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扣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为逸老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鉴》卷五十二,有删节)

【注】①矫厉:振奋。②重肉:两种以上的肉。③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④治第:建府宅。⑤逸老:安享晚年。⑥形骸:形体、身体。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一 时 士 大 夫 矫 厉 尚 风 节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每感激论天下事: (2)吾今年逾六十:

(3)乃谋治第树园圃: (4)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译文:

4.文章结尾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用意何在?答: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说说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上文中的具体表现。

答:

1. 一 时 /士 大夫 /矫厉 尚 风 节

2.(1)有所感而情绪激动(2)超过(3)种植 (4)担心完成时可联系已学知识。比如(1)“感激”可联系《出师表》中的“由是感激”;(2)“逾”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不敢稍逾约”;(4)“患 ”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 》中的“无冻馁之患矣”。

3.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呢?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应抓住句中关键词“苟”“况”“乎”。

4.运用侧面描写,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突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之心。

5.①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志向;②把衣食施舍给别人,设立义庄赡养族人;③不愿意为颐养天年而修建住宅。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涸子。”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日讨求国家典故。徐阶辈皆器重之。

【注释】①溷(hùn):猪圈,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徐阶:人名,时任宰相。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颖敏绝伦。译文:

(2)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译文:

1.(1)(张居正)年少时就聪慧过人。(2)巡抚顾璘对他的文章感到惊奇,说:“(这个人将来”是国家的栋梁啊。”

李愬至唐州,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或以军政不肃为言,曰:“吾非不知也。袁尚书专以恩惠怀贼,贼易之,闻吾至,必增备,吾故示之以不肃。彼必以吾为懦而懈惰,然后可图也。”贼果轻愬名位素微,遂不为备。

李愬谋袭蔡州,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遇丁士良,与战,擒之。士良,元济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生之,请尽死以报德!”愬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

李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李愬将攻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愬曰:“吾兵少,不足战,宜出其不意。”遂往,克其外城,余众保子城,不敢出。愬引兵还以诱之,淮西将孙献忠果以骁骑五百追击其背。众惊,将走,愬下马据胡床,令曰:“敢退者斩!”返旌力战,献忠死,贼乃退。

【注】①元济:指判将首领吴元济。②胡床:室具。

1下列句中的“其”与“遂往,克其外城”听“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真无马邪B.公问其故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李愬以“不肃”示贼军,目的在于诱导贼军轻敌,不做防备。

B.李愬先要杀丁士良,后又重用他,可见李愬是一个爱将才的人。

C.李愬亲自询问投降士兵,可以看出他善待战俘,宽厚仁慈的品性。

D.李愬出其不意攻打吴房,并严令部下不许后退,充分表现了李愬用兵的机智与勇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贼易之 易: ②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 将:

③今公生之生: ④众惊,将走 走:

4.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译文:

(2)愬下马据胡床,令曰:“敢退者斩!”译文:

1. D

2. C

3.①易:轻视;②将:率领,带领;③生:使……活;④走:逃跑。

4.(1)不久(李愬)呼唤丁士良(上来)并责问他,丁士良没有畏惧的神色。(得分点:诘;色)

(2)李愬跳下马靠着胡床,下命令说:“有胆敢退却的人,一律斩首!”(得分点:据;者)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②陇:通“垄”,田埂。③蹊田:践踏田地。④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⑤执策:“策”通“册”,拿着书。⑥长明灯:fó xiàng 前昼夜不灭的灯。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狞:凶恶。⑧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⑨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⑩被:通“披”,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牧牛陇上 ( ) (2)亡其牛(

(3)或牵牛来责蹊田 ( ) (4)门人事冕如事性 ( )

2.选文第一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译文:

1.(1)放牧 (2)自己(他)的 (3)责怪 (4)对待。

2.①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fó xiàng 腿上,伴长明灯夜读。②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3.(1)夜晚,(王冕)偷偷地走出来,坐在fó xiàng 的膝盖上,拿着映照在fó xiàng 前的长明灯下诵读,(书声)琅琅地读到天亮。

(2)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他)于是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

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译文:

2.祖莹这个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文主要叙写了祖莹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1.译文: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他最终会有所作为的。(或:他最终会走得很远)。

2.主要特点是勤学而有学问(主要是“勤学”);主要两件事:燃火夜读,背讲《尚书》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 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选出加点文言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至舍 太丘舍去

B.余幼时即嗜学 邹忌修八尺有余

C.同舍生皆被绮绣 将军身被坚执锐

D.大雪深数尺 广故数言欲亡

2.选出加点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当余之从师也 四时之景不同

B.无从致书以观 以头抢地尔

C.蕴袍敝衣处其间 其真无马耶

D.故余虽愚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

1.选C(两个都是通“披”,穿的意思)【A、学舍,书馆/离开;B、我/多;D、几/屡次、多次】

2.选D(两个都是因此的意思)【A、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的;B、来/用;C、他们/难道】

3.翻译:我站在(老师的)旁边伺候着,提出疑难,讯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女。”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摘自《韩诗外传》)

1.解释加点的字。

(1)吾怀妊是子( )

(2)欲啖女( )

(3)割不正不食( )

(4)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东家杀豚何为?

(2)今适有知而欺之

3.文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简述这段文字阐明的道理。

l.(1)这  (2)同“汝”,你

       (3)吃  (4)给……吃

2.(1)东边的邻人杀猪为什么?

  (2)现在刚刚懂事而欺骗他

3.“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要重视孩子的教育,要认识到父母身教的噍要性。教育孩子诚实,首先父母不能欺骗孩子。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有名称(      )

(2)举手未敢(      )

(3)子孙窃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

3、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

1、(1)一向,平素(2)答复,回答(3)感到奇怪

2、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3、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张堪,南阳宛人也。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A.志美行厉 厉:严重 B.成都既拔 拔:(被)攻克

C.劝民耕种 劝:鼓励 D.其仁以惠下 惠:施恩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

译文:

(2)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译文:

3.从张堪的行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有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答:

1A(严格)

2(1)2世祖地位卑微的(尚未显赫的)时候,看到张堪的志趣和节操,经常表扬他。

(2)2(朝廷)正要征召张堪,恰好他就病死了,皇帝十分悲哀痛惜他。

3.①具有远见;②善于治理;③廉洁奉公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 )

A.惠子相梁 相:做宰相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游:游玩 D.请循其本 本:本心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鹓鶵 其如土石何

B.夫鹓鶵发于南海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拔山倒树而来

D.我知之濠上也 辍耕之垄上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文段,借鹓鶵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嘴脸,表现了庄子的功名利禄超然的态度。

B.鹓鶵的故事中,庄子用“鹓鶵”比喻高洁之士,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用“鸱”比喻醉心名利猜忌他人的小人,巧妙贴切,尖锐深刻。

C.第二个文段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D.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1.C(本:本源,初始 )

2.B(B项均是介词,“从”。A项每一个“其”代词,“它的”,第二个“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D项第一个“之”代词,代“鱼之乐”,第二个“之”动词,到。)3.C( “他们的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不合文意。 )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