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5~17题。(7分)
延陵季子出游①,见路有遗金②。当夏五月,有披裘③而薪者,季子吁④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 瞋目拂手⑤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名!”遂去不顾。 (选自王充《论衡.书虚篇》)
[注释]①延陵季子出游:延陵,地名,今江苏武进。季子: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游:外出游历。②遗金:丢失的金子。③裘:皮衣。④吁:招呼,喊。⑤瞋目拂手:瞪着眼睛,拍打着手。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季子谢之( ) ②遂去不顾( )
1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17.阅读这则短文后,你是如何评价这位“薪者”的?(3分)
15.(1)①认错,道歉。②回头。(2分)
16. (2)我正当夏天五月穿着皮衣来砍柴,难道是为来拣丢失的金子?(2分)
17.(3)这位打柴的人尽管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他有着做人的尊严,不肯随便听命于一个贵族,不在“上等人”面前弯腰,在他的身上,表现了人穷志不穷的人的尊严。(3分)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①。张仪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张仪曰:“嗟乎,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②能乎!”
【注释】①从亲: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为联盟。②渠:同“讵”,岂,难道。
6.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之赵” 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辍耕之垄上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悍吏之来吾乡
7.下列对文段中的人物和情节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是张仪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荐。
B.张仪谒见苏秦,竟遭到了他的羞辱,于是怒而入秦,后被秦惠王任用。
C.张仪投靠秦国,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
D.张仪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反见辱 见: ▲ ②独秦能苦赵 苦: ▲
③吾殆弗如也 殆: ▲ ④使人微随张仪 微: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2分)
译: ▲
(2)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2分)
译: ▲
6.(2分)A 7.(2分)D
8.(4分)①见:被。 ②苦:使……苦。③殆:大概,恐怕。④微:暗中,不显露。
9.(4分)(1)(2分)我难道不能够推荐您让您富贵吗?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得分点:宁、富贵、足)
(2)(2分)(我)依靠您(的相助),(才)得到显贵的地位,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得分点:赖、去,省略句)
中规中矩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①。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②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③;东西跳梁,不辟④高下;中于机辟⑤,死于罔罟⑥。今夫斄牛⑦,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樗chū,一种树。②狌shēng,黄鼠狼。③敖者,游玩的小动物。④辟,躲开避免。⑤机辟,机关。⑥罔罟wǎng gǔ,指渔猎的网具。⑦斄lí牛,一种大型动物。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树: (2)安所困苦哉 安: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译文: 。
19.选文说的是不被木匠看好的大树也是有给人乘凉的用处的,请你就此谈谈如何成为有用之人。
。
1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树:栽种 (2)安:哪里
18.译文:它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
翻译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他们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19.中:合乎 规矩:测量的工具。符合规矩,平平常常,甚至比较死板、拘泥。常含贬义。在文中长势不如意的树木都被木匠嫌弃,但是种植在广阔天地里,还是对人很有用的,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休息(1分)。是人才就会有用。不必求得中规中矩,限制自己的才能的发展。(1分)
伯夷颂 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①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②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①伯夷:殷朝孤竹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阴山。②微子:殷纣王之兄。
19.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不顾人之是非(回头看) B. 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深厚)
C. 乃独以为不可(偏偏) D. 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没有)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 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 抱祭器而去之 夫环而攻之
D. 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
②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22.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19.A (3分) 20.C D (4分,各2分)
21.①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2分)
②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2分)
22.如赞成后一种说法可谈:殷亡周兴,是救人民于水火,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纣王无道,人神共愤,连贤德的微子也“抱祭器而去之”。 (+2)伯夷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拼力维护旧体制,陈腐偏执,不值得歌颂。(+2)
如赞成本文观点可谈:伯夷的行为是从遵从“道义”出发的,他那种守道不移、重义轻生的品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2)韩愈针对官场之上明哲保身的现实,称颂伯夷的特立独行,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4分)
翻译:
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能不顾及别人的肯定或否定(而我行我素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有充分自信的人。
一个家族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大概天下只有一个人而已。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那么这样的人千百年来仅有一个人而已;像伯夷,就是(这样)一个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和他相比),日月也不如他明亮,泰山也不如他高峻,天地也不如他有容。
当殷商灭亡,周朝兴起的时候,微子作为殷的贤臣,(尚且)抱着祭器离开纣王。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他们)带领天下贤士,和天下诸侯一起去攻打商纣,不曾听说有人指责他们。(而)那个伯夷叔齐,却偏偏认为不能这样做。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就这一点来说,他们难道是有所求而这样做的吗?(他们只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对自己的言行有充分的自信(而已)。
现在的所谓读书人,一有人称赞他,就自以为才德有余;一有人诋毁他,就自以为才德不足。唯独伯夷敢于这样指责圣人肯定自己。(要知道)圣人,乃是万世立身行事的标准啊!所以我说:像伯夷,就是一个能特立独行、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虽然如此,如果不是这两个人,(那些反对朝廷的)乱臣贼子一定会在后世接踵而至。
太祖时,郭进①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②,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岁馀,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选自《归田录》)
注:①郭进:宋太祖时任西山巡检。多次随太祖征战,深得信任。②刘继元:本姓何,北汉主刘钧养为子,于是改姓刘。以后宋太宗亲征,刘继元降宋。
19.用“/”在下面句子中标出两处停顿。(2分)
尔 能 为 我 取 继 元 一 城 一 寨 不 止 赎 尔 死 当 请 赏 尔 一 官
20.下列句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此独以跛之故 ②太祖于是赏以一官 ③以其诬害忠臣 ④以其境过清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21.下列句子括号内补充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太祖)使自处置B.(其人)请赏以官
C.(太祖)命以其人还进D.(尔)赏不可得也
22.从文章中,你认为郭进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9、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2分) 20、D(2分) 21、B (2分) 22、是一个宽宏大量、有信有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栋梁之才。(2分,围绕“宽宏大量”、“ 有信有义”答即可)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选自《捕蛇者说》)
【乙】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①,反为其患②。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败:坏。 ②患:祸害。
17.解释加点的字或短语:(2分)
(1)汪然出涕曰( ) (2)乡邻之生日蹙( )
(3)适友人家( ) (4)母出盐而怪之(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19.选出下面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甲】文用直接引述的方式,通过蒋氏的大段哭诉来表达主题,打动读者。
B.【乙】文用细腻生动的笔墨描述了一个富有童话意味的小故事并揭示了其中的道理。
C.【甲】【乙】两文中“则久已病矣”“则已后矣”“食盐不已”的“已”意思基本相同。
D.【甲】【乙】两文都通过叙述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所以它们都属于寓言体文章。
20.【甲】【乙】两段文字所要揭示的主旨分别是:(4分)
【甲】(用自己的话)
。
【乙】(用文中原句)
。
17.(1)眼泪(2)一天天窘迫(3)到(4)以之为怪(觉得他很奇怪)(共2分。答对两个1分)
18.(1)一年里冒死亡危险的有两次。(2)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共4分,每句2分。翻译错1处扣1分,错满两处该句不得分)
19.D(共2分)
20.【甲】捕蛇之危小于赋税。(意对即可)【乙】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共4分)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书谢御史
吴敏树【清】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①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26.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莫敢诘
②先生文章名一时
③汝敢笞我!
④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2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28.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4分)
26、① 没有人(谁)②著名 闻名 ③ 用竹板打 ④借
27、① 宰相和珅位高权重,气焰嚣张。
② 这辆车怎么能再让宰相乘坐呢!
③ (他)喜好山水,于是游遍了江苏浙江一带,所到的地方,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捧着竹杖草鞋欢迎他。
28.这段文字主要写了谢御史因鞭打和珅家奴,焚烧和珅的车子而被削职的故事。
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品质。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 ②甚矣,汝之不惠
9. 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面山而居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B.汝心之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衾拥覆D.其如土石何? 蹲其身,始与台齐
10.“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里借“孀妻遗男”表现了人们对愚公 (四字短语)精神的感动和支持,这种写法是 。(2分)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 将近 ②甚矣,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
9. 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面山而居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汝心之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衾拥覆 D.其如土石何? 蹲其身,始与台齐
10.“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里借“孀妻遗男”表现了人们对愚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持不懈、不畏艰辛(四字短语)精神的感动和支持,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衬托)。(2分)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①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②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国而国人信其仁也。
注释:①向:刚才。②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
1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处)(2分)
吾 闻 有 阴 德 者 天 报 以 福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13.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孙叔敖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2分)
11.吾 闻 /有 阴 德 者/ 天 报 以 福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标对一处得1分。
12.示例: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重点词语“恐”“又”解释准确,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3.示例1:孙叔敖禀性仁爱,为了他人的生存宁肯牺牲自己。
示例2:孙叔敖无私善良,能处处为他人着想。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26.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 (4分)
①诸子禽之 禽: ②汝素寡悔 素:
③问其所欲 欲: ④卒为良民 卒:
2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②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③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28.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实际说说你的感悟。(4分)
26 禽:通“擒” 抓获 素:一向,平时
欲 :想要 卒:最终
27.译文
你一向为人本分谨慎,何苦要当小偷呢
于令仪就按他说的数目,付给了他钱
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
28.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翻译:
曹州人于令仪,原来是个以贩卖货物为业的小商人。他为人宽厚,从不欺骗人,晚年时家道殷实富足。 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到于令仪家里行窃,被他几个儿子抓住了。原来小偷是邻居家的儿子。于令仪问他:“你一向为人本分谨慎,何苦要当小偷呢?”小偷回答道;“不过是被贫穷逼成这样罢了。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如能得到十千钱,就足够穿衣吃饭了。”于令仪就按他说的数目,付给了他钱。 小偷拿了钱以后,已经走出去了。于令仪忽然想起了什么,又叫住他。 那小偷不知是否有变,非常害怕。于令仪说:“你如此贫困,夜里带着十千钱回家,我恐怕你在路上,要被人怀疑盘问,就麻烦了。”
于是于令仪留下小偷,在自己家里过夜,到天亮后,才让他回去。小偷经历了这样的人和事,很受感动,大为惭愧,后来终于成了一个良民。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