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诚宜开张圣听 翻译:
(2)临崩寄臣以大事 翻译:
3.书法作品会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面是南宋北伐抗金的著名将领岳飞书写的《出师表》(局部),请结合上面的选文和岳飞其人,品评这一书法作品。
答:
1.答案:(1)时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答案:(1)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或“确实应该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2)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3.答案要点:
①《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为报先帝兴汉室而出师北伐的决心。
②岳飞也有过北伐抗金的壮举。
③岳飞书法功力深厚(或“字体刚劲有力”“书体行云流水”“字迹俊美”“笔法酣畅”等)
④这一书法作品表现出岳飞有着和诸葛亮一样的精忠报国、兴复国家的雄心壮志(或“岳飞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
⑤是知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 。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 。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 。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 。
1.“女”通“汝”,读rǔ,作“你、你们”讲;“是知也”中的“知”通“智”,作“聪明”讲
2.①了解 ②知道 ③记住 ④知道 知道⑤通“智”
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②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③不能举一反三
4.第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这是一句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 是以: 下问: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1.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且又喜欢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2.凭什么;因此;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3.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 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臣本布衣: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 ④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译文:
3.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兴衰之理。甲文中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有
何用意?
答:
4.甲文第二段引出的一个成语是: ;此成语的意思是:
5简要分析唐太宗的品质。
答:
1.①平民;②奔走效劳;③因为;④不久,一会儿。
2.①(我)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贵。
②你想只管遵守纪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3.以此说明能否“亲贤臣,远小人?”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希望后主刘禅能接受历史教训,多亲近贤臣,远离奸佞小人,以振兴汉室。
4.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5.能听取不同意见。从善如流。
不躬不亲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遮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纯棉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注释:①桂之浆:桂花调制的汤。
1 、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衣练紫之衣
(2)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
2、 从这个故事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穿
表示转折关系 但是
2、略
阅读下面各个文段,完成下题。
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待君久不至,已去 /死而后已 B.人皆贺之/下车引之
C.与朋友交而不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如是者六七始已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4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1. B
2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下车引之”,译为“便下车拉元方”也行。)
3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4.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或:客人无理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固不可彻( ) ②汝之不惠( )
③寒暑易节( ) ④无陇断焉(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阳春三月 河阳之北
B.面山而居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河曲智叟亡以应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4下列说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B.《愚公移山》情节结构曲折完整,其中高潮部分是写天神感动,山被移走,从而表现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
C.文中多处用衬托的手法,比如写山高大、路程远、工具简单、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愚公的做法其实非常吃力,缺乏科学道理,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也缺乏科学根据,但愚公移山的精神可嘉,我们主要是学习他的战胜困难的决心和胆识。
1① 思想改变 ② 聪明 ③交换 ④高大的山
2B
3愚公聚集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座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冀州的南面,达到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其中补出主语“愚公”、 “室”、“谋”、“毕” “险” 、“阴”等字)
4B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选自《说苑·敬慎》)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孙叔敖为楚令尹 ( ) (2)有一老父衣粗衣 ( )
(3)足以治楚矣! ( ) (4)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 )
2.这篇选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3.“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1.(1)做,担任 (2)穿 (3)足够 (4) 他(代老父)
2.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3.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4.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甲】扁鹊见 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 ,不治 将 恐 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公曰:“医之好治不病为功。 ”居 十日,扁鹊复 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 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 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 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①。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②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③。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鸱枭: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②说(yuè)之: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说:夸说,夸耀。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火剂汤) 以补不足也(来)
B.、所以求益耳(用来) 故使人问之 (故意)
C.、人疾之如仇敌(怨恨) 居五日(停留)
D.、凌忽长者(欺侮) 立有间 (一会儿)
2.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与“君之病在肌肤” 中相同的一项是:( )
A.桓侯故使人问之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今之学者为人D.针石之所及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B.【甲】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桓侯遂死。
C.【甲】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D.【乙】文中指出了“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的学习目的是相同的。
1 B
2 C
3 D
文言文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亻及 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亻及 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亻及 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亻及 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亻及 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亻及 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理解。
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5、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A
2.C
3.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4.(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5.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