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l)故不错意也: (2)长跪而谢之曰: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② 太守谓谁

B.① 秦王不悦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 愿终守之 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译文: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

答:

1、〔 1 )通“措”,置。(2 )道歉    2 、B 3 、 ( 1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2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4、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四、

课外阅读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亦?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康肃公自矜的“资本”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卖油翁对康肃公射技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康肃公性格上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翁曰:‘无他,惟手熟尔”的“曰”字前加一个修饰语,你会选择怎样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卖油翁演示倒油技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善射”、“当世无双” 。2.“睨之”、“但微颔之”。3.骄横傲慢,自高自大。4.“从容”或“淡然”。5.熟能生巧。6.这表现了康肃公对卖油翁高超技艺不得不佩服。

比较阅读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巳,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乙】及陈涉起,沛(沛县)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官名)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崐背(背叛)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借此胁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邦)。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给)沛父老,为陈(陈说)利害。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门迎刘季,立以为沛公。萧、曹等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以应诸侯。

1、上文中加点的“为”字读音不同于其他3个的是( )(2分)

A.、士卒多为用者B.、吴广为都尉C.、君为秦吏D.、为陈(陈说)利害

2、下列4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乃令樊哙召刘季 沛令后悔B.、 以激怒其众 沛令欲以沛应之

C.、今欲崐背之 欲诛萧、曹D.、陈胜自立为将军 立以为沛公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且/壮士不死/即巳B.、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刘季乃书帛射城上

5、陈、吴发动起义取得成功、沛令响应起义却遭杀身之祸,原因何在?请分别作简要的分析。(5分)

1、A  2、A  3、A  4、(1)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2)刘季就在绸子上写书信射到城墙上。

阅读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会天大雨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天下唱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等死,死国可乎?

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2分)

答案

1、适逢,恰巧遇到;唱通“倡”,首发。2、C   3、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扶苏贤明,项燕爱士卒,诈称扶苏,项燕有号召力。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3分)

(1)度 (2)亡 (3)往往

2、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4分)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3、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其理由是:(3分)

4、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2分)

5、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1、(1)估计、考虑      (2)逃亡        (3)到处2、(1)扶苏因为多次谏劝皇帝的缘故,皇上派他到边疆去带兵(2)现在果真把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 3、秦王朝内部严重的政治危机(1分)楚国人民有强烈的__意愿。(1分)阐述(1分)4、(1)丹书帛“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2)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5、__   或    领导者要“从 民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言之成理即可)

1、为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胄( ) 戎( ) 箪( )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国险而民附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箪食壶浆

2、 (1)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在文中标"()"的段落内出现了两处。请指出来并解释。

① ②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中"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本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同义,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 。

3、 诸葛亮提出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 抚 和 争锋 修 B. 保 和 抚 结好 修

C. 守 和 抚 结好 修 D. 守 抚 和 争锋 修

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州出发。

B. 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州出发。

C. 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发。

D. 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5、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

7、 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 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 抚边境各民族;③ 广布"仁义";④ 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 巩固荆、益基地;⑥ 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 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 搞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

8、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 (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

、课内阅读  1、zhòu    róng    dān(析:掌握重点字字音)尽  地势  归附  不仅  而且  兴旺富裕  用箪(盛)   用壶(装) 2、(1)①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② 夷越:泛指我国南部各族。(析:注重书下注解)(2)亲自  躬(析:掌握词义) 3、B(析:根据文意)  4、 D(析:掌握句意)5、(1) 现在曹操已拥有上百万军队,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胜。  (2)百姓哪个敢不用箪盛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来迎接将军呢?     6、①不可与争锋  ②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③取而代之 ④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而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7、⑥③①⑤②④⑧⑦(析:熟读课文,理解文意)8、 成霸业,兴汉室(析:联系上下文)

         

口技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③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满寂然( )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人有百手( ) ④两战战 ( )

15. 与“不能其一处也”中的“名”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莫可状B.、至理言C.、有无实D.、副其实

16.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4分)

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17.文中多次描写听众的反应,在原文中用波浪线划出这些语句,并说说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3分)

口技(11分)略

上书谏吴王(节选)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⑥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①蘖(niè):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

12.将文中画线句子用“/”断句。(2分)

积 德 累 行 不 知 其 善 有 时 而 用 弃 义 背 理 不 知 其 恶 有 时 而 亡

13.文中画线句阐明了积善成德、____________的道理。空白处正确的选项是( )(2分)

A.、防微杜渐B.、温故知新C.、礼尚往来D.、得寸进尺

12.积 德 累 行 / 不 知 其 善 / 有 时 而用 / 弃 义 背 理 / 不 知 其 恶 / 有 时 而亡

解析:根据上下文及句意可判断。这是一组骈句。

13.A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旪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旪间久了就会灭亡。因此可判断是防微杜渐。

附:上书谏吴王(节选)》参考译文:

那周长十围的树木,开始生长的时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脚趾就可以把它挠断,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在它没有长成,没有形成之前挖出。打磨砥砺,(一时)看不见它的损坏,一段时日后终究会毁坏;种树养畜,不见它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大;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时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时间久了就会灭亡。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并且亲自施行,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扣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为逸老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鉴》卷五十二,有删节)

【注】①矫厉:振奋。②重肉:两种以上的肉。③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④治第:建府宅。⑤逸老:安享晚年。⑥形骸:形体、身体。

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一 时 士 大 夫 矫 厉 尚 风 节

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每感激论天下事:

(2)吾今年六十:

(3)乃谋治第园圃:

(4)吾之所在位高而艰退: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译文:

11.文章结尾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用意何在?(4分)

答:

1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说说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上文中的具体表现。(4分)

答:

8. 一 时 /士 大 夫 /矫 厉 尚 风 节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完成时,在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把主谓宾分开,同时注意划分两处。

9.(1)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2)超过(3)种植 (4)担心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完成时可联系已学知识。比如(1)“感激”可联系《出师表》中的“由是感激”;(2)“逾”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不敢稍逾约”;(4)“患 ”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 》中的“无冻馁之患矣”。

10.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呢?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应抓住句中关键词“苟”“况”“乎”。

11.运用侧面描写,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突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之心。   【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此文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意在表现范仲淹。

12.①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志向;②把衣食施舍给别人,设立义庄赡养族人;③不愿意为颐养天年而修建住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具体”两字,在文中找出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迹。

【附译文】

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每当慷慨激昂讨论天下事的时候,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一时之间士大夫风气大大振奋,纷纷崇尚风格品节,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啊。

(范仲淹)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喜欢施舍给予别人,在里巷中设义庄,来赡养族人。他做杭州知府的时候,家中的晚辈就知道他有退隐的理想,趁着空闲的时候请求在洛阳建住宅,栽种树木花圃,作为他安享晚年的地方。范仲淹说“人如果有道义 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啊?我现在超过六十风度,生命将没有几年了,竟然考虑建住宅种植园中的树木,但肯定住不上了。我所担心的是在高位上很难退下来,而不是退下来没有住的地方……”

等到他死后,谥号文正。安葬以后,皇帝亲手在他的墓碑上写着“褒贤之碑”。范仲淹为政主张忠厚,所到之处皆有恩义。他死后,羌族首领几百人,为他恸哭如推动父亲,斋戒三天才离去。

阅读《〈庄子〉二则》,完成14-17题。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谋报浑沌之 德:恩, 恩情。

B.人皆有七窍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C.犹疾视而盛气 疾视:很快地看。

D.已无变矣 无变:没有反应了。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海帝为倏 之:的。

B.视、听、食、息 以:按照。

C.子无鲁国骄士 以:因为。

D.大将军邓鹭闻贤而辟之 其:这里指杨震。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浑沌待之甚善 译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B.尝试凿之 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C.方虚骄而恃气 译文:正虚狂骄傲又充满一股血气。

D.犹应向影 译文: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而有所反应。

17.下列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倏”“忽”都是转眼之间的意思,庄子用这两个字来做神的名字,意在说明二神做事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B.《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到破坏而死亡。

C.《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D.《呆若木鸡》在写法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有想象……不蔓不枝,典雅古朴的语言,使寓言故事意境幽远。

14.C   15.B   16.C  17.A

【参考译文】

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倏和忽常常一起在浑沌的居地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倏与忽商量着报答浑沌的恩情,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唯独浑沌没有七窍,(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纪渻先生替王养斗鸡,十天后王问:“鸡训练好了吗?”

他说:“没有,正在凭一股血气而骄傲。”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仍然对其他鸡啼叫和接近有反应。”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差不多了,现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有反应了。”

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精神全部收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转身逃跑了。

第Ⅱ卷(共99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