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8~10题。(12分)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9.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每句2分)
(1)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dc21710115b9a36.jpg]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5题。(14分)
【甲】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注】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21.选出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2分)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太守谓谁
B.安陵君其许寡人 谭中鱼可百许头
C.且秦灭韩亡魏 且壮士不死即已
D.夫韩、魏灭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22.选出下面全是主谓短语的一组(2分)
A.天子之怒 免冠徒跣 怀怒未发 天下缟素
B.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寡人谕矣
C.图穷匕见 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 自引而起
D.秦王不悦 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仓鹰击殿
23.解释下面如点词的含义(每小题1分,共2分)
①长跪而谢之 ②使毕使于前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两个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②图穷而匕首见。
25.甲、乙两文分别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英雄人物形象的?(4分)
[c39a4ecf786a692b.jpg]
阅读《公输》选段,回答8-10题(8分)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椴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愿: (2)仁:
9.(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何罪之有?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10.(2分)从画线句子可看出,公输盘和楚王有着共同的心理。他们共同的心理是什么?
[b4889fee8b9c4c03.jpg]
《南宫生传》节选(8分)
南宫生,吴人。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①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②听,居樽下拜,起为寿③,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慴④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进,不少避。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⑤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注释]①柔:安抚。②竦:恭敬。 ③寿:敬酒。④慴:同“慑”,威慑。⑤介客: 传信的宾客。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为语古贤将事 ⑵其一尝召生饮 ⑶遂引去 ⑷介客诣生谢
22.用“/”做标记,给下面句子划分句读。(断两处)(2分)。
生 亦 善 交 无 贵 贱 皆 倾 身 与 相 接
23.南宫生是用什么方法制服“二军将”的?请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21.(4分)⑴告诉(对……说) ⑵曾经 ⑶离开 ⑷拜访
22.(2分)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23.(2分)南宫生用自己凛然的气节征服了二军将。 或答:前者以柔克之,后者克之以刚。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__中走路。昧:暗。
1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及鲁肃过寻阳 __________ (2)恐已暮矣 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1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2分)
11.(1)到了……的时候 (2)迟、晚
评分标准:(2分)每个词解释准确得1分,
12.(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各2分,要求翻译正确,语言流畅。
13.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评分标准:(2分)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22-25题。(8分)
太后闻虞诩有将帅之略,以为武都太守。(诩)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①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②,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③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释]①羌,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②不虞,指出乎意料的事。③陈,同“阵”,列阵。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日增倍之( ) ②既到郡( )
23.请给下面的句子用“/”断句(断两处) (2分)
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24.虞诩的“将帅之略”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2.①每天; ②已经; 23.D(2分) 24.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25. ①虞诩采用增灶的方法让敌人不敢逼近。②虞诩用小驽诱敌,再用强弩毙敌,让敌人震惊而退却。③虞诩采用士兵通过更换衣服从东门出,北门入的循环法迷惑敌人,让敌人认为守军人数众多。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6分)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选自《赵普》)
【乙】文征明临《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①,书②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③,或答人简札④,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⑤,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
注:①率:标准。 ②书:书法。③苟且:随便,马虎。④简札:信件,书信。⑤厌:厌倦。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寡学术 寡: ▲ (2)家人发箧视之 发: ▲
(3)书遂大进 遂: ▲ (4)未尝苟且 尝: ▲
1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及用法最相近的一项是( ▲ )(3分)
A.及次日临政 文征明临《千字文》B.家人发箧视之 必再三易之不厌
C.普少习吏事 少不当意D.读之竟日 日以十本为率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
(2)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
13.赵普读书,文征明练字,都十分勤奋,请分别摘抄甲乙两文中提到的相关细节。(2分)
甲: ▲ 乙: ▲
14.文征明除了练字勤奋,文中划线句还体现了他另一种优秀品质,请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这一优秀品质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3分)
【答】 ▲
10.(1)少(2)打开(3)于是,就(4)曾经(4分)
11.B(3分)
12.(1)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勉他读书。
(2)所以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妙传神。(每题2分,共4分)
13.甲:(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乙:日以十本为率。(2分,每空1分)
14.示例:我以前做题目时,常常因粗心而把题目做错;这则材料中,文征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启示我在学习上要一丝不苟、要坚决改掉粗心马虎的毛病。(意近即可,3分,联系实际1分,启示2分)
阅读西汉刘向的《师旷论学》一文,完成8—11题。(14分)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⑤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⑥;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⑦昧行⑧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④戏:戏弄。⑤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眼瞎,所以这样自称。⑥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⑦孰与:用于二者之间的比较,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⑧昧行:在__中行走。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恐已暮矣 ( ) ②臣闻之 ( )
③安有为人臣( ) ④壮而好学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例句: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A.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B.放之山下(《黔之驴》)
C.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D.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盲 臣 安 敢 戏 其 君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师旷用什么方法来说理的?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5406648762f2363.jpg]
捕蛇者说(选段)(11分)
柳宗元
蒋氏大威,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路,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窃,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询询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9.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4分)
①向吾不为斯役 向:
②则弛然而卧 然:
③谨食之 食:
④故为之说 故: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旬子。(4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21.选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fa1b0aede59cbd7d.jpg]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 )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日:“彼三晋①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②利者蹶③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
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日:“遂成竖子①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注释:①三晋:本指韩、赵、魏三国,此指魏国。②趣:通“趋”。③蹶:倒下,这里是受挫的意思。④度(duó):估计。⑤竖子:小子,骂人的话。
19.依次补写出文中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 )( )
20.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齐使田忌将而往(带兵) B.素悍勇而轻齐(看不起)
C.士卒亡者过半(死亡) D.乃钻火烛之(照)
21.按要求填空。
①庞涓由于骄傲,对齐军作出错误分析的几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句话后来概括简缩成了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
22.孙膑巧施减灶计,是基于他对魏军什么样的认识?(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庞涓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齐军 魏国 20.C 21.①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②因势利导 22.素悍勇而轻齐 23.庞涓骄傲自大,对齐军作出了错误的估计,落入了孙膑预设的圈套,受到伏击,全军覆没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