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离者,晋文公之理①也。过听杀人②,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③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④,失死则死⑤。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⑥,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注释:①理:法官。②过听杀人:听察案情有过失而错杀人命。③傅:附着,此指把罪责推到别人身上。④失刑则刑:错定刑罚就自己受刑。 ⑤ 失死则死:错判死罪就自己以死偿命。⑥听微决疑:听察细微的隐情事理,决断疑难的案件。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非子之罪也( ) ②辞不受令( )
15、李离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想处自己以死刑。对此,赏识他的晋文公替他开脱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他是怎样回应君主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6、尽管晋文公并不想追究李离的责任,李离最后还是选择了用剑自杀以生命来谢罪。由此可见,李离是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14.①你②推辞(共1 分,每小题0.5分)
15.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
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 )于下
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共2 分)
16.李离是个坚决维护法律,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李离伏剑”的故事是中国法制史上
的鲜活教材,他用生命捍卫法律的尊严。今天的领导者应该学习李离,严明责任,
明定赏罚。(共2 分)
(一)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二)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注:①克:约定。②白:告诉。③审:确实。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⑤赍(jī):携带。⑥牒:文书。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二人并游太学(一起)B.元伯具以白母(详细)
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赠送)D.勉许为办事(赞成)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
(2)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18.范式和李勉都看重友情,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3分)
答案:16.D 解析:D项中“许”的意思是“答应”。
17.(1)分别已有两年,千里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对它这样确信呢?(2)你给我料理完丧事,多余的银两就送给你了。
18.范式:重视自己与朋友两年前的约定,可见其言而有信。李勉:将朋友赠送的料理丧事多余的银两归还给朋友的兄弟,可见其不图钱财而重情义。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愿输家财半助边 ( ) ②恶者辄去( )
1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古往今来,不乏有毁家纾难者。请概括文中卜式的爱国表现。(2分)
16、卜式最初只是“以田畜为事”,后竟“拜为齐相”,请根据对文意的理解,谈谈卜式一路升迁的原因。(2分)
14.①拿出②除去(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①朝廷与匈奴作战时,卜式主动拿出一半家财援助边疆,不求回报。②匈奴投降
时,国库空虚,朝廷难以负担,卜式拿出二十万让官府发给搬迁的百姓。(共2 分)
16.①在国家有难时,能够慷慨捐钱不求回报,非常爱国。②在牧羊过程中,悟出一套
行之有效的治民方法。(共2 分)
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9、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相传作者是 时期道家学派的 (人名)。(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 ②卒风暴雨( )
③乃援琴而鼓之( ) ④钟子期辄穷其趣( )
11、本文言简意丰,结构紧凑,请分析文章开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12、常言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因此“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传为佳话。读了本文,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钟子期不愧为伯牙的“知音”?(2分)
13、言为心声,曲亦传情,请说说伯牙“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的原因。并谈谈伯牙所说的“吾于何逃声哉”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
9.战国列御寇(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意念,心情②通“猝”,突然
③拿,拿过来。④旨趣,意旨。(共2 分,每小题0.5 分)
11.内容上写出了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的特点。结构上是全文的总纲,领起
下文对二人善弹善听的具体描写。(共2 分)
12.伯牙弹琴时,心中想着高山与流水,钟子期就能听出高山的巍峨与江河的浩荡。伯
牙心中悲叹,弹奏霖雨与崩山之音时,钟子期也能穷尽其中之意。(共2 分)
13.伯牙到泰山游玩时,突遇暴雨,不禁心中失落悲伤。所以“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
山之音”。(2 分)言外之意是赞叹钟子期善听,自己弹奏的乐曲都不能逃过他的耳
朵。(1 分)(共3 分)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林能尔,仁者之勇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恃恩而贪( ) ②休临事或折正嵩( )
15、韩休是唐代著名的贤相,文中说他做了丞相后,“天下翕然宜之”。但他在处理国务时与当朝皇帝的意见却意见相左,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件事。(2分)
16、古文讲究言简而意赅,但在选段结尾补充宋璟对韩休的评价,这是否多余?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14.①依赖,倚仗②面对(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皇上想要处罚犯有小错的李美玉,韩休要求皇上先惩治犯大罪的程伯献。皇帝不
准许,韩休以不奉召相威胁,最终改变皇帝的心意。(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6.不多余。这是侧面描写。宋璟的评价,从侧面突出了韩休正直、坚定的性格。(共
2分,答出描写方法1 分,作用1 分)
太宗、仁宗尝猎于大名之郊,题诗数十篇,贾昌朝①时刻于石。韩琦留守日,以其诗藏于班瑞殿之壁。客有劝琦摹本以进者。琦曰:“修②之得已,安用进为?”客亦莫谕③琦意。韩绛④来,遂进之。琦闻之,叹曰:“昔岂不知进耶?顾上方锐意四夷事,不当更导之耳。”
石守道编《三朝圣政录》,将上。一日求质于琦,琦指数事:其一,太祖惑一宫鬟,视朝晏⑤。群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寝,刺杀之。琦曰:“此岂可为万世法?已溺之,乃恶其溺而杀。彼何罪?使其复有嬖⑥,将不胜其杀矣。”遂去此等数事。守道服其精识。
【注释】
①贾昌朝:任大名知府。②修,指收藏、保存。③谕:明白。④韩绛:神宗时任参知政事。⑤晏:晚。⑥嬖:宠幸。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伺其酣寝( ) ②为万世法( )
15、作为北宋时期的名相,韩琦的故事被后世广为传颂。语段的题目为“韩琦精识”概括出表现韩琦“精识”的两件事?(2分)
16、“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韩琦与他人不同的行事原则让人看到了他的“精识”谈谈韩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分)
14.①等待②效法(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①为了不影响皇上平定边关,隐藏起先皇题诗石刻,不向皇上进献摹本。②建议
编书的人删去关于太祖做法不妥的情节,以防误导他人。(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6.有责任感,以国事为重,没有私心;有远见卓识,见识独到,精准。(共2 分_______,意思对
即可)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láo):泥水。③吾侪(chái):我们。④锸(chā):锹。
17.解释加点词语。(2分)
①徙知徐州。( )
②卒全其城。( )
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何以战(《曹刿论战》)
B.、泛于梁山泊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C.、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其真无马邪(《马说》)
D.、朝廷从之悉以咨之(《出师表》)
19.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解释。(2分)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21.根据语段,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2分)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参考答案:调任、保全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参考答案:D
19.略
20.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文中的重要的句子。
参考答案:(1)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
(2)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
21.[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家,也是一个心忧天下的清官廉吏。(意思对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去后乃至( ) (2)尊君在不(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
8、选段中的“ 君”“尊君”“ 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2分)
9、根据原文的意思,用原句回答问题。(3分)
(1)、陈太丘“相委而去”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
(2)、元方对客人的批评主要突出了两点:______、______(原文的四个字概括)
10、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7、 (1)才(2)通否(3)丢下(4)拉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君:对别人的尊称9、(1)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无信,无礼10、(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周少从陈孟贤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面试《凤凰台赋》(当面) B. 援笔立就(完成)
C.里人疾周者(嫉妒) D. 饭之而去(吃饭)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供役而还 而山不加增
B.周以母故 徒以有先生也
C.饭之而去 辍耕之垄上
D.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 全石以为底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2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沈周的人物形象。(4分)
19.D(3分) 20. B D(4分,各2分)
21.(1) 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2) 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
(得分点:比、谒、引)
(4分,各2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22.11岁就能作诗,后在文学、艺术方面有造诣,可以看出他聪慧,知识渊博,有真才实学;
喜欢过山林生活,达官贵人请求他当官,他以不愿离开母亲为由拒绝,可以看出他孝顺,厌弃官场,不贪图功名;
沈周原谅了郡守误把自己抓去画画的过错,可见其待人宽厚。
(4分。结合文中材料分析归纳给2分;“孝顺、待人宽厚、不贪图功名、有真才实学”答出其中两点给2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
苏 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①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②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④,吾侪⑤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⑥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注释】①押伴:接待、陪同。②钤辖:有两个义项,1.节制管辖。 2.宋代武官名。③戢:收敛。④涂潦:大水。⑤侪:辈,类。⑥畚锸:簸箕铁锹。
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以书属辙曰 属:嘱咐B.至与钤辖亢礼 亢:匹敌
C.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D.以虞水之再至 虞:料想
2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深受爱戴的一组是(3分)( )
①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②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③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④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⑤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⑥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③⑤D.④ ⑤⑥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
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警告他们,如果不改,要将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C.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杭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
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2分)
(2)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2分)
(3)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2分)
26. D(虞:防备)
27. B(③⑤是写苏轼的做法)
28. C (将冲决徐州城)
29. (1)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讣闻、咨嗟”各1分)
(2)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以为、冠”各1分)
(3)太守尚且不怕大水,这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小人、秋”各1分)
【参考译文】
家兄苏子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肃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牛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任杭州通判。家兄在那里常常依法变通,方便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稍稍安定。高丽进贡的使者蔑视、欺凌州郡官吏,接待、陪同的使臣都仗势骄傲专横,直至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家兄派人对他们说:“外国人向往教化来到我国,按理一定备谦恭和顺,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弗。如果你们不悔改,我们就要上报朝廷,”接待、陪同的人害怕了,因此稍微收敛。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他为学士.不称他的姓。
家兄从密州调到徐州。这时黄河水冲决曹村,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市民争着出城躲避水灾。家兄说:“如果富有的市民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又把富有的市民赶回城。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卒长喊着说:“太守都不怕大水,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拿着棍棒走进队伍,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起于戏马台,尾部同城墙相连。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然而大雨日夜不止,河水暴涨,只有三板的城墙没有被淹没。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朝廷。家兄又请求调拨来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朝廷答应了家兄的请求。洪灾过后,皇帝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