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勋十二转( ) ②赏赐百千( )

③对镜花黄( ) ④出郭相扶将( )

2、翻译句子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由最后一段引申而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
4、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5、下面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也反映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6、你最欣赏木兰的哪一点?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你还能举出一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吗?


我欣赏花木兰的是:
我还欣赏的巾帼英雄:


1记  有余  通“贴”粘贴  扶持   

2. 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的哪个是雌的呢? 

3.扑朔迷离  

4D

5A 

6略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 )

(3)不能前时之闻( ) (4)稍稍宾客其父( )

(5)日仲永环于邑人( ) (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B.邑人奇

C.不能称前时闻D.于舅家见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父/利其然也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1(l)曾经 (2)完成( 3)相当( 4)渐渐   

2. C

3. C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最终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fó xiàng 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久之,母思还故里

C.、暮归,亡其牛 益习其声

D.、录为弟子 以为且噬己也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fó xiàng 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A  

2. A 

3. ①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②(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 4 勤奋好学 孝敬父母。

(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习射(少年时)B.鞍马(买)

C.长而精(更加)D.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 ) ( )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益信(因: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1、D  

2、háng   shuò   

3、  因为   因而(所以) 

4、①木兰是古代一位民间的女子。 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5、C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 帖 

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5.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未识书具 (   ) (2)或以钱币之 (     )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4)明道中,先人还家 (   )
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4.事实上,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本人来看,“ 。(填原文)
5.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不少于100字)

1.①不曾 ②求取 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跟随

2.(1)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2)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没有上进心,不想学(意思相近即可)

5.可从不同角度谈,但要言之成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导焉________ ②其诗以……为意________

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 ④令作诗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5.“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

7.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8.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

1.①对……感到诧异  ②内容  ③把……当作宾客  ④让

2.“扳”通“攀”  牵,引

3.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①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首把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其父“不使学”,方仲永“受之人者不至”

8.方仲永虽幼年时天资过人,终因其父“不能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有名称(      )

(2)举手未敢(      )

(3)子孙窃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

3、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

1、(1)一向,平素(2)答复,回答(3)感到奇怪

2、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3、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③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④,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⑤。”

【注释】

①还:同“旋”,掉转身。②故:特意。③希望。④厌:满足。⑤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请让我把你的话当做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昭:表明,显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王生不②王生益

③莫自厌 ④王生惊觉,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②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③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3. 从选文可以看出,李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王生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①通“悦”,高兴。②恼火,恼怒,生气。③超过。④道歉。

2.①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②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③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或: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

3.示例:李生经常劝说王生,可见他是一个对朋友极其负责的人(或:李生是一个诤友,勇于当面指出朋友的缺点错误);王生能“惊觉”,说明他是一个能接受别人合理意见的人(或: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使自己得以进步;或: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勤于思考)

文言文阅读

阅读《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秋: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诚宜开张圣听 翻译:

(2)临崩寄臣以大事 翻译:

1答案:(1)时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1)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或“确实应该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2)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