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按要求完成9—11题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稚兔鮒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緶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

【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妻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9.下面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荆之地五千里 今齐地千里

B.今有人此 皆以美徐公

C.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臣妻私臣

D.此何若人 与此同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3分)

A.选文【甲】运用了对比,极言楚国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和宋国的国土狭小、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 同类的结论。

B.选文【甲】中,墨子巧设三个比喻,诱使楚王答应放弃攻宋。此时楚王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只得说“善哉”。

C.选文【 乙】中,邹忌采用三组对比指出“王之蔽甚矣” ,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充分了解对方,直接指出对方问题所在。

D.选文【甲】中“善哉。”,仅仅是楚王夸墨子“说得不错”,但并没有心悦诚服;选文【 乙】中“善”字表明了齐威王要纳谏除弊的态度。

9.B

10.(1)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2分)(采分点:以:认为;为:是。)

(2)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使我的耳朵听到的(人),可得到下等奖赏。(2分)(采分点:市朝:公共场所;闻:使……听到)

11.C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7、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2处,2分)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百二 十 城 宫 妇 左 右 莫 不 私王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l)臣知不如徐公美( ) (2) 臣之妻臣( )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4)数月之后,时时而进( )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0、文中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 ”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 得了“ ”的成效。成语“ ”就出自本文。(3分)

11、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7分) 7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分,各1分)

    8.(1) 确实,实在 (2) 偏爱 (3) 当面指责 (4) 间或,偶然。(4分,各1分)

    9.(1)据此看来,大王受蒙蔽非常严重了!(2)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获得下等奖赏。(4分,各2分)

    10.王之蔽甚矣;战胜于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门庭若市 (3分,各1分)

11.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4 分,意思相近即可)   

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履,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痈: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日:“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苏轼《东坡志林》)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人认所著履( ) ②即之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

1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12.为:被。与:给。

13.译句:又有沈麟士也被邻居认出所穿的鞋是自己的,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吗?”

14.示例一:同意。因为沈麟士体现出宽容豁达的处事态度。

示例二:不同意。

(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最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④,喟然而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④,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④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鄙:边境。④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④侍御:侍从妃子。⑤谄谀:奉承拍马。

9.甲文邹忌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引喻劝谏齐王得出的结论是“ ”;乙文中描写宋昭公反省时神态表情的词语是“ ”(用原文回答)。(2分)

10.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臣之妻臣 私:

(2)时时而进 间:

(3)侍御数百人,服以立 被:

(4)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得反国。 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12.乙文把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责任归咎于“谄谀者众”,你同意吗?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理由。(3分)

【答案】王之蔽甚矣    喟然而叹(每空1分,共2分)

【答案】(1)偏爱(2)间或、偶尔 (3)同“披”,穿着 (4)终于(结合语境理解正确即可。每小题1分,共4分)

【答案】 (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答案】(2)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的声音),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大意对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

【答案】示例1:同意,宋昭公一直被谄谀者包围蒙蔽,听不到强国谏言,因此不得不“出亡”;而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再加一卜齐威王也善于纳谏,所以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

  示例2:不同意,“谄谀者众”并不是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主要原因。让“谄谀者”位列朝堂的不正是宋昭公自己吗?作为国君,就必须做到亲贤远佞,齐威王正是因为亲近了邹忌这样的贤臣并纳谏,最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大意对即可,结合具体内容1分,理由分析2分,共3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何以战 以:

皆以美于徐公 以:

(2)忠之属也 属:

司命之所属 属: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下视其辙翻译:

12.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

曹刿论战

这篇文章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战前曹刿对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和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战前,曹刿肯定了鲁庄公所讲“”,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战后,曹刿提出了要选择“”的时机发动反攻,以及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曹刿的这些论述,是当时条件下弱国战胜强国的经验总结。

10.(1)凭(用)   认为    (2)类   管(隶属)

(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

11.(曹刿)下车看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共2分)

12.①作战条件 ②远见卓识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彼竭我盈

(共4分,每小题1分)

伯牙善鼓琴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与“止于岩下”中“于”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皆以美徐公 B. 能谤讥市朝

C. 万钟我何加焉 D. 每假借藏书之家

1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伯牙所 念:

(2)宫妇左右莫不王 私: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翻译:

13. 下面是有关【甲】【乙】两文中人物的简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

【甲】文中伯牙弹奏乐曲,钟子期 ,看来钟子期确实是善听之人。【乙】文中邹忌用 的生活小事设喻劝谏齐威王,齐威王认可了 “”的结论,并且颁布了鼓励进谏的诏令,使齐国取得“”的政治成效,这与齐威王的“善听”有密切关系。

10.(2分)B            11. (共2分)(1)念:想  (2)私:偏爱 (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

12.(2分)大小官员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评分说明:“面刺”、“过”为得分点,每点1分)

13. (4分)①能领会其中的旨趣   ②与徐公比美    ③王之蔽甚矣   ④战胜于朝廷(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真宗皇帝时,向文简拜右仆射。麻下日,李昌武翰林学士,当对。上谓之曰:“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仆射。今日以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对曰:“臣今自早候对,亦未知宣麻,不知敏中何如。”上曰:“敏中门下,今日贺客必多。卿往观之,明日却对来,勿言朕意也。”昌武候丞相归,乃往见。丞相方谢客,门阑悄无一人。昌武与向亲近,径入见之。徐贺曰:“今日闻降麻,士大夫莫不欢慰,朝野相庆。”公但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尝除端揆,此非常之命。自非勋德隆重,眷倚殊越,何至此?”公复唯唯,终未测意。又力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劳德业之盛、礼命之重,公亦唯唯,卒无一言。既退,复使人至庖厨中,问今日有无亲戚宾客饮食宴会,亦寂无一人。明日再对,上问:“昨日见敏中否?”对曰:“见之。”“敏中意何如?”乃以所见对。上笑曰:“向敏中大耐官职。”

【注释】①向文简:即向敏中,官至宰相,进右仆射。②麻下:指宣布任命书。唐宋皇帝诏书用麻纸书写,颁诏又称“降麻”。③李昌武:即李宗谔,官至翰林学士。④对:入对,晋见皇帝。⑤除仆射:除,任命官职;仆射,官职名称。 ⑥门阑:大门前的栅栏。⑦唯唯:应而不置可否的样子。⑧端揆:指尚书省长官,即仆射。

6.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非常之命 非常:不同寻常

B.自非勋德隆重 自非:如果不是

C.明日再对 明日:明天

D.乃以所见对 具:详细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敏中意何如 辍耕垄上

B.终未测真不知马也

C.何至此 其境过清

D.李昌武翰林学士 项燕楚将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以右仆射一职授予向敏忠,这是一项非同寻常的任命。

B.皇上派李昌武暗中观察向敏忠,说明皇上对向敏忠并不完全信任。

C.向敏忠接受任命后,前去祝贺的官员并不多,向敏忠也没有大宴宾客。

D.向敏忠接受任命后泰然处之,说明他宠辱不惊。

9. 文言翻译。(6分)

(1)又力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劳德业之盛、礼命之重,公亦唯唯,卒无一言。(第Ⅰ卷文言文)

译文: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译文:

6-8  CDB

9.(6分)(1)(李昌武)又极力叙述前代任仆射的人功勋品德的高大,皇上提升任命的隆重,向敏中也是应而不置可否,终于不说一句话。(“陈”“卒”各1分,句意1分)(2)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关键词“已”“此之谓”各1分,句意1分)

圣琵琶传闻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画,遂把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效。

书生往吴,经年,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生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注释] ①过:寻访。②攻: 善于。③把:拿。④当亦:当时也是。⑤经年:过了几年。⑥非一:不

止一二次。⑦幡花:挂着幡,供着花。⑧:背:违背。

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 过/一僧院

C. 而遂为/村人传说 D. 僧夜已/归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2)宿船中

(3)失琵琶故 (4)自是灵圣亦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12.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书生因为而入林、访僧院,过了几年,又因为

再访僧院。(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书生所画的琵琶为什么能被村人当作灵圣?(2分)

9.(2分)B                 

10.(4分)(1)很,非常(2)回去 (3)因为(4)从此(每空1分)

11.(2分)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每句1分)

12.(4分)(1)大风阻碍  怀疑僧院圣琵琶的灵验(2分,每空1分)(2)书生作画时没有人看见(或“琵琶画突然出现在僧院”);僧人的戏言被村人以讹传讹;村人的迷信思想。(答两点即   

可)

参考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琵琶,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就被村里人传开了。人们给以敬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于是返回江西时,叫乘船的人(将船)停泊在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尽,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如今一定有人违背了圣琵琶(的指示),这是它隐没不见的原因。”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所画以及擦洗掉的琵琶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王冕者,诸暨人。幼贫,父使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9、加点字注音。(1分)

阖户启( ) ( )

10、解释加点字词。(2分)

(1)普少吏事 (2)晚年手不释卷

(3)暮乃 (4)冕因

11、请用“/”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每句标一处。(1分)

(1)太祖常劝以读书 (2)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12、文言文中,“之”常用作代词,下列各句中对“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②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 ③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A.①书卷 ②箧 ③其人B.①书卷 ②箧内东西 ③奏牍

C.①箧 ②箧 ③奏牍D.①箧 ②箧内东西 ③其人

13、翻译句子:(4分)

①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②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14、用原文回答问题。(2分)

① 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

② 王冕在放牛时痴迷于读书的句子是:

9、qiè  hōng 

10、(1)熟悉(2)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3)同“返”,返回(4)离开

11、太祖/常劝以读书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12、B 

13、(1)(赵普)每次退朝后回到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取出书,整天在读.(2)父亲生气的打了他一顿,可他却又像原来一样。

14、(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2)暮乃反,亡其牛。

解元小传 解缙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逼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能以索持犀牛却行。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积功授清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门宣赞舍人。

(节选自解缙《太原王传》)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虞候:与下文“偏将军”“ 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诏隶韩世忠,偏将军。 (擢:提拔)

B.世忠之。 (忧:担忧)

C.俘其生口,悉敌情。 (备:详细,详尽)

D.众惧辟易去。 (遁:逃跑)

7.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能索持犀牛却行。

A.功授门宣赞舍人B.家贫,无从致书观。

C.能径寸之木为宫室D.扶苏数谏故。

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元一表人才,他浓眉俊目、目光炯炯、神采照人,双手下垂时能超过膝盖。

B.解元因为射箭能百步穿杨而且作战勇敢,所以被韩世忠保举为偏将军。

C.韩世忠到了下邳,听说金兵到了,士兵惊恐,世忠忧心;而解元临危不惧,率领20人偷袭冲入敌阵,俘虏了几个金兵,从而了解了敌情。

D.从文章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解元是一个相貌堂堂、射术高超、力大无穷、勇敢无畏、智勇双全的人。

9.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 (上文《解元小传》)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三峡》 )

   6.B;    7.C;   8.B;

9. 翻译(每句1分,共6分)①不一会儿返回,途中遭遇敌骑兵数千人包围,解元跃马冲入敌阵,像鹘一样左右猛击。 (“俄而”“集”“鹘”一词1分)

②( 白帝到江陵)这中间有一千多里,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不如这么快呀!

(奔” “以”错一个扣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