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6—18(共5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明臣言行录》
16.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字。(2分)
①再适长山朱氏 ②往往馕粥不充
1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8本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1分)
16 ( 到,往 )( 够、充足)
17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18答案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阅读《伤仲永》,完成后面的问题。(13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
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 (2) 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3)稍稍( )宾客其父 (4) 不能称( )前时之闻
8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9 句子翻译 (4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0 仲永小时才华横溢、才智过人体现在哪三件事上?摘录文段中语句回答。(3分)
11.对于仲永才华衰竭的原因,你怎么看对? (2分)
7(共4分,每空1分)
(1)曾经 (2) 从此(3)渐渐 (4) 相当
8、[2分】 ( C )
9 句子翻译 (共4分,每题2分)
(1)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那里借来(书写工具)给他
(2)父亲认为这样做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到同县人那儿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10(3分)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或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不能称前时之闻;混然众人矣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l—4题。
太宗出征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次定州( ) (2)死无所恨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3.选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2分)
4.从太宗对待出征将士的行为中,你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王?(3分)
附加题(10分)
1.(2分) (1)驻扎(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遗憾
2.(3分)因此将士们没有不高兴地愿意跟从的。(或意译:因此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愿随驾出征的。) (“是以”、“莫”译错一个扣1分)
3. (2分)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2分,答对一点不得分)
4. (3分)宽厚仁爱,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驻扎在定州,只要有士兵到来,太宗都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他们,当时有一个随从的士兵病重,不能进见。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前,询问他的病情,下令州县的医官给他好好治疗。因此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愿跟随太宗出征的。等到大军回师驻扎柳城,又诏令收集前后阵亡将士的骸骨,设太牢隆重祭奠。太宗亲临祭祀,为死者哀悼痛哭,全军将士无不落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乡,把这件事情告诉阵亡者的父母,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丧致哀,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太宗亲征辽东,攻打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 (2) 父利其然也。(利: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 (4)见往事耳。 (往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甲文中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乙文中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原因又是什么?阅读两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前面两问用原文语句回答) (6分)
4.甲乙两篇文章所谈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你能写出几句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吗?(两句,2分)
文言文阅读(16分)
1. ①通“攀”,牵、引,拉 ②认为……有利可图 ③相称 ④历史
2. (1)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取仲永的诗。
(2)对于有志气的读书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3.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天学习十分重要,要勤奋学习(意对即可)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22—26小题。(16分)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 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 ,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
注释:①处:闲居。 ②如:应该,应当。
22.“/”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1分)
荆 之 地方五千 里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舍其文轩( ) (2)此为何若人 ( )
(3)过故人( ) (4)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
24.翻译句子。(4分)
(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25. 【甲】文阐明了墨子 的主张;【乙】文中体现墨子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26.孟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两段文字加以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荆之地/方五千里
23.( 1)华美的车子;(2)是;(3)拜访;(4)更加。
24. (1我以为大王您派兵进攻宋国,是同这个害偷盗病的人的情况一样。
(2)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何必独自为义苦行呢,不如就此停止算了。
25. 非攻、兼爱(或反对战争); 坚忍不拔(或坚守信念) 坚持正义。最后一句
26.文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富足而宋国贫乏,从而推出楚国攻宋与“窃疾者”同类的结论;乙文先假设“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类推出“今天下莫为义,子如劝我”的结论。
文言文阅读(11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l)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对镜帖花黄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4、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5、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3分)
12.(1)才干和谋略(2)以……为宾客(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13.D
14.(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15.略(该题3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 选自《说苑·敬慎》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A.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 胡不见我于王
B.使臣受吏民之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货恶其弃于地也
D.孙叔敖再拜曰 一鼓作气,再而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孙叔敖为楚令尹 公输般为楚为云梯之械
B.楚王不知臣之不肖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C.君谨守此三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足以治楚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B.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C.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D.文章的主旨是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9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2分)
(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4分)
CBB
9共 6分,未翻译出关键词酌情扣分。
(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关键词:以、物、己)
(2)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骄傲的人,老百姓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4分,关键词:骄、去、恶)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7~ 22 题 (21分)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以君为长者 ②秦王怫然怒
③皆布衣之士 ④长跪而谢之曰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4分)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21、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
22、唐雎的形象鲜明,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他怎样的形象?(4分)
17、略 18、C 19、略 20、(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21、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 22、侧面烘托(反衬),(1分)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①,耳不听钟鼓。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②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③,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
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④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顺民》有删节)
【注释】①靡曼:美色。②来:招徕,凝聚。③袭:袭为双重衣。④禽:同“擒”。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三年苦心劳力 ( ) ②身亲耕而食( )
③流之江,与民同之( ) ④必身自食之(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A.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B.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C.太祖常劝以读书(《赵普》)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越 王 苦 会 稽 之 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2分)
译文: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2分)
译文:
11.结合选文分析越王“禽夫差,戮吴相”主要有哪两方面的原因。(2分)
8.(1)①使……痛苦。②本人,自己。③共同享受。④喂。(4分,一词1分)
(2)D(2分,A项“以”表示结果的连词,以致。B项“以”意为“因为”。C项“以”意为“用,拿”。D项“以”表示目的连词,用来,来)
9.越王/苦/会稽之耻(2分,只划对第一处给1分,只划对第二处,不给分)
10.(1)于是,他日果然和吴王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2分,其中倒装句式的调整、“异日”各占1分)(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分,其中“阡陌”“交通” 各占1分)
11.第一,他“苦心劳力,焦唇干肺”表明他严格要求自己;(1分)第二,他“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表明他顺应民心,依靠百姓。(1分)
郑 [xiè],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2.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4.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2.A 说明:本题2分。13.(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4分。14.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3分。答出其中的1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