释下面加点词(4分)
(1)广故数言欲亡 ( )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3)尉果笞广( ) (4)皆已惮籍矣( )
6、对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夺而杀尉(表示顺接,相当于“然后”)B.尉果笞广(鞭打)
C.梁以此奇籍(因为)D.虽吴中子弟(虽然)
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8、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3分)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
10、对秦的统治,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阅读下面材料,对相关历史人物任选一人做一点简要评价。(3分)
①陈涉:“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③高祖(刘邦)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5、屡次、多次;难道;用鞭子打;害怕、惧怕。 6、D 7、(1)即使仅能免于死刑,然而守卫边关而死去的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本题2分,借第令、固等关键词语必须译出。)(2)项梁捂住项羽的嘴,说:“不要说狂话,要被灭族的。”项梁因此觉得项羽是个奇才。 8、(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每一个要点1分。)9 、(诸郡县)苦秦吏 10、①陈涉对暴秦的统治不满,有追求平等的理想;②项羽对秦充满仇恨,有灭秦的豪情壮志;③刘邦对秦皇帝充满羡慕之情,流露出对富贵功名的世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