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第10题。(4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0.(1)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

(2)你与我的父亲相约中午会面,中午你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孩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不知礼法

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 ②率取数十倍以权贵 ( )

1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译文:

19.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3分)

17. ①寻:不久      ②遗:馈赠。 

18.(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大意正确,落实“惮”的意思) 

19.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为官清廉、为民作主;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语意相近即可)

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然。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不能治,三亩之园不能芸,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杨朱曰:“臣有之。君不见夫羊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杖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君且使尧牵一羊,舜荷杖而随之,则乱之始也。臣闻之,夫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就污池,何则?其志极远也。黄钟大吕,不可从繁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小苛,此之谓也。”

6.下列句中的“之”和“则乱之始也”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至之市 B.何陋之有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怅恨久之

7.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梁王因杨朱管不好自己的妻妾和家园,怀疑杨朱管理天下的能力。

B.杨朱受到质疑后,非常自信地进行了辩解。

C.从杨朱的叙述看,五尺童子和尧舜管理羊群的办法本质上是一样的。

D.杨朱所言“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小苛”尽管属于狡辩,但还是有一点道理的。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言治天下如运掌然 ②三亩之园不能

③欲东而 ④鸿鹄高飞不污池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2分)

(2)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小苛,此之谓也。(2分)

6.C7.C

8.之于   通“耕”,耕耘   往东走    靠近

9.却谈论治理天下像玩弄于手掌间一样方便,凭什么?

  将要做大事的人不会去做小事,将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会在小节上计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李浩,字德远。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焙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 “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竞。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蛡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②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③于上前,上谓: “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节选自《宋史·李浩传》)【注】①秦熺:秦桧之子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③谮:诬陷。

6.下列句子中的“以”与“此见忌于众”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祭尉首B.不物喜

C.我日始出时去人近D.土砾凸者为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秦熺凭借宰相秦桧儿子的身份考中状元,招揽读书人,同年考中的都去拜见他,李浩毅然不去。

B.台州训练禁军的官员贪婪残暴,于是禁军中有人图谋作乱,被李浩用语言震慑住。李浩查出为首的四个人,施以黥刑后流放,事情得以平定。

C.朝廷买米八万石,李浩检举负责的官员克扣官钱。户部打算凑一个数目蒙混过去,大理寺跟着附和,李浩力争严查,得到皇上认可。

D.李浩为人傲慢,平时从来不给人好脸色看,对用金钱__他的小人,不予理睬。图谋害他的人用尽各种方法,但是皇上始终保全庇护他。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兼光禄寺丞( ) ②户部不敢( )

③上其言( ) ④以此忌于众 (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

答:

②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

答:

6.B  7.D(“为人傲慢”错误;是不了解李浩的人这样认为。)

8. ①寻:不久。   ② 诘:责问。     ③是:认为…正确。       ④见:被。

9. ①正好赶上大理寺上奏判决另一起案子,皇上转头对大臣们说:“棘寺官一定要让像李

浩这样正直的人担任。”

②图谋害他的人什么方法都用了,只是幸亏皇上明白他的忠心,始终保全庇护他。

.

李密传(12分)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帝闻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之。

6.与“周门人方游夏”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别院 B.公将鼓

C.悍吏来吾乡 D.故为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李密对于亲自抚养他的祖母刘氏非常孝顺和恭敬。

B. 泰始初年,皇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嫌官职太小,就以祖母年长,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D.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但因朝中无人,被调到汉中做太守,他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则泣侧息 涕: ②后刘,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终:

③从事其书司隶 白: ④乃汉中太守 迁: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2分)

答:

(2)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2分)

答:

 6.A7.B 

8.(4分)①流泪   ②去世  ③下对上告诉,陈述  ④调动官职  

9.(2分)(1)孔明没有与自己相当的人谈论,他的言论因此琐碎啊。(2分)

(2)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书谢御史

吴敏树【清】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①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26.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敢诘

②先生文章一时

③汝敢我!

他事削其籍以归

2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28.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4分)

26、①  没有人(谁)②著名 闻名  ③ 用竹板打 ④借 

27、① 宰相和珅位高权重,气焰嚣张。

    ②  这辆车怎么能再让宰相乘坐呢!

③ (他)喜好山水,于是游遍了江苏浙江一带,所到的地方,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捧着竹杖草鞋欢迎他。

28.这段文字主要写了谢御史因鞭打和珅家奴,焚烧和珅的车子而被削职的故事。

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品质。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5~17题。(7分)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吁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 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名!”遂去不顾。 (选自王充《论衡.书虚篇》)

[注释]①延陵季子出游:延陵,地名,今江苏武进。季子: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游:外出游历。②遗金:丢失的金子。③裘:皮衣。④吁:招呼,喊。⑤瞋目拂手:瞪着眼睛,拍打着手。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季子之( ) ②遂去不( )

1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17.阅读这则短文后,你是如何评价这位“薪者”的?(3分)

15.(1)①认错,道歉。②回头。(2分)

16. (2)我正当夏天五月穿着皮衣来砍柴,难道是为来拣丢失的金子?(2分)

17.(3)这位打柴的人尽管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他有着做人的尊严,不肯随便听命于一个贵族,不在“上等人”面前弯腰,在他的身上,表现了人穷志不穷的人的尊严。(3分)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张仪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赵,乃遂入秦。

苏秦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弗如也。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张仪曰:“嗟乎,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注释】①从亲: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为联盟。②渠:同“讵”,岂,难道。

6.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之赵” 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辍耕之垄上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悍吏之来吾乡

7.下列对文段中的人物和情节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是张仪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荐。

B.张仪谒见苏秦,竟遭到了他的羞辱,于是怒而入秦,后被秦惠王任用。

C.张仪投靠秦国,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

D.张仪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反辱 见: ②独秦能赵 苦:   

③吾弗如也 殆:    ④使人随张仪 微: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2分)

译:       

(2)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2分)

译:            

    6.(2分)A        7.(2分)D    

8.(4分)①见:被。  ②苦:使……苦。③殆:大概,恐怕。④微:暗中,不显露。

9.(4分)(1)(2分)我难道不能够推荐您让您富贵吗?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得分点:宁、富贵、足)

  (2)(2分)(我)依靠您(的相助),(才)得到显贵的地位,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得分点:赖、去,省略句)

中规中矩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①。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②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③;东西跳梁,不辟④高下;中于机辟⑤,死于罔罟⑥。今夫斄牛⑦,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樗chū,一种树。②狌shēng,黄鼠狼。③敖者,游玩的小动物。④辟,躲开避免。⑤机辟,机关。⑥罔罟wǎng gǔ,指渔猎的网具。⑦斄lí牛,一种大型动物。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何不之于无何有之乡 树: (2)所困苦哉 安: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译文:

19.选文说的是不被木匠看好的大树也是有给人乘凉的用处的,请你就此谈谈如何成为有用之人。

1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树:栽种         (2)安:哪里

18.译文:它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

翻译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他们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19.中:合乎 规矩:测量的工具。符合规矩,平平常常,甚至比较死板、拘泥。常含贬义。在文中长势不如意的树木都被木匠嫌弃,但是种植在广阔天地里,还是对人很有用的,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休息(1分)。是人才就会有用。不必求得中规中矩,限制自己的才能的发展。(1分)

伯夷颂 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①伯夷:殷朝孤竹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阴山。②微子:殷纣王之兄。

19.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不人之是非(回头看) B. 信道而自知明者也(深厚)

C. 乃以为不可(偏偏) D. 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没有)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 一凡人誉之,自以为有余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B. 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不知鱼之乐全矣

C. 抱祭器去之 夫环攻之

D. 夫圣人,万世之标准也 当立者公子扶苏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

②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22.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19.A  (3分)  20.C  D   (4分,各2分)

21.①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2分)

②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2分)

22.如赞成后一种说法可谈:殷亡周兴,是救人民于水火,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纣王无道,人神共愤,连贤德的微子也“抱祭器而去之”。 (+2)伯夷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拼力维护旧体制,陈腐偏执,不值得歌颂。(+2)

如赞成本文观点可谈:伯夷的行为是从遵从“道义”出发的,他那种守道不移、重义轻生的品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2)韩愈针对官场之上明哲保身的现实,称颂伯夷的特立独行,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4分)

翻译:

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能不顾及别人的肯定或否定(而我行我素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有充分自信的人。

一个家族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大概天下只有一个人而已。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那么这样的人千百年来仅有一个人而已;像伯夷,就是(这样)一个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和他相比),日月也不如他明亮,泰山也不如他高峻,天地也不如他有容。

当殷商灭亡,周朝兴起的时候,微子作为殷的贤臣,(尚且)抱着祭器离开纣王。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他们)带领天下贤士,和天下诸侯一起去攻打商纣,不曾听说有人指责他们。(而)那个伯夷叔齐,却偏偏认为不能这样做。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就这一点来说,他们难道是有所求而这样做的吗?(他们只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对自己的言行有充分的自信(而已)。

现在的所谓读书人,一有人称赞他,就自以为才德有余;一有人诋毁他,就自以为才德不足。唯独伯夷敢于这样指责圣人肯定自己。(要知道)圣人,乃是万世立身行事的标准啊!所以我说:像伯夷,就是一个能特立独行、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虽然如此,如果不是这两个人,(那些反对朝廷的)乱臣贼子一定会在后世接踵而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