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琵琶传闻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画,遂把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效。

书生往吴,经年,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生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注释] ①过:寻访。②攻: 善于。③把:拿。④当亦:当时也是。⑤经年:过了几年。⑥非一:不

止一二次。⑦幡花:挂着幡,供着花。⑧:背:违背。

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 过/一僧院

C. 而遂为/村人传说 D. 僧夜已/归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2)宿船中

(3)失琵琶故 (4)自是灵圣亦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12.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书生因为而入林、访僧院,过了几年,又因为

再访僧院。(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书生所画的琵琶为什么能被村人当作灵圣?(2分)

9.(2分)B                 

10.(4分)(1)很,非常(2)回去 (3)因为(4)从此(每空1分)

11.(2分)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每句1分)

12.(4分)(1)大风阻碍  怀疑僧院圣琵琶的灵验(2分,每空1分)(2)书生作画时没有人看见(或“琵琶画突然出现在僧院”);僧人的戏言被村人以讹传讹;村人的迷信思想。(答两点即   

可)

参考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琵琶,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就被村里人传开了。人们给以敬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于是返回江西时,叫乘船的人(将船)停泊在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尽,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如今一定有人违背了圣琵琶(的指示),这是它隐没不见的原因。”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所画以及擦洗掉的琵琶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王冕者,诸暨人。幼贫,父使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9、加点字注音。(1分)

阖户启( ) ( )

10、解释加点字词。(2分)

(1)普少吏事 (2)晚年手不释卷

(3)暮乃 (4)冕因

11、请用“/”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每句标一处。(1分)

(1)太祖常劝以读书 (2)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12、文言文中,“之”常用作代词,下列各句中对“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②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 ③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A.①书卷 ②箧 ③其人B.①书卷 ②箧内东西 ③奏牍

C.①箧 ②箧 ③奏牍D.①箧 ②箧内东西 ③其人

13、翻译句子:(4分)

①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②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14、用原文回答问题。(2分)

① 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

② 王冕在放牛时痴迷于读书的句子是:

9、qiè  hōng 

10、(1)熟悉(2)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3)同“返”,返回(4)离开

11、太祖/常劝以读书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12、B 

13、(1)(赵普)每次退朝后回到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取出书,整天在读.(2)父亲生气的打了他一顿,可他却又像原来一样。

14、(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2)暮乃反,亡其牛。

解元小传 解缙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逼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能以索持犀牛却行。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积功授清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门宣赞舍人。

(节选自解缙《太原王传》)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虞候:与下文“偏将军”“ 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诏隶韩世忠,偏将军。 (擢:提拔)

B.世忠之。 (忧:担忧)

C.俘其生口,悉敌情。 (备:详细,详尽)

D.众惧辟易去。 (遁:逃跑)

7.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能索持犀牛却行。

A.功授门宣赞舍人B.家贫,无从致书观。

C.能径寸之木为宫室D.扶苏数谏故。

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元一表人才,他浓眉俊目、目光炯炯、神采照人,双手下垂时能超过膝盖。

B.解元因为射箭能百步穿杨而且作战勇敢,所以被韩世忠保举为偏将军。

C.韩世忠到了下邳,听说金兵到了,士兵惊恐,世忠忧心;而解元临危不惧,率领20人偷袭冲入敌阵,俘虏了几个金兵,从而了解了敌情。

D.从文章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解元是一个相貌堂堂、射术高超、力大无穷、勇敢无畏、智勇双全的人。

9.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 (上文《解元小传》)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三峡》 )

   6.B;    7.C;   8.B;

9. 翻译(每句1分,共6分)①不一会儿返回,途中遭遇敌骑兵数千人包围,解元跃马冲入敌阵,像鹘一样左右猛击。 (“俄而”“集”“鹘”一词1分)

②( 白帝到江陵)这中间有一千多里,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不如这么快呀!

(奔” “以”错一个扣1分)

李将军列传(节选)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得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乃得一当单于 当: 抵挡   B. 其势不屯行 屯: 驻扎

C. 固自于大将军 辞: 不接受   D. 军亡 导: 领导

7.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自精兵走之 今大将军乃徙令臣东道

B.中将军从大将军 无老壮皆垂涕

C.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广年六十余矣

D.其身不正,令不从 此言小,可以谕大也

8.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的意思是:李广没有感谢大将军就出发,十分恼怒地到达指定的军部。

B.选文第一段写的是:李广出塞后并入右将军赵食其军中,因迷路(失道)贻误战机,愤而(含冤)自杀。

C.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谚语来高度评价李广将军,其意思是: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比喻为事业默默奉献并作出贡献的人,自然会被人们广为称颂。

D.除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外,还可以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自不正,虽令不行,其李将军之谓也”等语句看出作者对李广持肯定、赞赏的态度。

9.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译文

(2)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译文

  6.D    7.D    8.A  

9. 共6分,各3分。(1)卫青打算上书报告天子这次军队(失利)的详细情况。

(2)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文言文阅读(9分)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注释:荻:属于芦苇一类的植物。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机阱在前 故余愚,然卒获有闻

B.纵为宽 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为政宽简,事不弛废 欲信大义于天下,智术短浅

D.见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矣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贬夷陵时,无以自 遣:消遣。

B.遇事不敢也 忽:疏忽怠慢。

C.凡历数郡,不见治迹 治迹:治理的事迹。

D.而民受其 弊:危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四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郑重其事地亲自教诲他学习。

B.欧阳修性格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因为得罪了当权者,接二连三地遭到贬谪,然而,其志向气节一如既往。

C.欧阳修从过去审结的案件中看到小县城冤假错案竟然难以计数,就推想到天底下此类案件有多么严重,自此以后,他不敢再办错案件了。

D.欧阳修淡薄名利,清静无为。对于政务,时宽时简,随心情而定,老百姓在他的纵容下得到了不少的便利。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

6.C           7.C         8.B

9.① 家里贫穷,以至于其母用芦苇杆在地上写字教他。

② 潭里的小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似的没有什么依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7分)

孟子戴不胜:“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善:向善。②齐语:名作动,说齐语。③傅:教导。④咻:xiū,喧哗。⑤庄岳:庄是街名,岳是里名。⑥薛居州:人名。⑦所:处所,地方。⑧独:可作“将”意。

1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孟子戴不胜曰 ( ) ②子欲子之王善( )   

③虽日而求其楚   ( )        使楚人傅诸 ( )  

1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齐人傅,众楚人咻之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B.使之居王所        皆以美徐公

C.日挞而求其齐也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引置之庄岳之间数年    呼尔与之

1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14. 文中表达了孟子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11. 4分)①  对……说       ② 同“欤”,语气词   ③ 鞭打    ④让,派遣

1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1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如……何不翻译不得分)  

②   喜欢莲花的(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③只求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闻名显达。                                   

14.(4分)孟子的观点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1分)我同意XX的观点(1分),结合生活实际(1分),看法(1分)。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戴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范仲淹贫悴,依睢阳①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②游。术者病笃,使人呼范仲淹而告曰:“吾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范仲淹怀中,范仲淹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范仲淹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释】①睢阳:地名。②术者: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③俾:使。

1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术者病笃( ) (2)吾炼水银为白金( )

12.范仲淹“出其方并白金”给术者之子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

B. 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C. 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

D. 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14.从上文中可看出范仲淹是一个 的人。(3分)

课外文言文(12分)

11.(1)正好,恰巧。(2)擅长。(每一词解释各2分)12.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或今汝成立,当以还汝。(2分)13.B(3分)14.为人诚信,不贪恋钱财(讲出一点给1分,讲出两点且正确给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节选文字出自课文《 》,作者是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辍耕垄上,怅恨久之。

10、下列对节选语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介绍陈涉的身世,旨在体现他不甘命运安排的抗争意识。

B.“苟富贵,无相忘”说明陈涉是个重感情、讲义气的人。

C.末句中的“太息”,表达了陈涉对志短之人的强烈讽刺。

D.该段文字简洁,但事例典型,为下文的起义埋下了伏笔。

(8分)    8.(2分,每空1分)陈涉世家   司马迁  

9.(3分)(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因失意而愤愤不平了很久。(辍、之、怅恨)    10.(3分)C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8、上文选自史书著作《 》,作者是汉代的 (人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3分)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上文展现了吴广和陈胜机智勇敢的形象。

B.、上文具体反映了陈胜卓越的领导才能。

C.、上文反映了秦代统治者的__与昏庸。

D.、上文反映了秦末农民的觉醒意识和__精神。

 8.<史记> 司马迁   9.(他们)筑起高台,在台上结盟宣誓,用将尉的头祭祀。(关键词“为”“以”)10.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