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周少从陈孟贤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面试《凤凰台赋》(当面) B. 援笔立就(完成)
C.里人疾周者(嫉妒) D. 饭之而去(吃饭)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供役而还 而山不加增
B.周以母故 徒以有先生也
C.饭之而去 辍耕之垄上
D.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 全石以为底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2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沈周的人物形象。(4分)
19.D(3分) 20. B D(4分,各2分)
21.(1) 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2) 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
(得分点:比、谒、引)
(4分,各2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22.11岁就能作诗,后在文学、艺术方面有造诣,可以看出他聪慧,知识渊博,有真才实学;
喜欢过山林生活,达官贵人请求他当官,他以不愿离开母亲为由拒绝,可以看出他孝顺,厌弃官场,不贪图功名;
沈周原谅了郡守误把自己抓去画画的过错,可见其待人宽厚。
(4分。结合文中材料分析归纳给2分;“孝顺、待人宽厚、不贪图功名、有真才实学”答出其中两点给2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
苏 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①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②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④,吾侪⑤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⑥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注释】①押伴:接待、陪同。②钤辖:有两个义项,1.节制管辖。 2.宋代武官名。③戢:收敛。④涂潦:大水。⑤侪:辈,类。⑥畚锸:簸箕铁锹。
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以书属辙曰 属:嘱咐B.至与钤辖亢礼 亢:匹敌
C.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D.以虞水之再至 虞:料想
2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深受爱戴的一组是(3分)( )
①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②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③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④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⑤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⑥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③⑤D.④ ⑤⑥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
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警告他们,如果不改,要将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C.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杭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
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2分)
(2)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2分)
(3)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2分)
26. D(虞:防备)
27. B(③⑤是写苏轼的做法)
28. C (将冲决徐州城)
29. (1)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讣闻、咨嗟”各1分)
(2)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以为、冠”各1分)
(3)太守尚且不怕大水,这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小人、秋”各1分)
【参考译文】
家兄苏子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肃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牛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任杭州通判。家兄在那里常常依法变通,方便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稍稍安定。高丽进贡的使者蔑视、欺凌州郡官吏,接待、陪同的使臣都仗势骄傲专横,直至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家兄派人对他们说:“外国人向往教化来到我国,按理一定备谦恭和顺,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弗。如果你们不悔改,我们就要上报朝廷,”接待、陪同的人害怕了,因此稍微收敛。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他为学士.不称他的姓。
家兄从密州调到徐州。这时黄河水冲决曹村,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市民争着出城躲避水灾。家兄说:“如果富有的市民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又把富有的市民赶回城。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卒长喊着说:“太守都不怕大水,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拿着棍棒走进队伍,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起于戏马台,尾部同城墙相连。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然而大雨日夜不止,河水暴涨,只有三板的城墙没有被淹没。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朝廷。家兄又请求调拨来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朝廷答应了家兄的请求。洪灾过后,皇帝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7分)。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隆中对》)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16. 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时人莫之许也( ) (2)由是先主遂诣亮( )
(3)然则何时而乐耶( ) (4)微斯人,吾谁与归( )
17. 选出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2分)
A. 谓为信然 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B. 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
C. 亮躬耕陇亩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D. 不以物喜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8. 选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 )(2分)
A. 时人莫之许也 。 B. 君与俱来。
C.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19. 翻译(4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0. 【甲】段的写作十分有特色,请从描写方式的角度选出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2分)
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D.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21. 有人说“乱世重才,治世重德”,并因此得出诸葛亮不符合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标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你联系《隆中对》和《岳阳楼记》的内容及有关材料作分析,谈谈你的独到见解(3分)。
16. (1)承认、赞同 (2)拜访
(3)虽然如此,那么(答“既然这样,那么”也算对)(4)没有
17. C
18. B
19. (1)这个人(只能)到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就”、“屈致”“枉驾”“顾”等关键词,一个0.5分)
(2)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尝”、“求”、“心”、“为”等关键词,一个0.5分)
20. C
21. (不定答案,正反均可,但要有理有据,且要联系课文及相关知识。)
示例一:我同意这种说法。范仲淹的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古仁人”的核心内涵是指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的人,它继承了儒家“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忠君爱民传统理念,是从品德修养上对士人的要求。而《隆中对》主要突出的是诸葛亮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运筹帷幄的军事才略,即使有某些忠君的因素,却完全不见忧民爱民的情怀,所以他不符合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标准。
示例二:我不赞同这种说法。范仲淹的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古仁人”的核心内涵是指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的人,它继承了儒家“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忠君爱民传统理念。而历史上的诸葛亮正是这种“忠君爱民”思想的化身。《隆中对》、《出师表》和后世民间对他的崇拜中,不仅可以看出了他具有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运筹帷幄的军事才略,从“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也可以看出他立足百姓的思想出发点,在谋求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天下的同时客观上起到为百姓谋福祉的作用。
(意对即可,不求逻辑与长篇大论,甚至可以提出“没有可比性”的观点,能自圆其说即可。)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9~23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B.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C. 援笔辄就如素构(拿起) D. 自是有名(自己)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 得为众人而已矣 B. 不能称前时之闻 仲永之通悟
C. 复到舅家问焉 必有我师焉 D. 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去后乃至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
2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指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并说说两则文言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4分)
19.D(3分)
20.B D(4分,各2分)
21.①从此指定事物(让他)做诗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②李贺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4分,各2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22.相同点:天资过人。
不同点:仲永成为常人,李贺成为著名诗人。
启示:一个人天资再好,没有后天自身努力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最终也没有成才的希望。(4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译文:李贺 ,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提笔一挥而就,就象预先构思、草拟过的,自己取名字叫《高轩过》,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
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男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李贺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就象赴会别人的任务题目。到了傍晚回家,积累而成。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等过去也就不怎么理。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世祖①即位,援因留西川,隗嚣②甚敬重之,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建武四年冬,嚣使援奉书洛阳,帝甚壮之。十一年夏,玺书拜援陇西太守。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宾客故人,日满其门。
二十年秋,振旅③还京师。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④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⑤为烈士,当如此矣。”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注释]①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②隗嚣(wěi xiāo):字季孟,建武二年被封为西州大将军。③振旅:整队班师。④伏波将军路博德:伏波将军是古代一种封号,路博德是西汉武帝朝名将。⑤谅:确实,实在。
8.(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日满其门( ) ②裁封数百户( )
③猥飨大县( ) ④谅为烈士( )
(2)下列加点词与例句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男儿要当死于边野
A.皆朝于齐B.舜发于畎亩之中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D.皆以美于徐公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昔 伏 波 将 军 路 博 德 开 置 七 郡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结合选文说说马援身上除了志向远大还有哪些品质。(2分)
8.(1)(4分)(1)每天 (2)通“才”,仅仅 (3)谦词,辱,降低身份 (4)志向远大的英雄(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2)(2分)C
9.昔 /伏 波 将 军 路 博 德 /开 置 七 郡
10.(4分)(1)我希望您来告诉我良言(中肯的话)的,怎么反而和其他人一样呢?
(2)略
11.(2分)宽以待人(宽待下属),不居功自傲(居安思危、谨慎谦虚)(每点1分)
译文: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岁时丧父,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各位哥哥对此很是称奇。(马援)曾经对宾客说:“男子汉立志,处境愈困窘,意志愈更坚定;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光武帝刘秀即位,马援仍然留在西川,隗嚣非常敬重他,任用马援为绥德将军,参与筹划大计。建武四年冬天,隗嚣让马援送书信到洛阳。光武帝非常欣赏他的勇气。九年,任命马援为太中大夫。十一年夏季,任用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致力于广施恩惠和树立威信,对待下属宽容,任用下级官吏时,让他们有职有权,自己只处理大事、要事罢了。客人和旧友,每天都挤满了他的家。
建武二十年秋季,马援整顿军队回到京师。快要到洛阳的时候,旧友大都前去迎接和慰劳他,平陵人孟冀,以有计谋闻名,也在迎贺马援的客人中。马援对他说:“我是希望您来进良言的。现在您也这样恭维我,不是混同一般人了吗?过去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了七郡(实为九郡)疆土,才分封了几百户;如今我只有这么一点微薄的功劳,却辱没他人,受封大县,功薄而赏厚,怎么能长久呢?先生(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救助)我(一把)呢?”孟冀说:“这是我想都没有想到的问题。”马援说:“当今匈奴、乌桓还在骚扰北方边境,我打算自己请求率领军队攻打他们。男儿若死应当死在边野,用马革裹尸,送回来安葬了事,怎么能躺在床上,在儿女手中消磨时光呢?”孟冀说:“人们真要想成为一个有抱负、有操守、建功立业的男子,就应当像你讲的这样呵!”
马价十倍(9分)
有人卖骏马者,比三旦①立市②,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④。”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 《战国策·燕策》
【注释】①旦 :早晨。②市:集市,市场。③一朝:一天。④贾:通“价”,价钱,这里指报酬。
9.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比三旦立市( ) (2)人莫与言( )
10.对文中画线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愿你去看看我的马,去照顾一下我的马。
B.希望你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回头照顾我的生意。
C.愿你去看看我的马,围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去照顾我的生意。
D.希望你去看看我的马,围着马转几个圈儿,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眼。
11.从“马价十倍”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
9.(1)接连地 (2)说话(交谈) (各1分,共2分)
10.D(3分)
11.骏马因伯乐而升值,说明权威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完全迷信权威,盲目地崇拜权威,凡事要注重实地考察,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否则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或:只要自己的东西是好的,不妨借助名人效应来宣传。 (4分)
参考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他前去拜见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
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之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舍其粱肉 舍:舍弃、抛弃B.宋之地方五百里 地方:区域、部位
C.吾知所以距子矣 距:通“拒”,抵挡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入侵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8.“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一句 “此”指什么?墨子为什么认为“攻宋”与“窃疾”同类?(4分)
6. B(土地方圆)(3分)
7.公输盘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没有谁能够防守,就可以攻下了。(3分)
8.“此”指上文说的舍文轩,窃敝舆等(1分);因为楚国的“攻宋”与那人的“窃疾”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均是自己拥有丰富的物资却不知足,欲强占他人之物,都属于贪得无厌的行为。(3分)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①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②,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选自《书段》)
【注释】①蔽:埋没,耽误。 ②祝版:祭祀神灵的木板。
23.选出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此子必蔽吾名 蔽:掩盖。
B.恐不能秘之 秘:秘密。
C.窃而读之 之:代词,指《笔说》。
D.流涕曰 涕:眼泪。
24.请简要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4分)
23、B(秘:守住秘密。)24、原因:天资聪颖、喜爱书法、主观努力以及教导得法。认识: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译文: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18—22题。
(一)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①曰:旧说梅圣俞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选自《苕溪渔隐丛话》)
(二)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②。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③。’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①南宋胡仔,号苕溪渔隐。②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③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世人患作文字少(担心) B.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间隙)
C. 教有所阙(缺欠) D.躬身稼穑(弯腰)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
A.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B. 以著述为务 皆以美于徐公
C.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D. 于我何有 万钟于我何加焉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②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21.从欧阳文忠的建议及皇甫谧的转变中你感悟到了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4分)
18.D 19.A B
20. ①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②(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21.欧阳修认为写作没有别的捷径,唯有靠自身的勤奋多作,从中可以得出勤奋与多写对写作的重要作用;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勤学,并且在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这告诉我们学习不受年龄限制,只要勤奋投入,就一定学有所成。(第二点答出“皇甫谧勤奋学习”得1分)(4分)
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2。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其末二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汪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1张弘范:元军将领。 2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1、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 。(1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与俱入山崖 ( )
(2)使为书招张世杰 ( )
(3)其末二句云 ( )
13、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如果能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奉宋的心态来事奉我们皇上
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
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14、“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 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 ”(4分)
1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因为张弘范是一个 的人,
理由是 。(4分)
11.留取丹心照汗青。
12.(1) 一起 (2)写 (3)说 13.B
14.威武不能屈“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15.豁达大度(或“深明大义”)
理由;“弘范遂以客礼见之”或“弘范笑而置之”(或“弘范义之”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