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②纸鸢:风筝。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 ) (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划线句。
子何以知之?
译文:
3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秦王将猎→ →韩生劝止 → →韩生释疑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遇事要勤学好问。B.要善于见微知著。C.要勤于观察思考。D.遇事要集思广益。
1(1)喜爱(2)生病
2.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3.第一空:百姓徙避(百姓避之)第二空
答案示例 |
宫卫问故 |
(1)或问之 (2)宫卫问之 |
(1)宿卫不知(2)王子病也 (3)子何以知之 |
4.B C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日:“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齐国国君。 ②霁:天放晴。 ③陛:皇宫的台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或短语。
(1) 吏二缚一人诣王( ) (2)其实味不同( )
(3) 圣人非所与熙也( ) (4)寡人反取病焉( )
(5)公被狐白之裘( )
2.将甲、乙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人固善盗乎? 译文:
(2)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译文:
3.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
4.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的一人,略作评析。
答:
1. (1)到,(2)它们的果实,(3)同“嬉”,开玩笑,(4)辱,(5)通“披”,穿
2.(1)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2) (景公)于是命令下属拿出衣服和粮食赐给挨饿受冻的百姓。
3.说明了环境会影响植物成长。人和植物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中品质、道德等都有可能发生转变。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选择一个人,回答语言通顺、符合文意、题意、说理清楚即可。示例:晏子机智善辩,具有民本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楚王具有自知之明。景公有着民本思想,从谏如流,且知错即改。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加点词
愿得主人书: 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我国历代刻苦求学的事例很多,试写出两个。
1.希望 终于
2.匡衡就在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韦编三绝、以荻画地等。
文言文阅读
阅读《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诚宜开张圣听 翻译:
(2)临崩寄臣以大事 翻译:
3.书法作品会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面是南宋北伐抗金的著名将领岳飞书写的《出师表》(局部),请结合上面的选文和岳飞其人,品评这一书法作品。
答:
1.答案:(1)时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答案:(1)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或“确实应该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2)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3.答案要点:
①《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为报先帝兴汉室而出师北伐的决心。
②岳飞也有过北伐抗金的壮举。
③岳飞书法功力深厚(或“字体刚劲有力”“书体行云流水”“字迹俊美”“笔法酣畅”等)
④这一书法作品表现出岳飞有着和诸葛亮一样的精忠报国、兴复国家的雄心壮志(或“岳飞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
⑤是知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 。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 。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 。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 。
1.“女”通“汝”,读rǔ,作“你、你们”讲;“是知也”中的“知”通“智”,作“聪明”讲
2.①了解 ②知道 ③记住 ④知道 知道⑤通“智”
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②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③不能举一反三
4.第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这是一句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 是以: 下问: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1.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且又喜欢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2.凭什么;因此;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3.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 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臣本布衣: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 ④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译文:
3.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兴衰之理。甲文中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有
何用意?
答:
4.甲文第二段引出的一个成语是: ;此成语的意思是:
5简要分析唐太宗的品质。
答:
1.①平民;②奔走效劳;③因为;④不久,一会儿。
2.①(我)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贵。
②你想只管遵守纪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3.以此说明能否“亲贤臣,远小人?”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希望后主刘禅能接受历史教训,多亲近贤臣,远离奸佞小人,以振兴汉室。
4.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5.能听取不同意见。从善如流。
不躬不亲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遮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纯棉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注释:①桂之浆:桂花调制的汤。
1 、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衣练紫之衣
(2)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
2、 从这个故事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穿
表示转折关系 但是
2、略
阅读下面各个文段,完成下题。
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待君久不至,已去 /死而后已 B.人皆贺之/下车引之
C.与朋友交而不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如是者六七始已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4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1. B
2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下车引之”,译为“便下车拉元方”也行。)
3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4.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或:客人无理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固不可彻( ) ②汝之不惠( )
③寒暑易节( ) ④无陇断焉(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阳春三月 河阳之北
B.面山而居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河曲智叟亡以应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4下列说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B.《愚公移山》情节结构曲折完整,其中高潮部分是写天神感动,山被移走,从而表现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
C.文中多处用衬托的手法,比如写山高大、路程远、工具简单、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愚公的做法其实非常吃力,缺乏科学道理,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也缺乏科学根据,但愚公移山的精神可嘉,我们主要是学习他的战胜困难的决心和胆识。
1① 思想改变 ② 聪明 ③交换 ④高大的山
2B
3愚公聚集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座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冀州的南面,达到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其中补出主语“愚公”、 “室”、“谋”、“毕” “险” 、“阴”等字)
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