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战国·策魏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愿:
(2)秦果日以强 日: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18.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段中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16、①希望 ②一天天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7、(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 评分:2分,省略主语没有补出的扣1分)
18、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乃朝中显官,尝病,召其子咸教戒①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②也。”万年乃不复言。
【注释】①戒:同“诫”,告诫;教训。 ②谄(chǎn):谄媚,奉承。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咸叩头谢曰 谢: (2)欲杖之 杖: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译文: 。
19.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你对陈万年教子的看法?(2分)
17.(1)谢:道歉,认错。(1分) (2)杖:用棍子打。(1分)
18.(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意思是教我怎么巴结别人(2分,得分点“具晓”、 “大要”)
19.示例:“大要教咸谄也”,表明陈万年在教儿子学会奉承别人,这样做是错误的,是做了坏榜样,教儿子走歪道。(结合原文1分,看法能言之成理1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忠之属也 /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又何间焉 /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 肉食者鄙 / 先帝不以臣卑鄙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以战 /以君为长者 B.战于长勺/于舅家见之
C. 公与之乘/小大之狱 D. 吾视其辙乱/其如土石何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选文叙述了我国历史上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B.曹刿认为决定战争取胜的关键是政治上要取信于民,军事上要把握好战机。
C. 选文详略得当,详写双方交战的过程,略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D.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第Ⅱ卷(共90分)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既克,公问其故。。
译文: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13.D“鄙”,都是目光短浅的意思(A项:类;通“嘱”,嘱托。B项:参与;中间。C项:虚报;益处。)
14.B“于”,都是介词,在(A项:介词,凭借;动词,把。C项:代词,表代指曹刿;助词,的。D项:代词,代指齐军的;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15.C(略写双方交战的过程,详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16.(1)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2分,得分点“既克”“故”)
(2)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衰竭了。(2分,得分点“鼓”、“再”、“衰”、“竭”)
马价十倍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②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朝:早晨。
6、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比三旦立市 旦 (2)往见伯乐 见
7、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A.、希望你回来看看我的马,离开时照顾照顾它。
B.、希望你回来看我的马,离开时回头再看它一眼。
C.、希望你转个圈看看我的马,离开时回头再看它一眼。
D.、希望你转个圈看看我的马,离开时照顾照顾它。
8、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6、(1)早晨(天)(2)拜见
7、C
8、不盲目崇拜,要有自己的主见。
郑之鄙人学为盖①,三年成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②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③ ,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④ ,天下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注:
①盖:伞。②桔槔:井上汲水的工具。③戎服:军服,能挡雨。④裘:毛皮衣服。
9.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郑之鄙人学为盖鄙:________________(2)民尽戎服尽:________________
10.对划线句“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说应该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仍旧干他的庄稼活。
B.人们说适宜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仍旧干他的庄稼活。
C.人们说应该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仍然干他原来的活。
D.人们说适宜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仍然干他原来的活。
11.从文中看,郑之鄙人最终一事无成的原因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1)边境,边远的地方(2)全,都
10 、C
11、时运不济(2分);做事难以坚持不懈(2分)。
参考译文:
郑国一个目光短浅人学制作雨具,三年后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三年后学会了却又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__,(__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仍然干他原来的活。干旱连续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因此说: “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军服。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6~17题。(7分)
晋献公以垂棘①之璧,假道于虞②而伐虢③,大夫宫之奇④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⑤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⑥虢,还反灭虞。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垂棘:一座山的名称,盛产玉石。②虞(yú):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③虢(guó):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④宫之奇:虞国的谏议大夫。⑤德:恩德。⑥取:攻占。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4分)
(1)假道于虞而伐虢。
(2)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17.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答案:16.(1)晋献公从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
(2)晋国攻下虢国之后,军队在返回途中灭掉了虞国。
17.解析: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1)唇亡齿寒,即事物之间密切相关、利害相关。(2)贪图小利,牺牲别人,其结果很有可能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3)假途灭虢,指以借道为名行灭国之实的计谋。)
毛德昭名文,江山人。苦学,至忘寝食,经史多成诵。喜大骂剧谈①。绍兴初,招徕②,直谏无所忌讳。德昭对客议时事,率不逊语,人莫敢酬对,而德昭愈自若。晚来临安赴省试,时秦会之③(桧)当国,数以言罪人,势焰可畏。有唐锡永夫者,遇德昭于朝天门茶肆中,素恶其狂,乃与坐,附耳语曰:“君素号敢言,不知秦太师如何?”德昭大骇,亟起掩耳,曰:“放气!放气!”遂疾走而去,追之不及。
注释:
①剧谈:畅谈,指说话无遮拦。 ②招徕:同招揽,指毛德昭干的是招揽顾客的事。 ③秦会之:即秦桧,字会之,性阴险,晚年更加残忍 。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数以言罪人( ) ②素恶其狂( )
15、毛德韶真的“直谏无所忌讳”吗?结合选文,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2分)
16、这位饱读经史、以“直谏”自诩的人,其真实表现落得贻笑大方的下场。结合短文内容评价毛德韶的为人?(2分)
14.①怪罪②讨厌,厌恶(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根本不是。让他评价秦桧,他大骇,马上盖住耳朵,说自己说的话是放屁,并快速跑远追都追不上。可见其自诩的“直谏”完全是虚假的表现。(共2 分)
16.他表面上直言敢谏,但遇到权贵之人却唯恐避之不及,可见其“虚伪、丑陋、趋炎附
势”的特点。(共2 分)
戊子①,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 ②以受人③,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④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注释:
①戊子:太宗贞观二年三月。 ②虚己 :自己要谦虚。 ③受人 :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 ④曾:竟然。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勇者竭其力( ) ②吾属之师也( )
15、魏征认为,隋炀帝虽口诵尧舜之言却致__的原因是什么?(2分)
16、“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太宗李世民所以开创影响后世的贞观之治,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是从短文分析李世民具有怎样的执政亮点。(2分)
14.①竭尽②类(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隋炀帝恃才傲物,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顾民生疾苦,自然落
得覆亡下场;或答“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以至覆亡也。”(共2 分,可用自己的
语言回答,也可用原文回答,意思对即可。)(共2 分)
16.“借古察今,任用贤臣,广开言路,善于思考,躬身自省”等角度,围绕任意一个关键
词回答即可。(共2 分)
自知之明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①,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③,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④。’
注释
①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②睫:眼毛③庄蹻:楚国的盗,实为人起义的领袖④明:眼睛亮,引申为明智。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庄子谏曰( ) ②臣患智之如目也( )
15、楚庄王讨伐越国的理由是什么?庄子用怎样的语言概括了楚庄王的不明智?(用原文回答)(2分)
16、庄子以自己精辟的分析制止了楚庄王的盲目行动,他的分析让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分)
14.①进谏②担心、担忧(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政乱兵弱;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共2 分,理由1 分,
原文1 分)
16.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能看清自己才叫作明智。(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社鼠①
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②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③。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性,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④ ,腹而有之⑤,此亦国之社鼠也。”
注释
①社鼠:藏身于土地庙内的老鼠。②涂:把彩粉或油漆抹在木质建筑材料的表面上,用来装饰或防虫蛀。③社,社庙,俗称土地庙。④案据:安定。案,通“安”。据,也是安的意思。这里暗含包庇之意。⑤腹而有之:心腹亲近主人。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以社故也( ) ②内则蔽善恶于君上( )
15、根据晏子的解说,社鼠难以除尽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6、晏子在这里用社鼠比喻那类人?这类人又为何会成为治理国家的障碍呢?(2分)
14.①缘故、原因②蒙蔽(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社鼠依社木而生,熏之怕烧了树木,用水浇灌又怕弄坏了建筑上的彩粉。所以很
难除尽。(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6.晏子用社鼠来比喻那些谄上媚下的奸佞之臣,君主的亲信之臣。这类人就是国家
的社鼠,他们以“人主”为保护伞,在宫廷内对君主掩盖是非真相,在宫廷外对百姓
__。因为有君主的保护与包庇,所以成为了治理国家的障碍。(共2分,每
问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