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布打狗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杨朱:人名。②缁:黑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衣素衣而出()
②天雨,解素衣()
③衣缁衣而反()
④子亦犹是也()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译文:
3.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译文:
1.①衣:穿;素:白色的。
②下雨。
③同“返”,回来。
④这样。
2.假如让你的狗一身白出去而一身黑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觉得)奇怪吗?(关键词为“向者”、“使”、“岂”、“无怪”)
3.略(示例一:当他人误解自己时,应该设身处地(或: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示例二: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先要从自身找原因。示例三:人不能像狗那样,只看表面现象,遇事情要善于思考,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下雨了,(他)脱下白色的衣服,穿着套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认不出杨布,迎上去对着他大叫。杨布非常恼火,想要去扑打狗。杨朱说:“你不要扑打狗,你自己也会是这个样子的。假如让你的狗一身白出去而一身黑回来(或出去的时候是白的,回来的时候变成黑的了),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①,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②。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③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④,横斜水面,生意勃然⑤;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恢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余尝阅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至于书法,则胎骨于晋魏矣。
(选自陈鼎《八大山人传》)
【注释】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八大山人为明朝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所以说是宁藩宗室。②介:耿直。颖:聪明。③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名。④离披:散乱。⑤生意勃然:生气勃勃。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丈 幅 间 蜿 蜒 升 降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诗( ) (2)工( ) (3)走( )
11.说说“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的意思。(2分)
12.朱耷的画有何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详细描写朱耷高超的画技的? (2分)
1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朱耷是个怎样的人?(2分)
9.丈幅间/蜿蜒升降。10.(1)写诗。(2)擅长。(3)逃跑。11.张挂在中堂之上,好像有清风徐徐吹来,香气常常充满整个屋子。12.逼真,栩栩如生。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夸张、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的手法来详细描写朱耷高超的画技。13.朱耷性格孤傲耿直,聪明绝伦,无人能比,语言幽默恢谐,喜欢高谈阔论,是一个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
阅读文言文《隆中对》(节选),完成9~13题。(12分)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由是先主遂诣亮(告诉) B.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C.先主器之(器重,重视)D.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则名微而众寡 而其主不能守
B.此用武之国 或置酒而招之
C.因屏人曰:“汉室倾颓……”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信义著于四海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11、下列有关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对策、蓝图中,可见诸葛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天才的预见能力。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
C.选段层次清晰、结构谨严,围绕“隆中对”的“对”前、“对”中、“对”后依次写来,且详略十分得当。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如结尾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1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根据文意,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能用原文中的词)。(2分)
①孙权: ②益州:
9、A(2分。“诣”,拜访) 10、D(2分。A依次表顺接、反接;B依次为助词、代词;C依次为“于是”、“凭借”) 11、B(2分。先论述“必要性”,再论述“可能性”)
12、①将军(指刘备)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他。②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4分。每小题2分。第①题“枉驾”“顾”各0.5分,句意1分;第②题“已”“安”各0.5分,句意1分) 13、①联(合);②夺(取,占)(2分。每空1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 解释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寻复南奔(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2. 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 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4. 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5.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1.不久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3.他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4.他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5.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非复吴下阿蒙
(3)是使为善者惧。 (4)相寿流涕而去
2.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1.这,离开,2.现在我在皇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只偏爱老朋友。3.相同之处: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示例:战国时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出现各诸侯国“皆朝于齐”的局面。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4.有一份虚心,就会有一份收益。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而名垂千史。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进步。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邴原少孤 (4)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
1.幼时丧父,读书。2.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3.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赞美邴原少而好学。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秉烛夜读》
【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__。
1.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 及鲁肃过寻阳
(3) 恐已暮矣
(4)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1.迟、晚,怎么,2.年少爱好学习,就如同刚刚升起的太阳。3.年纪大,事务多。4.提示: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意见。
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
3. 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附加题
1.①不,没有 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12分)阅读《愚公移山》,完成6~9题。
6.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7.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8.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甚矣,汝之不惠!
9.化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他们的区别。(3分)
[0420ced040fc61e3.jpg]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6、解释加点的词2分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17、翻译2分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8、成语___ 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 ___ _____________.(4分)
16、.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17、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18、,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