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西汉刘向的《师旷论学》一文,完成8—11题。(14分)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⑤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⑥;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⑦昧行⑧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④戏:戏弄。⑤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眼瞎,所以这样自称。⑥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⑦孰与:用于二者之间的比较,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⑧昧行:在__中行走。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恐已暮矣 ( ) ②臣闻之 ( )
③安有为人臣( ) ④壮而好学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例句: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A.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B.放之山下(《黔之驴》)
C.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D.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盲 臣 安 敢 戏 其 君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师旷用什么方法来说理的?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f3a838252e72856.jpg]
琢 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19.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3分)
A.被以衣裳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置之堂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诚巧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何不范金琢玉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
22.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
19.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评分标准:2分,每处1分。多断不得分。
20. D(前一个“何”,意思是“为什么”;后一个“何”,意思是“多么”。)
评分标准:3分。
21. 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评分标准:2分,意对即可。要准确翻译“孰”和“以”,每错一处扣1分。
22.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
评分标准:3分。言之有理,得3分。仅判断,得1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陈胜、吴广借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会天大雨,道不通,非已失期 会宾客大宴,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C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丹书帛曰
D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0.把“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陈胜在宗人因雨逾期而面临被杀厄运之时,决定发动起义,可见他决策的果断。
B 陈胜能够看出天下百姓对秦王暴政和二世继位的不满情绪,足见他审时的敏锐。
C 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足见他某事的睿智。
D 陈胜起义钱亲自去占卜,置丹书于鱼腹,派吴广篝火狐鸣,足见他处事的周全。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死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倚仗”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3分)
(2)“自经丧乱少睡眠”变现了“我”怎么样的情感?(2分)
9.【参考答案】:B
【思路解析】A编次、编排;临时驻扎和住宿 B、适逢 C、表判断,是;于是,就 D、假如,如果;确实
10.【参考答案】: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思路解析】关键词:以:因为;数:多次;故:缘故;使:派遣。
11.【参考答案】:C
【思路分析】不是为了复兴秦国。
12.【参考答案】:
(1)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
展到战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思路解析】杜甫这位诗人和他的生活背景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这首诗只要把握住了作者由己及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感,难度也就不大了。
【小结】第7题的第(1)小题,虽然考的不是大家较熟悉的句子,但是这一次选的是错误的两项,而且这两项都是顺序调乱,所以难度也降低了不少。文言文《陈涉世家》平时出现频率较高,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古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作品,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非常明显。总体来说,这次中考的古诗词以及文言文难度都不大。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一l0题(每小题2分。共6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孰:仔细
B.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赶得上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D.能谤讥于市朝 谤:诽谤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虽欲言,无可进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AB.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呜呼!其真无马邪
燕、赵、韩、魏闻之 欲有求于我也
CD.
孔子云:何陋之有。 所欲有甚于生者
10.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邹忌从与徐公比美受蒙蔽的遭遇中敏锐地感觉到齐王受蒙蔽的程度比自己更深。
B.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数月之后,前来进谏的人让朝庭门庭若市。
c.邹忌向他的妻、妾、客询问他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三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但措辞上有细微的差别,由此体现三人与他有亲疏远近之别。
D.邹忌将治国安邦的道理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中,有着高超的进谏艺术;同时,齐王也有勇于纳谏的胆识和气度。二人共同促成了齐国内政修明,不用兵就战胜敌国的局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11.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2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分)
8.D(谤:公开批评别人的过错)
9.A(A项中“虽”均为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即使”;B项中“其”前者是代词,他的,后者表反问语气;C项中“之”前者是代词,后者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D项中“于”前者是介词,介进对象,后者是介词,表比较。)
10.B(“数月之后”应为“令初下”)
11.(4分)
(1)(2分)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再次问他的妾。(宾语前置翻译准确1分.全 句大意正确1分)
(2)(2分)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的原因是偏爱我。(“私”译为“偏爱”1分,全句大意正确1分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①: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②: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袂③:就是衣裳的袖子。
12.解释加点的词。(2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
13.下列加点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楚人以晏子短 以头抢地尔 B. 秦王怫然怒 然则何为使子
C.晏子使楚 因使唐雎使于秦 D.谓唐雎曰 太守自谓也
14.翻译句子。(2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5.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唐睢主要是靠_________取胜,晏子主要是靠________取胜。(2分)
16.读了【甲】【乙】两文这些“士”的故事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2分)
12.通“措” 适宜 13.C 14.略 15.勇敢 智慧 16.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2-5题。(18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今日是也
(2)长跪而谢之
(3)以牒为械
(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甲]段记叙第二回合斗争中,唐雎以“士之怒”
反击秦王的“ ”,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壮举并表示要效仿他
们,随即,用“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
[乙]段在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中,用 “ ”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是“ ”的原因促使楚王最终
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决定的。(用原文回答)(4分)
5、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2、(4分,每小题1分)(1)这样 (2)道歉(3)木片(4)入侵
3、(6分,每小题3分)
(1)平民(老百姓)发怒,只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布衣”、“免冠”、“徒跣”、“抢”翻译正确各0.5分,句意正确1分)
(2)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尽”、“圉”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正确1 分)
4、(4分,每空格1分)天子之怒 挺剑而起 公输盘诎(公输盘之攻械尽) 虽杀臣,不能绝也。
5、(4分)例如: 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安石《伤仲永》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铈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②,自目曰《高轩过》③。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④,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⑤者。及暮归,足成之。……(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宋】欧阳修·《新唐诗》
【注释】 ① 皇甫铈(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著有《普察集》。
②素构:早就构思好的。③《高轩过》(xuän):题目名。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④奚奴(xī ):童仆,奴仆。⑤程课:固定的格式。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⑵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⑶自是有名( ) ⑷书投囊中( )
18.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B.援笔辄就如素构C.对镜帖花黄D.火伴皆惊忙
1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以钱币乞之B.余闻之也久C.不能称前时之闻D.及暮归,足成之
20.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2分)
17.(4分)⑴文采和道理 ⑵拜访 ⑶从此 ⑷写
18.(2分)B 19.(2分)C
20.(4分) (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 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啊!
21.(2分)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2.(2分)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附翻译:七岁就能做文章,韩愈、皇甫铈刚听说的时候不相信,到他家里去,让他(李贺)做诗,他挥笔就写好了,如同事先就构思好了一样, 他将诗命名为《高选过》。两人非常惊讶,他也出名了。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童仆,背着破烂不堪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其他牵强附和旧章法的人。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这孩子啊,要呕出心血了才罢休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③,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④不变,辞令如故⑤。桓公怒,欲倍⑥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②败北:战败逃跑。北,打了败仗往回逃。③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④颜色:脸色。⑤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⑥倍:通“背”。背弃,违背。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以勇力事鲁庄公( )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 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
15.说说“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的目的是什么?(1分)
16.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14.凭 答应 在 割让或丢失(联系上下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判断。)
15.迫使桓公归还曹沫与鲁国作战中丢失的土地。(从文中“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可以得出答案。)
16.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抓住关键词“夫”“以”“信”“于”“天下”“与”“之”,联系上下文翻译。)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曹沫,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逃跑。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
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盟约。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圣琵琶传闻(12分)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②画,遂把③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④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⑥,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⑦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生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⑧着琵琶,所以潜隐。”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注释] ①过:寻访。②攻: 善于。③把:拿。④当亦:当时也是。⑤经年:过了几年。⑥非一:不
止一二次。⑦幡花:挂着幡,供着花。⑧:背:违背。
1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余闻之也/久 D.而遂为/村人传说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甚效 (2)还宿船中
(3)以失琵琶故 (4)自是灵圣亦绝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17.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5分)
(1)书生因为 而入林、访僧院,过了几年,又因为
再访僧院。(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书生所画的琵琶为什么能被村人当作灵圣?(分)
1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而遂为/村人传说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甚效 非常 很 (2)还宿船中 回去 (3)以失琵琶故 因为 (4)自是灵圣亦绝 从此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
17.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5分)
(1)书生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而入林、访僧院,过了几年,又因为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⑥,心窃疑之。再访僧院。(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书生所画的琵琶为什么能被村人当作灵圣?(分)书生作画时没有人 看见(或“琵琶画突然出现在僧院”);僧人的戏言被村人以讹传讹;村人的迷信思想。
【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非常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因此返回江西时,责令船进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的原因,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画以及擦洗掉琵琶的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甲]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选自《山海经》)
[乙]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节选自 蒲松龄《狼》)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夸父与日逐走( ) ②饮于河、渭( )
③一狼洞其中( ) ④止露尻尾(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夸父与日逐走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B.、 目似暝,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 屠自后断其股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C.、遥闻深巷中犬吠 其一犬坐于前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3.用文中语句填空。(3分)
甲文中,夸父逐日中遇到的困难是“ ”;乙文中,“一狼径去”用意是“ ”;“其一犬坐于前”用意是“ ”。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逐走(竞跑、赛跑) ②于(于,介词。“在,到的意思。)
③洞( 打洞 ) ④止(通假字,同“只”,现代就是“只,只有”的意思)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C )
C.夸父与日逐走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 意(神情)暇甚 意(想要)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 屠自后断其股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遥闻深巷中犬吠 其一犬坐于前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 原来是在迷惑自己。
13.用文中语句填空。(3分)
甲文中,夸父逐日中遇到的困难是“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乙文中,“一狼径去”用意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其一犬坐于前”用意是“盖以诱敌”。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