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这篇文章选自______,作者______。(2分)

6.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4分)

与友期行(  ) 去后乃至(  ) 太丘舍去(  ) 相委而去(  )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4分)

5.《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6.约定 到 不再等候就走了 离开

7.(1)您与家父约定中午见面,到了中午您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别人儿子的面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节。(2)朋友感到羞惭,下车来拉陈纪,元方跑进门,不去理他。

8.“君”是“您”的意思。“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熟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5.师旷对晋平公的求问回答很巧妙,它的巧妙之处在哪里?他这样回答晋平公,其目的是什么?(3分)

6.师旷认为“少”、“壮”、“老”三个年龄段的学习,哪阶段最好?为什么?(4分)

7.师旷认为“年七十”的晋平公还该不该学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分)

8.晋平公对师旷的意见是否采纳?从哪里看出来?(4分)

5.在于故意把暮当作“晚上”理解,所以才说“何不炳烛”,师旷这样回答的目的是借题发挥,讽谏君王,劝勉他学习。

6.师旷认为少壮之时,能努力学习,当然最好。因为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7.应该学习,从“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熟与昧行乎?”的话语中可看出来。

8.采纳师旷的意见。从“善哉”中可看出来。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5.用“/”给画线句断句。(3分)

6.文章写了哪两件事?(4分)

7.文章表现了管宁怎样的品质?结合此文谈谈你的感悟。(5分)

5.异/之/书/者/故/

6.专心读书,不慕权贵。

7.管宁专心读书,不为外界所扰;视片金为瓦砾,视权贵如常人,清高脱俗,人格卓越。他与华歆分席而坐,更表现了志趣的高洁。

教子有方

方其在任时,生二子。谓其妻曰:“予年将半百,有子已足,况再索乎?予意送汝归故里,以教予子。是方成章尚不知习俗假令长在署中其安分者不过无能其不安分者则竟败矣盖衙门在所尚者骄横奢侈娼酒赌博为所不为此则知识未定之人之所大忌。天下之不为习俗所移,出类拔萃者,能有几人乎?予以何等起家?祖功宗德,尽于此矣?安敢望后亦有豪杰之士耶?汝以二子归,先训之读,二三年可知其志。倘能读书则善,否则,农、工、商贾,各予一业,决不至饿殍者。若日‘少君’而已矣。此不但饿殍,皆俳优之流亚也。”其母、妻皆性喜俭朴,亦恶坐享,欣然同归。

5.用“/”给画线处断句。(3分)

6.本文记叙沈太守教子有方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迪?(4分)

7.请从文中找出沈太守给儿子指出未来出路的句子?(3分)

8.沈太守教子之法和你的父母对你的教育的方法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看法。(4分)

5.章/俗/中/能/者/矣/者/侈/酒/博/为/定

6.我们年轻人要有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7.汝以二子归,先训之读,二三年可知其志。倘能读书则善,否则,农、工、商贾,各予一业,决不至饿殍者。

8.可联系实际来谈。

染丝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必通毕,完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

5.解释下列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1)其色亦变(   ) (2)故染不可不慎也(   )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要意思。(3分)

7.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8.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对本文所说明的道理的看法?(5分)

5.(1)也  (2)谨慎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7.提示:围绕着“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重要来谈”。

8.联系实际,可围绕着“环境对人的影响”来谈,也可围绕着“人不能受环境的影响”来谈。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5.本文选自______。(2分)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善术者(       ) (2)马无故亡(       )

(3)人皆吊之(       ) (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7.用“/”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2分)

8.说说本文的寓意。(6分)

5.《淮南子》

6.(1)术数 (2)走失 (3)慰问 (4)带领

7.马/骑/髀/之/曰/乎/年/塞/

8.看问题不能绝对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数以百人宣王死后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本文选自______。(2分)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宣王说之(  ) 禀食(  )

7.用“/”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3分)

8.说说本文的寓意。(5分)

5.《韩非子》 6.略 7.之/人/后/立/之/

8.讽刺那些以次充好,外行充内行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14.答案:(1)参与  (2)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15.答案: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16.答案: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岂五百里哉 ( ) (2)长跪而之 ( )

(3)秦王色 ( ) (4)休降于天 ( )

21.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2分)

23. 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24.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A. ”,列举了专诸刺王僚、 B. C. 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D.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4分)

25.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 “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请列举一位,并用一两句话概述他的主要外交事迹。(3分)

20、①只,仅仅  ②道歉  ③屈服  ④不详

23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5天子之怒  聂政刺韩傀  要离刺庆忌    挺剑而起

9.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2 秦王被唐睢决心效法古代勇士舍身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所征服。从语言和行动角度表现唐雎。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又何焉( )(2)小惠未( )

(3)神弗也( ) (4)公将之(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4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

12.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3分)

11.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2.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