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

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译文:

2.祖莹这个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文主要叙写了祖莹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1.译文: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他最终会有所作为的。(或:他最终会走得很远)。

2.主要特点是勤学而有学问(主要是“勤学”);主要两件事:燃火夜读,背讲《尚书》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 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选出加点文言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至舍 太丘舍去

B.余幼时即嗜学 邹忌修八尺有余

C.同舍生皆被绮绣 将军身被坚执锐

D.大雪深数尺 广故数言欲亡

2.选出加点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当余之从师也 四时之景不同

B.无从致书以观 以头抢地尔

C.蕴袍敝衣处其间 其真无马耶

D.故余虽愚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

1.选C(两个都是通“披”,穿的意思)【A、学舍,书馆/离开;B、我/多;D、几/屡次、多次】

2.选D(两个都是因此的意思)【A、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的;B、来/用;C、他们/难道】

3.翻译:我站在(老师的)旁边伺候着,提出疑难,讯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女。”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摘自《韩诗外传》)

1.解释加点的字。

(1)吾怀妊是子( )

(2)欲啖女( )

(3)割不正不食( )

(4)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东家杀豚何为?

(2)今适有知而欺之

3.文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简述这段文字阐明的道理。

l.(1)这  (2)同“汝”,你

       (3)吃  (4)给……吃

2.(1)东边的邻人杀猪为什么?

  (2)现在刚刚懂事而欺骗他

3.“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要重视孩子的教育,要认识到父母身教的噍要性。教育孩子诚实,首先父母不能欺骗孩子。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有名称(      )

(2)举手未敢(      )

(3)子孙窃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

3、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

1、(1)一向,平素(2)答复,回答(3)感到奇怪

2、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3、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张堪,南阳宛人也。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A.志美行厉 厉:严重 B.成都既拔 拔:(被)攻克

C.劝民耕种 劝:鼓励 D.其仁以惠下 惠:施恩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

译文:

(2)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译文:

3.从张堪的行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有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答:

1A(严格)

2(1)2世祖地位卑微的(尚未显赫的)时候,看到张堪的志趣和节操,经常表扬他。

(2)2(朝廷)正要征召张堪,恰好他就病死了,皇帝十分悲哀痛惜他。

3.①具有远见;②善于治理;③廉洁奉公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 )

A.惠子相梁 相:做宰相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游:游玩 D.请循其本 本:本心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鹓鶵 其如土石何

B.夫鹓鶵发于南海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拔山倒树而来

D.我知之濠上也 辍耕之垄上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文段,借鹓鶵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嘴脸,表现了庄子的功名利禄超然的态度。

B.鹓鶵的故事中,庄子用“鹓鶵”比喻高洁之士,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用“鸱”比喻醉心名利猜忌他人的小人,巧妙贴切,尖锐深刻。

C.第二个文段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D.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1.C(本:本源,初始 )

2.B(B项均是介词,“从”。A项每一个“其”代词,“它的”,第二个“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D项第一个“之”代词,代“鱼之乐”,第二个“之”动词,到。)3.C( “他们的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不合文意。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有删改)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氢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吴会:吴国。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尽:完全B.信义著于四海 著:闻名

C.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身:亲自D.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破:打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曹操比于袁绍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

D.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3.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政治形势认为刘备不可与曹操较量,也不可谋取孙权。

B.甲文中诸葛亮除了分析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外,还特别强调要爱民和用贤。

C.乙文中写诸葛亮“乃建奇策“,这里的奇策就是甲文中“外结好孙权,内此伏彼起政理”。

D.乙文中孙权因为一向心服刘备同,又敬重诸葛亮的奇才和儒雅,所以派兵帮助刘备。

1.A.

2.D

3.C

项籍字羽,下相人也。家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梁尝有栎阳逮,请蕲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以故事皆已。梁尝杀人,与籍避仇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帝东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无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11),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籍。

----节选自《汉书》

1.解释下面 加点的词。

①封于项( ) ②乃教以兵法( )

2.翻译 下面的句子。

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答: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项羽是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答:

4.李清照《夏日绝句》和杜牧《题乌江亭》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大相径庭,你认同哪种?说明理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答:

1.答案示例:①在②于是

2.答案示例:读书能够写自己名字就可以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人,不值得学,要学就学能与万人抗衡的本领。

3.答案示例:项羽身高体壮,有胆有才,抱负远大。

4.答案示例:杜牧认为大丈夫应能屈能伸,忍辱负重,以求东山再起,成就霸业。项羽做法不可苟同。

(一)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⑤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溅溅( )( ) 胡(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闻黄河流水鸣溅溅:______________

(2)万里赴戎机,关山若飞:_______________

(3)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

3.对第①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按东西南北的顺序逐一去买。B.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

C.家人和木兰分头去买。D.出征前的急切心情和紧张操办。

4.第①句照应前面的“_________”;第②、③句可用后面的“____________”来概括。

5.对第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写北方苦寒,用战场的艰苦环境来衬托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B.以写景来表现北方战场的环境气氛。

C.描写边塞阴森、凄凉的战场环境。

D.运用对偶写环境,突出战场的惨烈。

1.jiān jiān   jì

2.(1)只   (2)越过   (3)北方

3.B

4.愿为市鞍马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A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节选的文字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表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巯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组句子是( )

①秦王不悦②秦王怫然怒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

陵君其许寡人!”(D.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③④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唐雎有胆有识,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B.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方法吞并安陵,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c.秦王的欺骗没有得逞,于是企图以“天子之怒”来恫吓唐雎。

D.面对秦王的恫吓,唐雎起初有些惊慌,但最终还是驳斥了秦王,维护了安陵国的利益。

3.下列对选文的写作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B.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从正面表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

C.情节构成紧张曲折,波澜起伏。

D.人物对话简洁整齐,绘声绘色。

4.下列篇目与选文反映的社会背景相同的一项是( )

A.《伤仲永》B.《木兰诗》

C.《邹忌讽齐王纳谏》D.《出师表》

1.D

2.D

3.B

4.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