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字德远。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焙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 “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竞。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蛡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②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③于上前,上谓: “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节选自《宋史·李浩传》)【注】①秦熺:秦桧之子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③谮:诬陷。
6.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此见忌于众”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祭以尉首B.不以物喜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以土砾凸者为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秦熺凭借宰相秦桧儿子的身份考中状元,招揽读书人,同年考中的都去拜见他,李浩毅然不去。
B.台州训练禁军的官员贪婪残暴,于是禁军中有人图谋作乱,被李浩用语言震慑住。李浩查出为首的四个人,施以黥刑后流放,事情得以平定。
C.朝廷买米八万石,李浩检举负责的官员克扣官钱。户部打算凑一个数目蒙混过去,大理寺跟着附和,李浩力争严查,得到皇上认可。
D.李浩为人傲慢,平时从来不给人好脸色看,对用金钱__他的小人,不予理睬。图谋害他的人用尽各种方法,但是皇上始终保全庇护他。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①寻兼光禄寺丞( ) ②户部不敢诘( )
③上是其言( ) ④以此见忌于众 (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
答:
②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
答:
6.B 7.D(“为人傲慢”错误;是不了解李浩的人这样认为。)
8. ①寻:不久。 ② 诘:责问。 ③是:认为…正确。 ④见:被。
9. ①正好赶上大理寺上奏判决另一起案子,皇上转头对大臣们说:“棘寺官一定要让像李
浩这样正直的人担任。”
②图谋害他的人什么方法都用了,只是幸亏皇上明白他的忠心,始终保全庇护他。
.
李密传(12分)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帝闻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6.与“周门人方之游夏”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B.公将鼓之
C.悍吏之来吾乡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李密对于亲自抚养他的祖母刘氏非常孝顺和恭敬。
B. 泰始初年,皇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嫌官职太小,就以祖母年长,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D.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但因朝中无人,被调到汉中做太守,他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则涕泣侧息 涕: ②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终:
③从事白其书司隶 白: ④乃迁汉中太守 迁: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2分)
答:
(2)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2分)
答:
6.A7.B
8.(4分)①流泪 ②去世 ③下对上告诉,陈述 ④调动官职
9.(2分)(1)孔明没有与自己相当的人谈论,他的言论因此琐碎啊。(2分)
(2)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书谢御史
吴敏树【清】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①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26.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莫敢诘
②先生文章名一时
③汝敢笞我!
④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2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28.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4分)
26、① 没有人(谁)②著名 闻名 ③ 用竹板打 ④借
27、① 宰相和珅位高权重,气焰嚣张。
② 这辆车怎么能再让宰相乘坐呢!
③ (他)喜好山水,于是游遍了江苏浙江一带,所到的地方,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捧着竹杖草鞋欢迎他。
28.这段文字主要写了谢御史因鞭打和珅家奴,焚烧和珅的车子而被削职的故事。
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品质。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5~17题。(7分)
延陵季子出游①,见路有遗金②。当夏五月,有披裘③而薪者,季子吁④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 瞋目拂手⑤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名!”遂去不顾。 (选自王充《论衡.书虚篇》)
[注释]①延陵季子出游:延陵,地名,今江苏武进。季子: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游:外出游历。②遗金:丢失的金子。③裘:皮衣。④吁:招呼,喊。⑤瞋目拂手:瞪着眼睛,拍打着手。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季子谢之( ) ②遂去不顾( )
1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17.阅读这则短文后,你是如何评价这位“薪者”的?(3分)
15.(1)①认错,道歉。②回头。(2分)
16. (2)我正当夏天五月穿着皮衣来砍柴,难道是为来拣丢失的金子?(2分)
17.(3)这位打柴的人尽管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他有着做人的尊严,不肯随便听命于一个贵族,不在“上等人”面前弯腰,在他的身上,表现了人穷志不穷的人的尊严。(3分)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①。张仪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张仪曰:“嗟乎,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②能乎!”
【注释】①从亲: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为联盟。②渠:同“讵”,岂,难道。
6.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之赵” 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辍耕之垄上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悍吏之来吾乡
7.下列对文段中的人物和情节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是张仪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荐。
B.张仪谒见苏秦,竟遭到了他的羞辱,于是怒而入秦,后被秦惠王任用。
C.张仪投靠秦国,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
D.张仪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反见辱 见: ▲ ②独秦能苦赵 苦: ▲
③吾殆弗如也 殆: ▲ ④使人微随张仪 微: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2分)
译: ▲
(2)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2分)
译: ▲
6.(2分)A 7.(2分)D
8.(4分)①见:被。 ②苦:使……苦。③殆:大概,恐怕。④微:暗中,不显露。
9.(4分)(1)(2分)我难道不能够推荐您让您富贵吗?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得分点:宁、富贵、足)
(2)(2分)(我)依靠您(的相助),(才)得到显贵的地位,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得分点:赖、去,省略句)
中规中矩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①。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②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③;东西跳梁,不辟④高下;中于机辟⑤,死于罔罟⑥。今夫斄牛⑦,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樗chū,一种树。②狌shēng,黄鼠狼。③敖者,游玩的小动物。④辟,躲开避免。⑤机辟,机关。⑥罔罟wǎng gǔ,指渔猎的网具。⑦斄lí牛,一种大型动物。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树: (2)安所困苦哉 安: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译文: 。
19.选文说的是不被木匠看好的大树也是有给人乘凉的用处的,请你就此谈谈如何成为有用之人。
。
1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树:栽种 (2)安:哪里
18.译文:它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
翻译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他们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19.中:合乎 规矩:测量的工具。符合规矩,平平常常,甚至比较死板、拘泥。常含贬义。在文中长势不如意的树木都被木匠嫌弃,但是种植在广阔天地里,还是对人很有用的,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休息(1分)。是人才就会有用。不必求得中规中矩,限制自己的才能的发展。(1分)
伯夷颂 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①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②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①伯夷:殷朝孤竹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阴山。②微子:殷纣王之兄。
19.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不顾人之是非(回头看) B. 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深厚)
C. 乃独以为不可(偏偏) D. 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没有)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 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 抱祭器而去之 夫环而攻之
D. 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
②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22.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19.A (3分) 20.C D (4分,各2分)
21.①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2分)
②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2分)
22.如赞成后一种说法可谈:殷亡周兴,是救人民于水火,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纣王无道,人神共愤,连贤德的微子也“抱祭器而去之”。 (+2)伯夷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拼力维护旧体制,陈腐偏执,不值得歌颂。(+2)
如赞成本文观点可谈:伯夷的行为是从遵从“道义”出发的,他那种守道不移、重义轻生的品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2)韩愈针对官场之上明哲保身的现实,称颂伯夷的特立独行,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4分)
翻译:
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能不顾及别人的肯定或否定(而我行我素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有充分自信的人。
一个家族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大概天下只有一个人而已。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那么这样的人千百年来仅有一个人而已;像伯夷,就是(这样)一个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和他相比),日月也不如他明亮,泰山也不如他高峻,天地也不如他有容。
当殷商灭亡,周朝兴起的时候,微子作为殷的贤臣,(尚且)抱着祭器离开纣王。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他们)带领天下贤士,和天下诸侯一起去攻打商纣,不曾听说有人指责他们。(而)那个伯夷叔齐,却偏偏认为不能这样做。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就这一点来说,他们难道是有所求而这样做的吗?(他们只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对自己的言行有充分的自信(而已)。
现在的所谓读书人,一有人称赞他,就自以为才德有余;一有人诋毁他,就自以为才德不足。唯独伯夷敢于这样指责圣人肯定自己。(要知道)圣人,乃是万世立身行事的标准啊!所以我说:像伯夷,就是一个能特立独行、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虽然如此,如果不是这两个人,(那些反对朝廷的)乱臣贼子一定会在后世接踵而至。
太祖时,郭进①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②,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岁馀,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选自《归田录》)
注:①郭进:宋太祖时任西山巡检。多次随太祖征战,深得信任。②刘继元:本姓何,北汉主刘钧养为子,于是改姓刘。以后宋太宗亲征,刘继元降宋。
19.用“/”在下面句子中标出两处停顿。(2分)
尔 能 为 我 取 继 元 一 城 一 寨 不 止 赎 尔 死 当 请 赏 尔 一 官
20.下列句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此独以跛之故 ②太祖于是赏以一官 ③以其诬害忠臣 ④以其境过清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21.下列句子括号内补充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太祖)使自处置B.(其人)请赏以官
C.(太祖)命以其人还进D.(尔)赏不可得也
22.从文章中,你认为郭进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9、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2分) 20、D(2分) 21、B (2分) 22、是一个宽宏大量、有信有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栋梁之才。(2分,围绕“宽宏大量”、“ 有信有义”答即可)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选自《捕蛇者说》)
【乙】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①,反为其患②。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败:坏。 ②患:祸害。
17.解释加点的字或短语:(2分)
(1)汪然出涕曰( ) (2)乡邻之生日蹙( )
(3)适友人家( ) (4)母出盐而怪之(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19.选出下面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甲】文用直接引述的方式,通过蒋氏的大段哭诉来表达主题,打动读者。
B.【乙】文用细腻生动的笔墨描述了一个富有童话意味的小故事并揭示了其中的道理。
C.【甲】【乙】两文中“则久已病矣”“则已后矣”“食盐不已”的“已”意思基本相同。
D.【甲】【乙】两文都通过叙述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所以它们都属于寓言体文章。
20.【甲】【乙】两段文字所要揭示的主旨分别是:(4分)
【甲】(用自己的话)
。
【乙】(用文中原句)
。
17.(1)眼泪(2)一天天窘迫(3)到(4)以之为怪(觉得他很奇怪)(共2分。答对两个1分)
18.(1)一年里冒死亡危险的有两次。(2)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共4分,每句2分。翻译错1处扣1分,错满两处该句不得分)
19.D(共2分)
20.【甲】捕蛇之危小于赋税。(意对即可)【乙】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共4分)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