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5~18题。(12分)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童仆)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传乡秀才观之( ) (2)父利其也( )

(3)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4)自曰《高轩过》( )

16.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17.找出《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一文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2分)

18.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有哪些?(4分)

答案:15.(1)全,满

(2)这样,如此

(3)天天,每天

(4)起题目,命题目

16.解析:从“仲永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和“(李贺)七岁能辞章……”可知其共同点。

参考答案:他们小时候都很聪明。(意思相近即可)

17.援笔辄就如素构。

18.(1)在先天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后天努力对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2)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

(3)骄傲自满,浮躁不前只能自食苦果;注重积累,踏实求学必有成就。(答出2条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6~19题。(10分)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羿妻嫦娥盗而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选自《淮南子》)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月精也( )

(2)学仙有( )

17.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3分)

(1)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 )

(2)未及服( )

(3)常斫( )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羿妻嫦娥盗而食之。

(2)人姓吴,名刚,西河人。

19.月亮给了中国人无穷的艺术创造力,请你默写两句含“月”字的诗句。(1分)

答案:16.(1)成为

(2)过错

17.(1)助词,的

(2)代词“它”,指不死之药

(3)代词“它”,指月中的桂树

18.解析: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如“盗”“食”,第二个句子是判断句,在翻译的时候注意补充出判断动词“是”。

参考答案:(1)羿的妻子嫦娥偷了不死药后把它给吃了。(2)砍树的人叫吴刚,是西河人。

19.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中力拉崩倒之声( )

(2)不能其一处也( )

(3)几欲先( )

16.请把文中空缺的句子补充在下面。(2分)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18.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3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答案:15.(1)夹杂  (2)说出  (3)跑

16.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17.(1)(直到这时,)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18.B  解析:B句用宾客的反应从侧面来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6~19题。(13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选自《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蒙以军中多务 不而别B.自以为大有所求精

C.自青州入魏,复南奔 根问底D.涉猎经史,有才干 品学

17.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忽啼求之D.余闻之也久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19.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4分)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2分)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案:16.D  解析:A项中的“辞”的意思分别是“推托”“告辞”;B项中“益”的意思分别是“益处、好处”“更加”;C项中“寻”的意思分别是“不久”“寻找”;D项中“兼”的两个意思相同,“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17.A  解析:A项中“之”是助词,B、C、D三项中“之”都是代词。

18.(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19.(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3)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8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②值:适逢,碰上。③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④败:毁弃。⑤既:已经。⑥汝:你。⑦遂:于是,就。⑧班军:退兵,军队出征回来。⑨并:都,全。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分)

(1)友人有疾,不忍之(    ) (2)吾今死矣,子可(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12.本文表现了荀巨伯什么样的品质?你认为他这样做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0.(1)抛弃 (2)离开

11.(1)毁弃了道义来求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的吗?

(2)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竟然侵入了讲道义的地方。

12.解析:这篇文章采用对话描写的方法来表现荀巨伯的义举,宁代自己的朋友死去,也要让朋友在危急时刻离城而去,此举感人至深。

参考答案:本文表现了荀巨伯道义至上,珍视友情的高贵品质,这种品格很值得赞扬。(如自己有不同看法,只要能讲出道理亦可,希望能积极思考,另辟蹊径谈看法,但不可悖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解释下列的加粗实词。(2分)

(1)与儿女讲论文义(      )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

(3)撒盐空中差可拟(      )

(4)寒雪日内集(      )

6.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说明理由?(3分)

7.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用精彩的语句描绘一下空中飞雪的美景(应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4分)

8.文中结尾写“公大笑乐”,你认为谢太傅为什么笑乐?(3分)

9.“咏絮”一词常被后人沿用,曹雪芹用“咏絮”借指《红楼梦》中的______。(2分)

5.(1)子侄辈 (2)不久一会儿 (3)相比 (4)家庭聚会

6.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7.应紧扣空中飞雪这一中心,并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即可。

8.赞赏道韫的才气。

9.林黛玉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这篇文章选自______,作者______。(2分)

6.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4分)

与友期行(  ) 去后乃至(  ) 太丘舍去(  ) 相委而去(  )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4分)

5.《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6.约定 到 不再等候就走了 离开

7.(1)您与家父约定中午见面,到了中午您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别人儿子的面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节。(2)朋友感到羞惭,下车来拉陈纪,元方跑进门,不去理他。

8.“君”是“您”的意思。“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熟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5.师旷对晋平公的求问回答很巧妙,它的巧妙之处在哪里?他这样回答晋平公,其目的是什么?(3分)

6.师旷认为“少”、“壮”、“老”三个年龄段的学习,哪阶段最好?为什么?(4分)

7.师旷认为“年七十”的晋平公还该不该学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分)

8.晋平公对师旷的意见是否采纳?从哪里看出来?(4分)

5.在于故意把暮当作“晚上”理解,所以才说“何不炳烛”,师旷这样回答的目的是借题发挥,讽谏君王,劝勉他学习。

6.师旷认为少壮之时,能努力学习,当然最好。因为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7.应该学习,从“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熟与昧行乎?”的话语中可看出来。

8.采纳师旷的意见。从“善哉”中可看出来。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5.用“/”给画线句断句。(3分)

6.文章写了哪两件事?(4分)

7.文章表现了管宁怎样的品质?结合此文谈谈你的感悟。(5分)

5.异/之/书/者/故/

6.专心读书,不慕权贵。

7.管宁专心读书,不为外界所扰;视片金为瓦砾,视权贵如常人,清高脱俗,人格卓越。他与华歆分席而坐,更表现了志趣的高洁。

教子有方

方其在任时,生二子。谓其妻曰:“予年将半百,有子已足,况再索乎?予意送汝归故里,以教予子。是方成章尚不知习俗假令长在署中其安分者不过无能其不安分者则竟败矣盖衙门在所尚者骄横奢侈娼酒赌博为所不为此则知识未定之人之所大忌。天下之不为习俗所移,出类拔萃者,能有几人乎?予以何等起家?祖功宗德,尽于此矣?安敢望后亦有豪杰之士耶?汝以二子归,先训之读,二三年可知其志。倘能读书则善,否则,农、工、商贾,各予一业,决不至饿殍者。若日‘少君’而已矣。此不但饿殍,皆俳优之流亚也。”其母、妻皆性喜俭朴,亦恶坐享,欣然同归。

5.用“/”给画线处断句。(3分)

6.本文记叙沈太守教子有方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迪?(4分)

7.请从文中找出沈太守给儿子指出未来出路的句子?(3分)

8.沈太守教子之法和你的父母对你的教育的方法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看法。(4分)

5.章/俗/中/能/者/矣/者/侈/酒/博/为/定

6.我们年轻人要有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7.汝以二子归,先训之读,二三年可知其志。倘能读书则善,否则,农、工、商贾,各予一业,决不至饿殍者。

8.可联系实际来谈。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