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5.用“/”给画线句断句。(3分)

6.文章写了哪两件事?(4分)

7.文章表现了管宁怎样的品质?结合此文谈谈你的感悟。(5分)

5.异/之/书/者/故/

6.专心读书,不慕权贵。

7.管宁专心读书,不为外界所扰;视片金为瓦砾,视权贵如常人,清高脱俗,人格卓越。他与华歆分席而坐,更表现了志趣的高洁。

教子有方

方其在任时,生二子。谓其妻曰:“予年将半百,有子已足,况再索乎?予意送汝归故里,以教予子。是方成章尚不知习俗假令长在署中其安分者不过无能其不安分者则竟败矣盖衙门在所尚者骄横奢侈娼酒赌博为所不为此则知识未定之人之所大忌。天下之不为习俗所移,出类拔萃者,能有几人乎?予以何等起家?祖功宗德,尽于此矣?安敢望后亦有豪杰之士耶?汝以二子归,先训之读,二三年可知其志。倘能读书则善,否则,农、工、商贾,各予一业,决不至饿殍者。若日‘少君’而已矣。此不但饿殍,皆俳优之流亚也。”其母、妻皆性喜俭朴,亦恶坐享,欣然同归。

5.用“/”给画线处断句。(3分)

6.本文记叙沈太守教子有方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迪?(4分)

7.请从文中找出沈太守给儿子指出未来出路的句子?(3分)

8.沈太守教子之法和你的父母对你的教育的方法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看法。(4分)

5.章/俗/中/能/者/矣/者/侈/酒/博/为/定

6.我们年轻人要有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7.汝以二子归,先训之读,二三年可知其志。倘能读书则善,否则,农、工、商贾,各予一业,决不至饿殍者。

8.可联系实际来谈。

染丝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必通毕,完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

5.解释下列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1)其色亦变(   ) (2)故染不可不慎也(   )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要意思。(3分)

7.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8.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对本文所说明的道理的看法?(5分)

5.(1)也  (2)谨慎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7.提示:围绕着“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重要来谈”。

8.联系实际,可围绕着“环境对人的影响”来谈,也可围绕着“人不能受环境的影响”来谈。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5.本文选自______。(2分)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善术者(       ) (2)马无故亡(       )

(3)人皆吊之(       ) (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7.用“/”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2分)

8.说说本文的寓意。(6分)

5.《淮南子》

6.(1)术数 (2)走失 (3)慰问 (4)带领

7.马/骑/髀/之/曰/乎/年/塞/

8.看问题不能绝对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数以百人宣王死后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本文选自______。(2分)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宣王说之(  ) 禀食(  )

7.用“/”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3分)

8.说说本文的寓意。(5分)

5.《韩非子》 6.略 7.之/人/后/立/之/

8.讽刺那些以次充好,外行充内行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14.答案:(1)参与  (2)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15.答案: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16.答案: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岂五百里哉 ( ) (2)长跪而之 ( )

(3)秦王色 ( ) (4)休降于天 ( )

21.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2分)

23. 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24.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A. ”,列举了专诸刺王僚、 B. C. 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D.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4分)

25.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 “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请列举一位,并用一两句话概述他的主要外交事迹。(3分)

20、①只,仅仅  ②道歉  ③屈服  ④不详

23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5天子之怒  聂政刺韩傀  要离刺庆忌    挺剑而起

9.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2 秦王被唐睢决心效法古代勇士舍身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所征服。从语言和行动角度表现唐雎。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又何焉( )(2)小惠未( )

(3)神弗也( ) (4)公将之(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4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

12.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3分)

11.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2.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②即诗四句( )

③稍稍宾客其父( ) ④泯然众人矣。( )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3. 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3分)

15.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11.①文采和道理   ②写   ③ 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消失

12.(1)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13.三个阶段:指物作诗立就;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亦。

14.不使学     15. 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经历。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护濒江田,百姓咸赖。有坐盗麦舟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曰:“舟自漂至,而__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余悉减死。灌丰裁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

【注释】①环所居筑场种树:在住处周围种了大量的树。②擢:提拔。下文中的“迁”、“除”都与此相类似,授予官职的意思。③豪右:豪强。④覆按:复审案件。⑤丰裁:风纪。

20.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段2处)(2分)

灌 率 武 勇 结 屯 林 中 盗 不 敢 入 一 乡 赖 以 全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灌诣军门见( ) (2)命筑城泰州( )(3)百姓赖(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 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

(2)结合本文所列举的事件,说说陈灌是个怎样的人。(3分)

20.灌 率 武 勇 结 屯 林 中 / 盗 不 敢 入 / 一 乡 赖 以 全(2分)

21.(1)拜见 (2)不久  (3)都 (3分)

22(1). 陈灌建立学堂,邀请老师,选出有才的年轻后辈跟随老师学习。(2分)

(2)从他在世将乱前在住处周期种了大量的树,保全一乡人可以看出他智慧过人,有先见之明;从他建学校邀请老师教育学生看出他重视教育;从他访问疾苦、禁止豪强兼并可见他体恤民情等。(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