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孔乙己》节选,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地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写“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其用意是( )

A.间接地交待自然环境,写天气之寒。B.直接地交待酒店舒适的环境。

C.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D.间接地写“我”衣食不愁,和孔乙己形成对比。

3.孔乙己身残气微不复聊生,造成孔乙己这一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4.语段中两次写到“笑”,作者所以这样写是为了和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不仅写出的晚秋的凉意,也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悲凉的心情,预示了孔乙己悲凉的结局。

2(C)

3.一是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吃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二是社会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民众的麻木不仁,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4. 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形成对比。以笑写悲,不仅暴露了当时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漠,麻木不仁到令人窒息的程度,揭露了人们的不觉悟,也增添了文章悲剧色彩。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1)则久已矣( )(2)死者相( )(3)又安敢邪( )(4)相邻之生日( )

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原文中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蒋氏把自己和乡邻的遭遇作对比,按要求用原文填空。(5分)

(1)回顾过去六十年的遭遇,其结果:乡邻是        ,而蒋氏却               。

(2)叙述现在,眼下情况是“悍吏之来吾乡”闹得乡邻          ,而蒋氏却         。

(3)从一年的情况看,蒋氏是        _______________,而乡邻是“旦旦有是”。

5.对“又安敢毒邪?”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蒋氏不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因为这是太医以皇帝的命令发的。

B.此句与上段作者的问话“若毒之乎”相呼应,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蕴含更加深刻。

C.蒋氏在控诉捕蛇给他一家三代带来的不幸。

D.、蒋氏不敢怨恨“复若赋”这件事,因为他知道“复赋比捕蛇的毒害更深”。

1.困苦不堪;连接着;怨恨;困苦

2.哪里像我的邻居们天天有这样的事啊!

3.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⑴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⑵虽鸡狗不得宁焉;驰然而卧⑶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5.B

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①晏子:(?~前500),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曾任相国,掌管齐国政治,以“节俭力行”等著称。②御:驾车。③门间:门缝。④志念:志趣和态度。

附【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想侮辱他,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迎接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派遣你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肩挨着肩,脚挨着脚,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派我出使楚国了。”

1.御者之妻为什么要离开她的丈夫呢?请填下表。

身 高

态 度

地 位

晏子

丈夫

2. 短文中的三个人物的品行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御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御者之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身   高

态   度

地   位

晏子

不满六尺

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相齐国,名显诸侯

丈夫

长八尺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为人仆御

2.答案:(晏子:)身居高位却很谦虚。 

(御者:)知错就改。

(御者之妻:)能给丈夫提出批评,指出不足。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专门迎接招待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lǘ):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④袂:衣裳的袖子。⑤不肖:不贤,没有德才的人。

1.面对楚王的戏弄,晏子是怎样回击的?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晏子使楚的成绩是什么?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2.答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个人的尊严,打击了楚国的气焰。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辩、思维敏捷、充满睿智的特点。

晏子任齐国相国,外出,他的驾车的人的妻子从门缝里悄悄地看,她的丈夫替相国驾车,坐在大伞下,用鞭子赶着四匹拉车的马,很是扬扬自得。

不久(驾车的人)回家,他的妻子要求离开家。丈夫问她这样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自己做齐国相国,名声在诸侯各国显要。今天,我看他出门,志趣和态度深远,常常故意把自己放在别人之下。现在你身高八尺,是做人家的仆人;然而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此要求离开家。”从此之后,她的丈夫谦虚退让。晏子感到奇怪而问他。驾车的人把实际情况告诉了晏子。晏子把他推荐为大夫。

阅读课文,回答6~9题。

1.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楚王”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自作聪明,仗势欺人。

2说明了环境会影响植物成长。人和植物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中,品质、道德等都有可能发生转变。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

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臣智之如目也 (担忧) B.自见之谓(明白)

C.政乱兵弱 ( 弱智 )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 不译 )

2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 因此知道事情有难处,不在于看见别人,在于看见自己。

B. 因此知道事情有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在于看清自己。

C. 因此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看清别人,在于看清自己。

D. 因此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看见别人,在于看见自己。

1A      2C

阅读理解

(一)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 ①匡衡:西汉经学家。 ②邑:同乡。 ③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④与:帮助。⑤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 ⑥偿:报酬。 ⑦资:借。 ⑧大学:大学问家。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主人问衡 ( ) (2)成大学 ( )

2. 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4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录毕,走送之 C.以书映光而读之 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4. 宋濂是明初文学家,匡衡是西汉经学家。小时候都因家境贫寒,难有书读,从文中来看,匡衡是怎样得到书来读的?试从匡衡、宋濂的勤学上谈谈你所受的启发。(3分)

1.(1)感到奇怪 (2)于是       2.A

3.匡衡就打通了墙壁,让邻居家的烛光透过来,把书拿去借着光亮来读。

4.略(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

﹙一﹚ 阅读下面《论语》无则,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吾身( ) 不习乎( ) 人不知而不( )

2. 解释下列词语(2分)

谋: 信: 罔: 知: 诲: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传不习乎?

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1分)

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D.。人不知而不愠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是关于学习方法的?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此的感受。(4分)

1xǐng   chuán   yùn  

2打算   真诚、诚实   迷惑   通“智”,聪明  教

3①(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②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4D,

5是关于学习方法的。   略(注意与实际联系,要言之有物)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4分)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①攘:rǎng,偷。 ②损:减少(偷鸡的次数)。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非君子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不是君子的行为。(“是”,“道”各一分,“道”译为道路也可))

(2)如果知道这不符合道义,这(必须)迅速停止。(“非义”,“已”各一分,“斯”的翻译不作为得分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9分)

(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哪一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 )(2分)

A.、 故时有物外趣B.、 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市,而忘操之 昂首观之,项之强

C.、 徐喷烟D.、 其剑自舟中坠

何不试之足 留蚊素帐中

2文章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物外之趣”?(3分)

3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作者的眼

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2分)

4.说说“项为之强”这一细节表现出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态?你能从文中再找一个类似

“我”当时这种情态的句子吗?(2分)

[72a631414475c864.jpg]1

2

3

4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