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少习射(少年时)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 ) 数( )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1、D
2、háng shuò
3、 因为 因而(所以)
4、①木兰是古代一位民间的女子。 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5、C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 帖
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5.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未尝识书具 ( ) (2)或以钱币乞之 ( )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
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4.事实上,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本人来看,“ ” 。(填原文)
5.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不少于100字)
1.①不曾 ②求取 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跟随
2.(1)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2)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没有上进心,不想学(意思相近即可)
5.可从不同角度谈,但要言之成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导焉________ ②其诗以……为意________
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 ④令作诗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5.“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
7.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8.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
1.①对……感到诧异 ②内容 ③把……当作宾客 ④让
2.“扳”通“攀” 牵,引
3.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①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首把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其父“不使学”,方仲永“受之人者不至”
8.方仲永虽幼年时天资过人,终因其父“不能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
(2)举手未敢对( )
(3)子孙窃怪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
3、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
1、(1)一向,平素(2)答复,回答(3)感到奇怪
2、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3、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③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④,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⑤。”
【注释】
①还:同“旋”,掉转身。②故:特意。③希望。④厌:满足。⑤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请让我把你的话当做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昭:表明,显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王生不说 ②王生益愠
③莫逾自厌 ④王生惊觉,谢曰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②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③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3. 从选文可以看出,李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王生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①通“悦”,高兴。②恼火,恼怒,生气。③超过。④道歉。
2.①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②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③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或: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
3.示例:李生经常劝说王生,可见他是一个对朋友极其负责的人(或:李生是一个诤友,勇于当面指出朋友的缺点错误);王生能“惊觉”,说明他是一个能接受别人合理意见的人(或: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使自己得以进步;或: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勤于思考)
文言文阅读
阅读《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诚宜开张圣听 翻译:
(2)临崩寄臣以大事 翻译:
1答案:(1)时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1)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或“确实应该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2)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3.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1B
2.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
3 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
阅读《出师表》中的选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准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的意思。
⑴以光先帝遗德 光:
⑵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
⑶亲贤臣,远小人 远:
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B. 诚宜开张圣听
C. 不宜妄自菲薄 D. 叹息痛恨于桓、灵
3、 翻译下列句子。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4、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其中一条,并就这条建议谈谈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1.发扬光大; 选拔; 远离 ; 彰显
2.C
3.(1)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2)皇上应当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建议,以使先帝的德行能够发扬光大,有志士人的正气得到鼓励传扬.
4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
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按要求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手自笔录 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辞也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或王命急宣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录毕,走送之 走:跑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1 C
2 A
4 D
5示例: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占战胜困难。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