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22—26小题。(16分)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 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 ,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

注释:①处:闲居。 ②如:应该,应当。

22.“/”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1分)

荆 之 地方五千 里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舍其文轩( ) (2)此何若人 ( )

(3)故人( ) (4)则耕者不可以不急矣( )

24.翻译句子。(4分)

(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25. 【甲】文阐明了墨子 的主张;【乙】文中体现墨子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26.孟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两段文字加以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荆之地/方五千里

23.( 1)华美的车子;(2)是;(3)拜访;(4)更加。

24.  (1我以为大王您派兵进攻宋国,是同这个害偷盗病的人的情况一样。

(2)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何必独自为义苦行呢,不如就此停止算了。

25.  非攻、兼爱(或反对战争); 坚忍不拔(或坚守信念) 坚持正义。最后一句

26.文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富足而宋国贫乏,从而推出楚国攻宋与“窃疾者”同类的结论;乙文先假设“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类推出“今天下莫为义,子如劝我”的结论。

文言文阅读(11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l)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对镜花黄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C.、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D.、中力拉崩倒之声

14、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5、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3分)

12.(1)才干和谋略(2)以……为宾客(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13.D

14.(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15.略(该题3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 选自《说苑·敬慎》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A.孙叔敖正衣冠而之 胡不我于王

B.使臣受吏民之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 货其弃于地也

D.孙叔敖拜曰 一鼓作气,而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孙叔敖楚令尹 公输般楚为云梯之械

B.楚王不知臣不肖 夫专诸刺王僚也

C.君谨守此三 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足治楚矣 域民不封疆之界

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B.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C.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D.文章的主旨是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9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2分)

(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4分)

CBB

 9共 6分,未翻译出关键词酌情扣分。

(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关键词:以、物、己)

(2)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骄傲的人,老百姓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4分,关键词:骄、去、恶)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7~ 22 题 (21分)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君为长者 ②秦王然怒

③皆布衣之士 ④长跪而之曰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安陵君许寡人/ 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亦免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峨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其受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4分)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21、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

22、唐雎的形象鲜明,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他怎样的形象?(4分)

17、略  18、C  19、略  20、(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21、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  22、侧面烘托(反衬),(1分)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

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顺民》有删节)

【注释】①靡曼:美色。②来:招徕,凝聚。③袭:袭为双重衣。④禽:同“擒”。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三年心劳力 ( ) ②亲耕而食( )

③流之江,与民之( ) ④必身自之(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A.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B.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C.太祖常劝以读书(《赵普》)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越 王 苦 会 稽 之 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2分)

译文: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2分)

译文:

11.结合选文分析越王“禽夫差,戮吴相”主要有哪两方面的原因。(2分)

 8.(1)①使……痛苦。②本人,自己。③共同享受。④喂。(4分,一词1分)

(2)D(2分,A项“以”表示结果的连词,以致。B项“以”意为“因为”。C项“以”意为“用,拿”。D项“以”表示目的连词,用来,来)

9.越王/苦/会稽之耻(2分,只划对第一处给1分,只划对第二处,不给分)

10.(1)于是,他日果然和吴王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2分,其中倒装句式的调整、“异日”各占1分)(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分,其中“阡陌”“交通” 各占1分)

11.第一,他“苦心劳力,焦唇干肺”表明他严格要求自己;(1分)第二,他“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表明他顺应民心,依靠百姓。(1分)

郑 [xiè],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2.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阻之(或:有的人)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4.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2.A  说明:本题2分。13.(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4分。14.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3分。答出其中的1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必以大义于天下

B.衣食所 能辨我是雄雌

C.不能察 我之死,有子存焉

D.又何焉 中力拉崩倒之声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庄公提出与齐军作战的条件之一是“衣食分人”“弗敢专”,但曹刿认为这是小信用,不能凭此去打仗。

B.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战前问“何以战”,战时能够抓住有利战机击溃齐军,战后能准确分析战争取胜的原因。

C.庄公战前能与曹刿商讨,战时能“与之乘”,战后能“问其故”,可见庄公有虚心好问、从善如流的美德。

D.齐军第一次击鼓,其士气正旺,曹刿按兵不动;齐军第三次击鼓,其士气已经完全消失,曹刿才下令进攻。

9.【文言词语理解】(3分)C (即使 ,九下)         

 [A.实情/通“伸”,伸张 (九上);B.有“养”的意思/怎么 (七下);D.参与/夹杂(七下)]

10.【文言翻译】(4分)

(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分。“忠”1分,“可以”1分。意对即可。]

(2)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追击他们。

 [2分。“靡”1分,“逐”1分。意对即可。]

11.【文意理解】(3分)

A.(这只是小恩小惠,而不是“小信用”。)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按要求完成9—11题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稚兔鮒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緶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

【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妻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9.下面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荆之地五千里 今齐地千里

B.今有人此 皆以美徐公

C.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臣妻私臣

D.此何若人 与此同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3分)

A.选文【甲】运用了对比,极言楚国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和宋国的国土狭小、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 同类的结论。

B.选文【甲】中,墨子巧设三个比喻,诱使楚王答应放弃攻宋。此时楚王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只得说“善哉”。

C.选文【 乙】中,邹忌采用三组对比指出“王之蔽甚矣” ,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充分了解对方,直接指出对方问题所在。

D.选文【甲】中“善哉。”,仅仅是楚王夸墨子“说得不错”,但并没有心悦诚服;选文【 乙】中“善”字表明了齐威王要纳谏除弊的态度。

9.B

10.(1)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2分)(采分点:以:认为;为:是。)

(2)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使我的耳朵听到的(人),可得到下等奖赏。(2分)(采分点:市朝:公共场所;闻:使……听到)

11.C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7、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2处,2分)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百二 十 城 宫 妇 左 右 莫 不 私王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l)臣知不如徐公美( ) (2) 臣之妻臣( )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4)数月之后,时时而进( )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0、文中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 ”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 得了“ ”的成效。成语“ ”就出自本文。(3分)

11、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7分) 7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分,各1分)

    8.(1) 确实,实在 (2) 偏爱 (3) 当面指责 (4) 间或,偶然。(4分,各1分)

    9.(1)据此看来,大王受蒙蔽非常严重了!(2)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获得下等奖赏。(4分,各2分)

    10.王之蔽甚矣;战胜于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门庭若市 (3分,各1分)

11.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4 分,意思相近即可)   

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履,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痈: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日:“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苏轼《东坡志林》)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人认所著履( ) ②即之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

1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12.为:被。与:给。

13.译句:又有沈麟士也被邻居认出所穿的鞋是自己的,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吗?”

14.示例一:同意。因为沈麟士体现出宽容豁达的处事态度。

示例二:不同意。

(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