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唐雎不辱使命》节选的文字,完成22—25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表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巯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2.下列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组句子是( )
①秦王不悦②秦王怫然怒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
陵君其许寡人!”(D.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③④
2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唐雎有胆有识,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B.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方法吞并安陵,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c.秦王的欺骗没有得逞,于是企图以“天子之怒”来恫吓唐雎。
D.面对秦王的恫吓,唐雎起初有些惊慌,但最终还是驳斥了秦王,维护了安陵国的利益。
24.下列对选文的写作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B.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从正面表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
C.情节构成紧张曲折,波澜起伏。
D.人物对话简洁整齐,绘声绘色。
25.下列篇目与选文反映的社会背景相同的一项是( )
A.《伤仲永》B.《木兰诗》
C.《邹忌讽齐王纳谏》D.《出师表》
第Ⅱ卷(表述题共70分)
22.D 23.D 24.B 25.C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越西有独居男子,编木为庐,力耕以食,菽粟盐酪,俱无仰于人。家有群鼠,昼则累累然行,夜则鸣啮至旦。男子积怨久之。一日酒醉归,是就枕,鼠百态恼之,目不得暝。男子曰:“此阴类恶物,何暴之甚!”遂持火四焚之。鼠死庐亦毁。次日酒释,怅然无所归。
【注释】①越:古国名。②累累然:络绎不绝的样子。③阴类:指夜间活动的动物。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分)
(1)夜则鸣啮至旦( ) (2)目不得暝( )
15.此男子为何会烧毁自己的屋子?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2分)
16.从这则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2分)
14. ①咬;②闭眼。(每空0.5分)
15.男子喝醉了,屋里的老鼠烦扰他让他无法入睡,怨恨之余忘记了自己的屋子。(2分)
16. 人要心胸豁达,头脑清醒,不要一叶障目,因小失大。(2分)
庞葱①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②去大梁③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十里。③大梁:魏国的都城。

[2ab35aa60b20cbe7.jpg]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B.)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团结、聚
C.蒙乃始就学。 就:从事D.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告辞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
8.根据内容分别用4个字填空。
(A.)文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 ”。(B.)文写吕蒙“ ”之后,经孙权劝说“ ”,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两文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 。
[06038befd39f6770.jpg]
文言文 阅读《口技》,完成(15—18)小题。(10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________声,________声,________声,________声,________声,一时齐发,_______。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5.用原文词语填空。(3分)
16.选文第1段交代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1段中用4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每空只填一个词)(3分)
文言文阅读 10分
10.妇手拍儿 口中呜 儿含乳啼 大儿初醒 夫叱大儿(3分)
11.交代了口技表演者,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听众情况和开演气氛。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了渲染和铺垫。(2分)
12.突出道具的简单,说明口技人表演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非他物。(2分)
13.善 正面 侧面(3分)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6分)
书黄筌画雀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9.上文作者是 代的文学家苏轼,我们曾学习过他的一首咏月词
。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验之信然。 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
B.虽画师且不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乃知观物不审者。 乃不知有汉。
D.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1.本文揭示了一个艺术创作规律,那就是: 。(2分)
9.宋 《水调歌头·中秋》
10.C
11.要深入观察,要勤学好问。
阅读下文,完成6-8题(8分)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整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阳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
⑵处遂改励。( )
⑶具以情告。( )
⑷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
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8.请用一个七字成语形容周处改过自新的可贵。(2分)
6.⑴希望⑵于是(就)⑶把⑷但是(可是,却)
7.况且一个人就怕不立志,(如果确立了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8.浪子回头金不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1分)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①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③之。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④。
(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有删节)
【注释】①升堂进者:即“升堂入室”者,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升堂喻刚入门,入室喻达较高境界。升堂入室喻学问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程度。②图纬:图谶和纬书。③辟:征召。④屣履:拖着鞋子走路,言急切见贤。“屣谓纳履未正,曳之而行,言趋贤急也。”造门:登门。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遂造太学受业 遂:
(2)玄因从质诸疑义 质: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父数怒之 骑千余,卒数万人
B.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 乃入见
C.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讲到了郑玄的求学经历。谈一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a8f99fbeea26cf7.jpg]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⑭ 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1.解释下划线词语的含义。(2分)
(1)惩山北之塞( ) (2)固不可彻( )
(3)甚矣,汝之不惠( ) (4)虎亦寻卒去( )
1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3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甲文中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都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此句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历颇深,也很天真可爱。
14.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3分)
11.(1)苦于 (2)通 (3)通“慧”,聪明。(4)不久(每小题0.5分) 1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13.C
14.提示:人生有时会遇到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①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②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③,诸侯加兵则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守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未几,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②用事者:管事的人。③加兵:兴兵侵犯。
11.用“ ∕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君于赵为贵公子
1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君安得有此富乎 安:
②未几,民富而府库实 未几:
13. 赵奢劝说平原君时,使平原君“以为贤”,充分体现了赵奢 ,
平原君 。(2分)
11.君于赵∕为贵公子
评分意见:本题共1分。
12.哪里 不久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
13.善于劝谏 善于听从正确意见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