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无忌①方食,有鸠飞入案下,鹞②逐而杀之。公子暮为不食。曰:“鸠避患归无忌,竟为鹞所得,吾负之。为吾捕得此鹞者,无忌无所爱。”遂得鹞二百余,左右欲尽杀之,恐有辜,乃自按剑至其笼,曰:“昨捕鸠者,当低头服罪;不是者,可奋翼。”一鹞独低头,不敢仰视。乃取杀之,尽放其余。名声流布,天下归焉。
【注释】①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的军事家,为人宽厚仁爱、礼贤下士。
②鹞(yào):指鹞鹰,中型猛禽,擅捕蛇、鼠、蛙和小鸟。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魏公子无忌方食( ) ⑵左右欲尽杀之( )
12、对文中画线句“无忌无所爱”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没有什么舍不得的。B.无忌没有可以喜欢的。
C.信陵君不会不珍惜他。D.他不知道要如何爱护。
13、从“之、其、而、以、何、于”中选择两个字,分别填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使句意保持不变:(2分)
鸠避患 归 无忌
14、鹞鹰能听懂魏无忌的话吗?针对质疑进行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⑴有同学认为鹞鹰确实听懂了,理由是“ ”。(用文中的话来回答)(2分)
⑵如果鹞鹰听不懂魏无忌的话,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请依据上文说说你的想法。(3分)
(四)
11. (1)正在 (2)全;都 12. A
13. 而 于
14. (1)一鹞独低头,不敢仰视。
(2)避免滥杀无辜,以此维护自己宽厚仁爱的形象,赢得天下人心。
王敦1有废明帝2意,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之不孝,皆云温太真3所说。及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使温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正色曰:“钩透致远4,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注:1王敦;东晋大臣,有谋杈纂位之心。②明帝:司马绍,即后文的太子。
③温太真:东晋政治家,曾任太子的近侍官。 ④钩透致远:指学识广博精深。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及温来( ) (2)欲使温从己( )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人物没法估量君子德行。
B.我没有资格估量君子的德行。
C.小人物无法测量君子德行。
D.我没有凭借测量君子的德行。
14.文中能体现温太真有胆识的语句是__ __(2分)
1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 _(3分)
A.表现主人公王敦的有勇有谋。
B.称赞明帝的广博学识与孝顺。
C.表现真正勇者的威武不屈。
D.赞扬温太真的智慧与善辩。
(四)(12分)
12. (1)等到 (2)听从(服从顺从)
13.B
14.温正色曰;“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小人无以测
君子、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只答“正色”给1分)
15. C
张耳
张耳、陈余,皆魏名士。秦灭魏,悬金购两人。两人变姓名,俱之陈(1),为里监门(2)以自食。吏尝以过笞(3)陈余,余怒欲起,张耳蹑(4)之,使受笞。吏去,耳乃引余之桑下,数之曰:“姑吾与公言何若,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勾践石室,淮阴(5)胯下,皆忍小耻,以就大业也。陈余浅躁,不及张耳远甚,所以一成一败。
[注释](1)陈:陈国。(2)为里监门:做守卫里门的职务。(3)笞:鞭打。
(4)蹑:踩。(5):淮阴:韩信,西汉开国功臣。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耳乃引余之桑下( ) (2)不及张耳远甚( )
12.对文中划线句的意思理解的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3分)
A.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B.如今看见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C.如今看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D.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13.从文中看,陈余、张耳之所以一成一败是因为陈余性格“_________________“,
而张耳却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4.与文中提到的勾践和韩信两个历史人物无关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2分)
A.多多益善B.卧薪尝胆C.望梅止渴D.胯下之辱
11.(1)拉(2分) (2)比得上(2分)
12.D(3分)
13.浅躁(1分) 忍小耻(2分).
14.C(2分)
宋太祖怕史官
宋太祖尝弹雀1于后园,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恕,诘其故。对曰:“臣以尚2急于3口弹雀。”上愈怒,以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于怀。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注释】①弹雀:拿弹弓打小鸟。②尚:还是。 ③于:比。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其人徐俯拾齿置于怀 徐
(2)自当有史官书之 当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含义(3分)
上怒,诘其故。
14.从文中看,上“惧”的是 _ __ _,
“说”的是 (2分)
1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 ___(3分)
A.是个贪玩又__霸道的昏君。
B.是个__但知错就改的明君。
C.是个胆小又笼络人心的昏君。
D.是个有大胸怀大气度的明君。
12.(1)慢慢地(2分) (2)应该,应当(2分)
13.皇上生气了,责问他这样做的原因。(3分,关键词:诘,故,其)
14.惧:自己的昏庸被史官记录下来影响名声;
说:有这稀一位敢于劝谏的忠臣。 (每空1分)
15.B(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1,塞于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日向2 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3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4,立偿之。命童仆登车,断其结络5,悉推瓮于崖下,须叟,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注释:
1瓦瓮:陶制的小口大腹容器。2 向:将近、将近的意思。3铃铎:代指车马。
4缣:线织品,此处用作货币的代用品。5结络:捆扎瓦瓮的绳子。
1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题。
(1)文中,两处加点词“于”的意思是 的;
两处加点词“得”的意思是 的。(2分)
A.相同B.不同
(2)根据文意,“属天寒”中“属”一词的解释,应选的一项是 (2分)
A.同“嘱”,嘱托。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类,一类。例——“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C.适逢,适才。例——“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
14.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载瓦瓮车“进退不得”的原因是 、 和
。(3分)
15.从刘颇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个性特征中的两大亮点: 、 。(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回答)(2分)
12.(4分,每小题各2分)(1)B A (2)C
13.(3分)刘颜于是打开行囊拿出缣(货币代用品),马上偿还(抵补)给那个人(瓦瓮主人)
14.(3分)道路峻滑 车马太多 车身太重
15.(2分)当机立断(处事果断) 慷慨大度(豪爽大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5~18题。(12分)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童仆)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传一乡秀才观之( ) (2)父利其然也( )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4)自目曰《高轩过》( )
16.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17.找出《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一文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2分)
18.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有哪些?(4分)
答案:15.(1)全,满
(2)这样,如此
(3)天天,每天
(4)起题目,命题目
16.解析:从“仲永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和“(李贺)七岁能辞章……”可知其共同点。
参考答案:他们小时候都很聪明。(意思相近即可)
17.援笔辄就如素构。
18.(1)在先天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后天努力对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2)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
(3)骄傲自满,浮躁不前只能自食苦果;注重积累,踏实求学必有成就。(答出2条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6~19题。(10分)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羿妻嫦娥盗而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选自《淮南子》)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为月精也( )
(2)学仙有过( )
17.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3分)
(1)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
(2)未及服之( )
(3)常斫之( )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羿妻嫦娥盗而食之。
(2)人姓吴,名刚,西河人。
19.月亮给了中国人无穷的艺术创造力,请你默写两句含“月”字的诗句。(1分)
答案:16.(1)成为
(2)过错
17.(1)助词,的
(2)代词“它”,指不死之药
(3)代词“它”,指月中的桂树
18.解析: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如“盗”“食”,第二个句子是判断句,在翻译的时候注意补充出判断动词“是”。
参考答案:(1)羿的妻子嫦娥偷了不死药后把它给吃了。(2)砍树的人叫吴刚,是西河人。
19.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2)不能名其一处也( )
(3)几欲先走( )
16.请把文中空缺的句子补充在下面。(2分)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18.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3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答案:15.(1)夹杂 (2)说出 (3)跑
16.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17.(1)(直到这时,)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18.B 解析:B句用宾客的反应从侧面来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6~19题。(13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选自《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不辞而别B.自以为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C.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寻根问底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品学兼优
17.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忽啼求之D.余闻之也久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19.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4分)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2分)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案:16.D 解析:A项中的“辞”的意思分别是“推托”“告辞”;B项中“益”的意思分别是“益处、好处”“更加”;C项中“寻”的意思分别是“不久”“寻找”;D项中“兼”的两个意思相同,“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17.A 解析:A项中“之”是助词,B、C、D三项中“之”都是代词。
18.(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19.(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3)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8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③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⑤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⑥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⑦班军⑧而还,一郡并⑨获全。
注: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②值:适逢,碰上。③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④败:毁弃。⑤既:已经。⑥汝:你。⑦遂:于是,就。⑧班军:退兵,军队出征回来。⑨并:都,全。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分)
(1)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 (2)吾今死矣,子可去(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12.本文表现了荀巨伯什么样的品质?你认为他这样做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0.(1)抛弃 (2)离开
11.(1)毁弃了道义来求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的吗?
(2)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竟然侵入了讲道义的地方。
12.解析:这篇文章采用对话描写的方法来表现荀巨伯的义举,宁代自己的朋友死去,也要让朋友在危急时刻离城而去,此举感人至深。
参考答案:本文表现了荀巨伯道义至上,珍视友情的高贵品质,这种品格很值得赞扬。(如自己有不同看法,只要能讲出道理亦可,希望能积极思考,另辟蹊径谈看法,但不可悖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