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选段)(11分)
柳宗元
蒋氏大威,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路,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窃,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询询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9.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4分)
①向吾不为斯役 向:
②则弛然而卧 然:
③谨食之 食:
④故为之说 故: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旬子。(4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21.选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fa1b0aede59cbd7d.jpg]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 )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日:“彼三晋①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②利者蹶③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
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日:“遂成竖子①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注释:①三晋:本指韩、赵、魏三国,此指魏国。②趣:通“趋”。③蹶:倒下,这里是受挫的意思。④度(duó):估计。⑤竖子:小子,骂人的话。
19.依次补写出文中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 )( )
20.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齐使田忌将而往(带兵) B.素悍勇而轻齐(看不起)
C.士卒亡者过半(死亡) D.乃钻火烛之(照)
21.按要求填空。
①庞涓由于骄傲,对齐军作出错误分析的几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句话后来概括简缩成了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
22.孙膑巧施减灶计,是基于他对魏军什么样的认识?(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庞涓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齐军 魏国 20.C 21.①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②因势利导 22.素悍勇而轻齐 23.庞涓骄傲自大,对齐军作出了错误的估计,落入了孙膑预设的圈套,受到伏击,全军覆没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9、下列文句中对加点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未尝(曾经)识书具 收族(团结族人)为意
B.、并自(自己)为其名 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就
C.、稍稍(悄悄地)宾客其父 不能称(相称)前时之闻
D.、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 固(本来)众人
10、用现代汉语表示下列文句,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B.、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C.、又七年,还自扬州——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
D.、泯然众人矣——(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B.、本文暗藏对比,如仲永前后变化对比、仲永的天资与同龄人对比、父亲贪利与乡人对比等,这些对比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C.、本文先叙后议,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
D.、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12、本文中方仲永天资聪颖却终未有所成,《孙权劝学》中吕蒙战功卓著却能学有所成,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其中的原因。(3分)
9、C 10、C 11、 B 12、仲永有天赋,却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父亲“不使学”,因此“泯然众人”;吕蒙因孙权的劝学,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才令人刮目相看。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俄大雪,母薄暮②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不见女。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此雍正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 畜:牲畜
B. 后于母里许 后:落后
C. 奔走号呼 走:跑
D. 复邀邻人寻之 复:再,又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幼女随之不及
A.子将安之 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砍柴非常辛苦,一时的疏忽,致使孩子迷路了。
B.如果没有这只狗的保护,小女孩或许就死于非命了。
C.父母在晚上找寻女儿时并没有得到他人的帮助,所以没找到。
D.人们听说这件事无不惊诧于狗的忠义。
8、A 9、C 10、C
《口技》节选(24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扶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9、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清朝涨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2分)
10、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用一条竖线“|”画出)(2分)
(1)中 间 力 拉 崩 倒 之 声 。
(2)不 能 名 其 一 处 也 。
1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会宾客大宴会 会_________ (2)满坐寂然 坐_________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4)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12、下面加点的字古今意义一致的是( )(2分)
A.、忽一人大呼“火起”B.、虽人有百手
C.、几欲先走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2分)
A.、(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2)不知木兰是女郎
B.、(1)默叹,以为妙绝。 (2)群响毕绝。
C.、(1)手有百指。 (2)不能指其一端。
D.、(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稍稍宾客其父。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③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15、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什么情态?它是什么描写?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6、结尾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9、《虞初新志》、林嗣环 10、(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不能|名其一处也。11、(1)会:适逢,正赶上(2)坐,通“座”,座位 (3)夹杂(4)说出 12、A 13、D 14、略 15、表现听众听了口技人以假乱真的表演后害怕的情态;(1分)它属于侧面描写;(1分)通过对听众反应从侧面表现口技人技艺的高超。(1分) 16、不能删去,结尾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呼应前文,(1分)又可起到侧面反衬口技人技艺高超的作用,他就是用那样简单的道具表演出了那样复杂的声音。(1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完成7-小题,20,22题23题各3分,21题4分,共13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7、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 自以为大有所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闻: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C.、但: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于舅家见之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分)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分)
9、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 ,略写 的情形。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根本原因是 。(3分)
10、本文与《孙权劝学》都谈到了学习,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写法和内容方面的不同。
(2分)
7、C(3分)
8、(各2分)(1)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9、(3分)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根本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2分)《伤仲永》内容: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方仲永的前途,使他从一个神童沦为普通人,告诉我们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的道理。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写法:本文是一篇随笔,是借事说理,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孙权劝学》内容;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且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写法:是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侧面描写突出。三、
古诗文阅读(17分)
【乙】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
C.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 “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D.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17.(2分,每空1分)(1)伤感(难过、忧愁、悲伤) (2)平和(平静、宁静、释然)
18.(4分,每小题2分)
(1)“一线雪”和“动人心魄”生动地写出了那根白发白得很耀眼、很刺目(1分),表达了“我”发现白发时吃惊难过的心情(1分)。(意思符合即可——)
(2)“咀嚼黄昏”指老人们在领略、享用迷人的夕阳美景(1分),又指老人们在回味往昔,品味人生(1分)。(意思符合即可)
19.(4分)示例一:“我”14岁发现第一根白头发时毫不在意,9年后发现第二根白发时却是相当吃惊,文章以此细节来表现青春的流逝及其带给自己的伤感。 示例二:通过写老人的白发表现他们的历经沧桑;通过写老人表情、姿态的祥和来表现经历沧桑后的宁静与平和。 示例三:通过写夕阳爆发着如火的金光衬托老人饱经风霜后生命仍然灿烂美丽,让“我”感悟到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
20.(4分)A.青春年少的“我”的一根白发和老人们的满头斑白相比,不算什么。 B.“我”虽青春年少,却为一根白发而忧愁伤感。饱经沧桑的老人们让“我”有所感悟,也让“我” 的心境渐渐平和,觉得那根小小的白发根本不算什么,不值得伤感,因而感觉淡了很多。 C.夕阳中的老人们历经风霜却仍然安详从容,他们教会了“我”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时光,让“我”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外貌等外在的东西,而在于精神等内在的东西。因此那根白发不再白得刺目,“我”的心也释然了。
(按层级给分,只答到A层意思得1分,答到B层意思得3分,答到C层意思得4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
【乙】厉王(1)虐,国人(2)谤王。邵公(3)告曰:“民不堪命(4)矣!”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6)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7)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8)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9)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10)。
(选自《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有删改)
注释:(1)厉王:周厉王。(2)国人:住在国都的人。(3)邵公:周朝大臣。(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5)卫巫:卫国的巫者。(6)弭:消除。(7)障:堵塞。(8)壅:堵塞。(9)宣:疏导。(10)乃:副词,终于。流:流放,放逐。彘(zhì):地名,当时的边远地方。
2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期年(满一年)之后 B.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
C.宫妇左右莫不私(偏爱)王 D.吾妻之美(漂亮)我者,私我也
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吾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B.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暮寝而思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7.句子翻译。(4分,每题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先介绍邹忌比美之事其实是要为下文将通过生活小事中的道理来类比国家大事的道理做准备,这种写作手法可以称为由小及大。
B.因为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全都不是出于真心,所以邹忌不盲目轻信,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C.邵公把让百姓自由说话比作对河流的疏导,这种比喻说理的方式能把“弭谤”的危害具体形象地揭示出来。
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29.邹忌和邵公都是善于说理的人,但是故事的结局却大不一样,请从齐王和厉王的角度分别思考其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D 26. B 27. (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2)河流不畅通而堤坝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像河水一样。28.B 29.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更富有政治智慧:对百姓发表议论加以引导,利用广大群众的智慧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从而使内政修明,诸侯来朝。周厉王固执己见,迷信强权,对百姓的议论采用压制的方式,而不是去解决产生议论的实际问题,导致民怨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于爆发。
阅读《口技》选段,回答8——10题(9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⒏(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少顷 (2)既而
⒐(4分)把下面两旬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⑵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⒑ (3分)“善”是什么意思?请你在文中找到反映宾客都认为口技人“善”的两个句子。
8.(2分)(1)少顷:一会儿 (2)既而:不久,紧接着
9.(4分)(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2)各种声音同时发出,都模仿的很像(各种妙处都具备)。
10.(3分)善于,擅长的意思。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①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②质何敢望③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④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②顾:表示轻微的转折。③望:奢望。④厚:丰厚。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朝廷方治朋党
②顾质何敢望之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10.王质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8.①治理,惩治 ②怎么,哪里(说明:本题2分。)
9.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说明:本题2分。)
10.政治磊落;敢作敢当。(说明:本题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