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生传》节选(8分)

南宫生,吴人。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①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②听,居樽下拜,起为寿③,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慴④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进,不少避。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⑤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注释]①柔:安抚。②竦:恭敬。 ③寿:敬酒。④慴:同“慑”,威慑。⑤介客: 传信的宾客。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为语古贤将事 ⑵其一尝召生饮 ⑶遂引去 ⑷介客诣生谢

22.用“/”做标记,给下面句子划分句读。(断两处)(2分)。

生 亦 善 交 无 贵 贱 皆 倾 身 与 相 接

23.南宫生是用什么方法制服“二军将”的?请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21.(4分)⑴告诉(对……说) ⑵曾经   ⑶离开  ⑷拜访

22.(2分)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23.(2分)南宫生用自己凛然的气节征服了二军将。 或答:前者以柔克之,后者克之以刚。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__中走路。昧:暗。

1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鲁肃过寻阳 __________ (2)恐已矣 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1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2分)

11.(1)到了……的时候         (2)迟、晚

评分标准:(2分)每个词解释准确得1分,

12.(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各2分,要求翻译正确,语言流畅。

13.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评分标准:(2分)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22-25题。(8分)

太后闻虞诩有将帅之略,以为武都太守。(诩)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释]①羌,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②不虞,指出乎意料的事。③陈,同“阵”,列阵。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增倍之( ) ②到郡( )

23.请给下面的句子用“/”断句(断两处) (2分)

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24.虞诩的“将帅之略”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2.①每天;  ②已经;    23.D(2分)      24.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25. ①虞诩采用增灶的方法让敌人不敢逼近。②虞诩用小驽诱敌,再用强弩毙敌,让敌人震惊而退却。③虞诩采用士兵通过更换衣服从东门出,北门入的循环法迷惑敌人,让敌人认为守军人数众多。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6分)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选自《赵普》)

【乙】文征明临《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

注:①率:标准。 ②书:书法。③苟且:随便,马虎。④简札:信件,书信。⑤厌:厌倦。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学术 寡: (2)家人箧视之 发:

(3)书大进 (4)未苟且 尝:

1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及用法最相近的一项是( ▲ )(3分)

A.及次日政 文征明《千字文》B.家人发箧视 必再三易不厌

C.普习吏事 不当意D.读之竟 以十本为率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2)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3.赵普读书,文征明练字,都十分勤奋,请分别摘抄甲乙两文中提到的相关细节。(2分)

甲: 乙:

14.文征明除了练字勤奋,文中划线句还体现了他另一种优秀品质,请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这一优秀品质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3分)

【答】

10.(1)少(2)打开(3)于是,就(4)曾经(4分)

11.B(3分)

12.(1)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勉他读书。

(2)所以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妙传神。(每题2分,共4分)

13.甲:(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乙:日以十本为率。(2分,每空1分)

14.示例:我以前做题目时,常常因粗心而把题目做错;这则材料中,文征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启示我在学习上要一丝不苟、要坚决改掉粗心马虎的毛病。(意近即可,3分,联系实际1分,启示2分)

阅读西汉刘向的《师旷论学》一文,完成8—11题。(14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④戏:戏弄。⑤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眼瞎,所以这样自称。⑥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⑦孰与:用于二者之间的比较,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⑧昧行:在__中行走。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恐已矣 ( ) ②臣之 ( )

有为人臣( ) ④壮而学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例句: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A.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B.放之山下(《黔之驴》)

C.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D.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盲 臣 安 敢 戏 其 君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师旷用什么方法来说理的?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5406648762f2363.jpg]

捕蛇者说(选段)(11分)

柳宗元

蒋氏大威,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路,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窃,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询询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9.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4分)

吾不为斯役 向:

②则弛而卧 然:

③谨之 食:

为之说 故: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旬子。(4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21.选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fa1b0aede59cbd7d.jpg]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 )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日:“彼三晋①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②利者蹶③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

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日:“遂成竖子①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注释:①三晋:本指韩、赵、魏三国,此指魏国。②趣:通“趋”。③蹶:倒下,这里是受挫的意思。④度(duó):估计。⑤竖子:小子,骂人的话。

19.依次补写出文中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 )( )

20.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齐使田忌将而往(带兵) B.素悍勇而轻齐(看不起)

C.士卒亡者过半(死亡) D.乃钻火烛之(照)

21.按要求填空。

①庞涓由于骄傲,对齐军作出错误分析的几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句话后来概括简缩成了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

22.孙膑巧施减灶计,是基于他对魏军什么样的认识?(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庞涓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齐军  魏国  20.C  21.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因势利导  22.素悍勇而轻齐  23.庞涓骄傲自大,对齐军作出了错误的估计,落入了孙膑预设的圈套,受到伏击,全军覆没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9、下列文句中对加点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未(曾经)识书具 收族(团结族人)为意

B.、并(自己)为其名 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就

C.、稍稍(悄悄地)宾客其父 不能(相称)前时之闻

D.、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 (本来)众人

10、用现代汉语表示下列文句,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B.、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C.、又七年,还自扬州——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

D.、泯然众人矣——(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B.、本文暗藏对比,如仲永前后变化对比、仲永的天资与同龄人对比、父亲贪利与乡人对比等,这些对比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C.、本文先叙后议,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

D.、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12、本文中方仲永天资聪颖却终未有所成,《孙权劝学》中吕蒙战功卓著却能学有所成,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其中的原因。(3分)

9、C   10、C  11、 B    12、仲永有天赋,却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父亲“不使学”,因此“泯然众人”;吕蒙因孙权的劝学,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才令人刮目相看。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呈贡县村民一犬,甚驯。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于母里许。俄大雪,母薄暮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恐万状,奔号呼,竟不见女。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凌晨,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此雍正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呈贡县村民一犬         畜:牲畜

B. 于母里许            后:落后

C. 奔号呼             走:跑

D. 邀邻人寻之           复:再,又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幼女随不及

A.子将安之          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僧哉

C.宋君令人问于丁氏     D.得无楚水土使民善盗耶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砍柴非常辛苦,一时的疏忽,致使孩子迷路了。

B.如果没有这只狗的保护,小女孩或许就死于非命了。

C.父母在晚上找寻女儿时并没有得到他人的帮助,所以没找到。

D.人们听说这件事无不惊诧于狗的忠义。

8、A  9、C  10、C

《口技》节选(24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扶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9、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清朝涨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2分)
10、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用一条竖线“|”画出)(2分)
(1)中 间 力 拉 崩 倒 之 声 。
(2)不 能 名 其 一 处 也 。
1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会宾客大宴会 会_________ (2)满坐寂然 坐_________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4)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12、下面加点的字古今意义一致的是( )(2分)
A.、忽一人大呼“火起”B.、虽人有百手
C.、几欲先走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2分)
A.、(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2)不知木兰是女郎
B.、(1)默叹,以为妙绝。 (2)群响毕绝。
C.、(1)手有百指。 (2)不能指其一端。
D.、(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稍稍宾客其父。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③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15、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什么情态?它是什么描写?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6、结尾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9、《虞初新志》、林嗣环   10、(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不能|名其一处也。11、(1)会:适逢,正赶上(2)坐,通“座”,座位 (3)夹杂(4)说出 12、A  13、D   14、略   15、表现听众听了口技人以假乱真的表演后害怕的情态;(1分)它属于侧面描写;(1分)通过对听众反应从侧面表现口技人技艺的高超。(1分) 16、不能删去,结尾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呼应前文,(1分)又可起到侧面反衬口技人技艺高超的作用,他就是用那样简单的道具表演出了那样复杂的声音。(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