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文二则》这篇课文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体。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敦风义 敦: ②不立券 券:
③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 何以: ④几二千年矣 几:
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①重诺责 译文:
②过目成诵 译文: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蔡勉旃为人最主要的特点是“重诺责,敦风义”。( )
B.蔡勉旃的友人“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是友人对他的绝对信任,也是他平素为人所赢得的信任。( )
C.“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就要写在内心,而不只是白纸一张。( )
D.、《戴震难师》这篇文章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
1.①重视。②票据,凭证。③以何,凭什么。④差不多。
2.①在意由于许诺或承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②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3.A.√。B.√。C.×。D.√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谴之。
1、解释加点字:(4分)
善射______ 以此自矜______ 睨之______ 释担而立______
2、比较词组的用法,把意思写在括号内(4分)
(1)以我酌油知之 _____ 以钱覆其口 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 _____ 惟手熟尔_____
3、从神态上描写卖油翁看待陈尧咨射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对陈射技__________的态度;(4分)
从语言上描写卖油翁看待陈射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包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翻译句子(2分)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生活实际,你认为一个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长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擅长 自夸 斜眼看 放下
2、以:凭 用 尔:罢了,你
3、睨之,但微颔之,轻视,无他,但手熟尔,熟能生巧
4、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不也是很精湛的吗?
5、略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卖油翁》选自《 》,作者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朝著名________。(4分)
2.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射: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B.以:以钱覆其口 以我酌油知之
C.去:久而不去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D.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尔安敢轻吾射(轻视)
B.、康肃笑而遣之(派遣)
C.、公亦以此自矜(夸耀)
D.、释担而立(放下)
4.下列有关“学”方面的警示不在上文语段内容中的一项是( )(2分)
A.、知错就改
B.、勤学苦练
C.、熟能生巧
D.、谦虚好学
5.汉语翻译上面文言文阅读中两个画线的句子。(6分)
①
②
1.《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 宋 政治家(文学家)
2.D 、
3.B
4.A
5.① 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② 他接着说道:“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 ( ) (2)甚矣,汝之不惠。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简洁,但也生动。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3分)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了
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3分)
5、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惩:苦于 (2)惠:聪明,现在写作“慧”
2、(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
3、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4、嘲讽、怀疑) 语言、动作
5、启示(示例):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选自《出师表》)
1.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2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伤先帝之明
A.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故五月渡泸
C. D.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2.翻译句子。(3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在横线上写出(甲)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3分)
4.(乙)段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3分)
5.作者在这两段文字中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哪三件往事(概括回答)?(3分)你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体会到诸葛亮对刘备的什么情感?(3分)
答:三件往事:
情感:
1(b)(2分)2.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大官。(3分)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分)
4,。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分))
5.三件大事:(1)三顾茅庐(2)临危受命(3)白帝城托孤(临崩寄大事)(3分)
表达诸葛亮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3分)
阅读《孔乙己》节选,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地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写“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其用意是( )
A.间接地交待自然环境,写天气之寒。B.直接地交待酒店舒适的环境。
C.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D.间接地写“我”衣食不愁,和孔乙己形成对比。
3.孔乙己身残气微不复聊生,造成孔乙己这一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4.语段中两次写到“笑”,作者所以这样写是为了和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不仅写出的晚秋的凉意,也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悲凉的心情,预示了孔乙己悲凉的结局。
2(C)
3.一是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吃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二是社会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民众的麻木不仁,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4. 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形成对比。以笑写悲,不仅暴露了当时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漠,麻木不仁到令人窒息的程度,揭露了人们的不觉悟,也增添了文章悲剧色彩。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1)则久已病矣( )(2)死者相藉( )(3)又安敢毒邪( )(4)相邻之生日蹙( )
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原文中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蒋氏把自己和乡邻的遭遇作对比,按要求用原文填空。(5分)
(1)回顾过去六十年的遭遇,其结果:乡邻是 ,而蒋氏却 。
(2)叙述现在,眼下情况是“悍吏之来吾乡”闹得乡邻 ,而蒋氏却 。
(3)从一年的情况看,蒋氏是 _______________,而乡邻是“旦旦有是”。
5.对“又安敢毒邪?”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蒋氏不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因为这是太医以皇帝的命令发的。
B.此句与上段作者的问话“若毒之乎”相呼应,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蕴含更加深刻。
C.蒋氏在控诉捕蛇给他一家三代带来的不幸。
D.、蒋氏不敢怨恨“复若赋”这件事,因为他知道“复赋比捕蛇的毒害更深”。
1.困苦不堪;连接着;怨恨;困苦
2.哪里像我的邻居们天天有这样的事啊!
3.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⑴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⑵虽鸡狗不得宁焉;驰然而卧⑶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5.B
晏子①之御②者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③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④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①晏子:(?~前500),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曾任相国,掌管齐国政治,以“节俭力行”等著称。②御:驾车。③门间:门缝。④志念:志趣和态度。
附【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想侮辱他,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迎接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派遣你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肩挨着肩,脚挨着脚,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派我出使楚国了。”
1.御者之妻为什么要离开她的丈夫呢?请填下表。
身 高 | 态 度 | 地 位 | |
晏子 | |||
丈夫 |
2. 短文中的三个人物的品行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御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御者之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身 高 | 态 度 | 地 位 | |
晏子 | 不满六尺 | 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 相齐国,名显诸侯 |
丈夫 | 长八尺 |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为人仆御 |
2.答案:(晏子:)身居高位却很谦虚。
(御者:)知错就改。
(御者之妻:)能给丈夫提出批评,指出不足。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③,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专门迎接招待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lǘ):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④袂:衣裳的袖子。⑤不肖:不贤,没有德才的人。
1.面对楚王的戏弄,晏子是怎样回击的?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晏子使楚的成绩是什么?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2.答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个人的尊严,打击了楚国的气焰。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辩、思维敏捷、充满睿智的特点。
晏子任齐国相国,外出,他的驾车的人的妻子从门缝里悄悄地看,她的丈夫替相国驾车,坐在大伞下,用鞭子赶着四匹拉车的马,很是扬扬自得。
不久(驾车的人)回家,他的妻子要求离开家。丈夫问她这样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自己做齐国相国,名声在诸侯各国显要。今天,我看他出门,志趣和态度深远,常常故意把自己放在别人之下。现在你身高八尺,是做人家的仆人;然而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此要求离开家。”从此之后,她的丈夫谦虚退让。晏子感到奇怪而问他。驾车的人把实际情况告诉了晏子。晏子把他推荐为大夫。
阅读课文,回答6~9题。
1.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楚王”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自作聪明,仗势欺人。
2说明了环境会影响植物成长。人和植物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中,品质、道德等都有可能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